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娟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法治新聞編輯更需提高政治素質,強化責任擔當,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多元內容和思想時,以正確的價值觀去分析判斷,在新聞宣傳工作中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同時,要以創(chuàng)新的視角去發(fā)現生活、體味社會。內容有新意才更能吸引受眾。
關鍵詞:法治新聞;稿件編輯;創(chuàng)新守正;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傳統法治新聞的傳播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法治新聞報道要改變自身固有的一些不足,轉變報道思路,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在新的傳播時代獲得相應的發(fā)展。
一、法治新聞稿件編輯的守正原則
1.政治意識
法治新聞編輯工作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上所肩負的多重任務和使命。要時刻保持自己在政治思想上與黨的高度一致,具備較高的思想修養(yǎng)。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學會體察民情,真正關心人民群眾在生產和生活上的疾苦,俯下身去傾聽群眾的想法和心聲,將從基層、底層獲得的信息,及時地宣傳出去,讓黨和政府及時了解民情,及時了解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從而想辦法、找路子盡快解決困難,緩解矛盾,使政府更加關注民生,如實了解社情民意。
2.輿論監(jiān)督責任
新媒體時代的法治新聞報道需要堅守新聞報道的輿論監(jiān)督責任,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超越就事論事的新聞報道模式,深度辨析法律法規(guī)的模糊地帶,注重從專業(yè)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法理解讀。另外,法治新聞在履行輿論監(jiān)督責任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簡單地為批評而批評、為揭露而揭露,堅持建設性原則,善意地進行輿論監(jiān)督,不僅要對法治建設中普遍性、具有傾向性的,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盲點、難點和疑點進行深入的剖析與解讀,更要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途徑進行科學、深入的探討。
3.法治原則
法治新聞的報道,要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以法的正義性為靈魂,使法治新聞既體現媒體的公信力,又體現法治的權威性,進而彰顯法治最本質的民主和權利訴求,這要求法治新聞編輯須首先遵循法治原則。如法治新聞不能侵犯當事人的名譽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主要內容失實,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边@一解釋的核心在“薪聞的真實性”。作為編輯,有承擔新聞真實性審核的責任。法治新聞編輯應根據案件報道的進程,密切關注審判結果,作出編輯方針的調整。必要時,應提前組織新聞更正或報道最新動向,以免引起法律糾紛。
二、法治新聞稿件編輯的創(chuàng)新能力
1.打造有特色的平民原創(chuàng)內容
融媒體時代新聞的一個發(fā)展特點是“去媒體化”,這意味新聞內容要更加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因此,法治新聞要涉及關乎民生的信息,比如和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校園安全、消費者維權、公共交通等內容。法治新聞有其嚴肅性,但是這種嚴肅性需要通過標題或者表現的內容予以化解,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新媒體傳播平臺上,法治新聞發(fā)布者要進行身份轉換,要以受眾的視角去審視新聞。但是也不能過分迎合受眾,走向“標題黨”“蹭熱點”的極端,這樣的報道雖然短時間能增加閱讀量,但是會傷害報道的權威性,最終降低受眾的忠誠度。
在打造文字內容時,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多媒體形式如視頻、音頻等來豐富法治新聞的表現形式。比如利用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等平臺招募群眾演員來參與普法欄目劇的錄制等,既能吸引受眾關注也能起到普法的效果;語音也可以成為法治新聞的形式,通過一些聲音有特色的記者編輯來錄制某些有看點的法治新聞,打造貼心、親近的小編形象,增加受眾關注度。
2.聚焦社會熱點,探索法治事件的社會意義
法治報道應該正確引領社會輿論導向,反映社情民聲,聚焦社會熱點。關注社會熱點,堅持做到不浮于事件、案件表面,更注重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熱點背后的熱點,使法治新聞更有深度、有厚度、有力度。堅持正確輿論引導,引領社會進步,積極主動踐行黨報的社會責任。針對社會熱點,講清事件原委,闡明因果關系,揭示其本質,追蹤和探索法治事件的社會意義。比如陜西日報2017年9月刊登的《新規(guī)出臺,能否解開共享單車管理的“結”》,提出共享單車管理中的存在的問題,并從法律的角度建議:將共享思維融入政府管理模式,“多方共治”形成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治理的局面。
3.注重策劃,不斷提高宣傳報道的水平
法治類報紙若要積極與新媒體進行完美融合,必須努力開辟微信平臺、官方微博等,提高新聞產出效率。還要在推進報紙整體轉型的過程中,緊緊圍繞創(chuàng)新這一核心,不斷提高新聞編輯、策劃水平,以新技術引領新媒體融合發(fā)展,作為驅動報紙轉型升級的動力。
例如,吉林省首個以派出所為主體報道對象的版面,填補了新聞報道的空白。其策劃的初衷是反映擔負著履行維護社會大局穩(wěn)定、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基層派出所的日常真實工作狀態(tài)。其難點在于,既要把工作內容相近的幾十家派出所報道得各有千秋,又要寫得鮮活而具有可讀性。采用記者實地蹲點,跟隨民警接警、處警,一起走街串巷、入戶調查,采集到了最寶貴的第一手新聞素材。共刊發(fā)了21個版42篇報道,每周稿件見報后,由北方法治報數字報、網站、官方微信、今日頭條號對專版內容同步推送。
三、結論
在新時代策劃編輯需要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做好相關工作,努力強化自己的職業(yè)情懷、創(chuàng)新能力、溝通能力和策劃營銷能力,進而促進出版單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小妹.當代策劃編輯應具備的基本素質[J].傳播力研究,2018,2(17):145.
[2]吳媛媛.法治媒體要做法治建設的宣傳者和推動者[J].新聞窗,2017(3):90.
[3]李紅蓮.網絡傳播對法制新聞報道的影響[J].新聞戰(zhàn)線,2016(2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