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飛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呼吸護理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預防院內呼吸道感染方面的效果。方法:從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左心衰竭患者中選取100例患者作為臨床調研對象進行分析研究,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將患者分成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呼吸護理綜合干預。對不同護理模式帶來的護理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通過檢測分析,觀察組患者在呼吸道感染發(fā)生率方面的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在護理滿意度測評方面的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兩項指標組間對比均具有明顯的差異,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急性左心衰患者,通過實施呼吸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概率的發(fā)生,提升患者配合護理的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有助于病情改善康復,該方法建議在臨床進行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性;呼吸護理;左心衰竭;院內呼吸道感染;控制;效果;對比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公眾對自身的健康更為關注。加強護理干預,針對患者不同的病癥科學護理才能切實提升護理成效。對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而言在住院的過程中發(fā)生院內感染的概率較高,作為呼吸道感染疾病,由于本身疾病比較危急,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果在護理過程中不完善、不科學,那么不僅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甚至還增加了死亡的風險。在臨床上護理模式不斷優(yōu)化,護理理念也在逐漸改善創(chuàng)新。本人所在院針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實施了呼吸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了進一步驗證該方法的有效性,本人進行了調研分析,現將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分析
1.1 臨床基礎資料分析
從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左心衰竭患者中選取100例患者作為臨床調研對象,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和雙盲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對照組患者男性、女性分別為28例、22例,年齡從49歲至78歲不等,平均年齡為(64.5±3.9)歲。觀察組患者男性、女性分別為26例、24例,年齡從51歲至83歲不等,平均年齡為(65.6±3.1)歲。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急性左心衰竭病癥,并且將其他干預性疾病予以排除。兩組患者在基礎資料方面進行對比沒有明顯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分析
所有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入院后全部進行相同的基礎治療和檢查等。其中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資料的基礎上按照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來進行護理,主要護理內容包含,患者在發(fā)病初期幫助患者行端坐臥位,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來進行基礎護理治療,保持良好的室內通風和衛(wèi)生環(huán)境,為患者進行無菌操作和全程心電監(jiān)護,并做好飲食指導干預和藥物指導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基礎治療與護理的前提下,針對性實施綜合呼吸護理干預。按照患者的個體差異,病情相對穩(wěn)定的患者為他們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指導他們進行簡單的運動,避免長時間臥床帶來的不良并發(fā)癥影響,預防沉積性肺炎等發(fā)生。對于病情相對較重的患者引導他們盡量保持臥床休息,護理人員定期為患者實施拍背、翻身等護理,幫助他們正確地咳嗽、排痰等。對于病情危重的患者為他們做好呼吸道清理工作,并給予高流量鼻導管吸氧干預。對于出現痙攣的患者及時按照主治醫(yī)生要求實施氨茶堿治療。對不能自主咳痰的患者實施吸痰護理干預,對不能實施乙醇濕化的患者采取降低乙醇濃度的護理干預措施。此外根據患者的病情確定是否增加呼吸機輔助護理干預等,醫(yī)護人員定期對呼吸機等進行消毒清理,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與生命體征等各項指數。每日做好患者體溫、呼吸道感染相關癥狀的感染與化驗分析。對出現個別恐懼、抑郁的患者增加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
1.3 觀察檢測分析
對急性左心衰患者發(fā)生院內呼吸道感染的情形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同時應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測評量表對護理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對獲取的相關數據進行匯總檢驗和分析,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按相關的程序進行檢驗,并將P<0.05作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衡量標準。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發(fā)生院內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分析
對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急性左心衰患者發(fā)生院內呼吸道感染的情形進行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所示: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發(fā)生院內呼吸道感染的情形進行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對照組發(fā)生院內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明顯高于觀察組,組間對比差異明顯,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護理滿意度測評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測評,兩組統(tǒng)計結果分別為78%、96%,組間對比差異明顯,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對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而言,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危重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基礎疾病的影響,加上自身機體功能較差,治療、護理不當等引起的。對于該類疾病需要加強全方位的護理,尤其是呼吸護理應當尤為重視。如果護理不當不僅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轉,甚至還容易引發(fā)心臟等其他系統(tǒng)疾病,嚴重時還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
通過實施基礎護理配合呼吸護理,針對患者的個體差異采取多樣性的護理模式,為患者實施藥物護理、翻身拍背助咳護理、運動護理、呼吸機護理以及病情全過程監(jiān)測,可以及時發(fā)現患者病情變化情況,最大限度減少發(fā)生院內呼吸道感染概率的發(fā)生,促進患者病情康復。通過此次調研可以看出,實施呼吸護理進一步降低了發(fā)生院內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提升了護理滿意度,該方法建議在臨床進行深度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曉麗.觀察呼吸護理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預防院內呼吸道感染的護理效果[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9(08)
[2] 買爾哈巴·孜亞吾東;木巴熱克·克里木阿吉;凱比努爾·艾力.呼吸護理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預防院內呼吸道感染的護理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05)
[3] 王曉寧.呼吸護理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預防院內呼吸道感染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2)
[4] 歐陽水霞;夏艷紅.呼吸護理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預防院內呼吸道感染的護理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