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之下,我國積極調整教育教學思路及教學改革方向,以實現教育教學的信息化發(fā)展為依據,許多學校通過信息化教學設備的引進來豐富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信息化技術在我國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起步較晚,教育信息化的質量及水平還有待提升,因此出現了許多的教學障礙以及困境。本文立足于這一現實情況,對教育信息化與信息技術教育進行分析及研究,以期為提升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教育
一、引言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信息技術學科在實踐教學時備受關注及好評,這一學科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及要求,對推動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意義重大。在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過程之中,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形式變化較大,老師需要了解這一教育領域的信息化建設要求,關注與學生的互動以及聯(lián)系,充分利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來實現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老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科教學活動,保障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tài),教育信息化能夠以信息化教學過程的進一步完善為依據,通過對表現形式以及表現內容的分析及研究來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應用。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之中,教育信息化尤為關鍵,教育信息化與信息技術教學密不可分,兩者存在極為緊密的聯(lián)系,老師需要以培養(yǎng)信息技術人才為依據,積極豐富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信息技術教育的信息化發(fā)展要求,保障這一學科教學質量及水平的穩(wěn)定提升。
2.必要性分析
教育信息化對改革教學模式、凸顯教學教學的本質要求意義重大,在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之中,信息化教學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首先,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信息化教學備受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需要根據信息化教學策略的應用要求,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保證學生產生更多學習的動力以及熱情。其次,教育信息化能夠充分踐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理念,不同學生的學習背景以及學習能力有所區(qū)別,因此因材施教以及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踐尤為關鍵,老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有效應用來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真正實現兼顧個體、統(tǒng)籌全局。最后,教師個人的教學經驗和時間比較有限,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信息技術的應用則能夠避免這一不足,真正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三、促進信息技術教育,推進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術教育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老師需要注重這一學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關注不同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在引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及發(fā)展。信息技術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兩者緊密聯(lián)系、互相促進、相互影響,只有著眼于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全過程,以培養(yǎng)信息技術人才為依據,才能夠充分體現這一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要價值及作用,從整體上提升學科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1.關注高級認知能力培養(yǎng)與其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難度偏高,為了盡
量避免學生出現消極應對的情緒,老師需要明確學科教學的目標,以高級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為側重點和依據,積極構建開放式的課堂,不斷推進互聯(lián)網技術的有效應用以及分析。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之中調整學生的學科學習行為以及方向,鼓勵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保障學生獲得更多的收獲以及成長機會,進而對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及理解,主動利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的相關問題,從整體上提升個人的高級認知能力。
2.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
信息技術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能夠真正體現教育教學的趣味性、多元性及主觀性和科學化,為了改進信息技術教學,老師需要注重信息技術作用和價值的分析及研究,以隱性知識為主導,關注各種教學方法的有機整合,將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協(xié)作教學以及提問教學融為一體,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的應用來真正實現信息的生動性、形象性。計算機輔助測試在實踐應用時備受關注及好評,老師可以利用這一信息工具構建系統(tǒng)性、統(tǒng)一性的評價體系,在理解和尊重學生的過程之中保障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個性化以及活力,讓學生能夠主動與老師進行交流以及溝通,學會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突破個人在自主思考以及獨立分析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掌握適合自己的信息技術學習策略及方法,提升個人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以及專業(yè)水平。
3.設置動態(tài)開放的課程體系
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內容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同時信息技術的更新?lián)Q代周期越來越短,因此為了實現與時俱進,老師必須要注重課程設置的動態(tài)性以及開放性,關注信息分析以及加工的實質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策略以及信息技術的更新情況,及時調整后期的教育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教學的針對性。其中現代化教學元素的融入尤為關鍵,老師應該以動態(tài)化的教學模式為依據,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數據推進教學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了解不同信息技術的內容以及要求,促進知識的迅速傳播,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的發(fā)展需求,更好地構建高效課堂。
四、結論
信息技術教育與教育信息化都是我國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充分體現信息技術教育的指導作用及優(yōu)勢,老師必須要注重教育信息化水平穩(wěn)定提升,積極加強工作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在引導、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提升學生的高級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運林 .論教育與信息·信息技術——四論 "信息化教育 "兼解讀 "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有革命性影響 "[J].電化教育研究 , 2013, 034(003):11-15.
[2]郝書鳳 .當信息技術潛入育人土壤——淺談教育信息化與人才培養(yǎng) [J].商場現代化 , 2011, 000(029):58.
作者簡介:卞永紅(1972-),男,漢族,四川西昌人,一級教師,大專,研究方向:電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