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忠偉 胡志強 亢學平 王 旭 李 健 王 鑫*
一株野生楊樹桑黃的馴化栽培研究
杜忠偉1胡志強 亢學平 王 旭 李 健 王 鑫*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農業(yè)科學院,國家食用菌產業(yè)技術體系延吉綜合試驗站,吉林 延吉 133000)
對采自延邊地區(qū)的一株野生楊樹桑黃進行馴化栽培試驗,經組織分離獲得菌種,提純培養(yǎng)后制備成栽培母種、原種和栽培種,并進行出菇試驗。結果表明:該菌株菌絲生長速度快,長勢好,原種、栽培種長滿時間分別為35天和40天;菌絲黃色,抗雜能力強;子實體形成較快,形態(tài)好,適合作育種材料。
楊樹桑黃;組織分離;馴化栽培;生長表現
桑黃是一類真菌的統(tǒng)稱,楊樹桑黃()屬其中一種,簡稱楊黃,生長在楊樹的活立木和倒木上,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北地區(qū),分類學地位隸屬真菌界、擔子菌門、層菌綱、非褶菌目、銹革孔菌科、桑黃孔菌屬()[1, 2]。
桑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傳統(tǒng)醫(yī)學和現代科學研究都表明其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在抗腫瘤、抗炎、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3-6]。隨著人們對桑黃研究的深入,日本和韓國率先進行了人工栽培,我國近些年桑黃人工栽培研究也取得顯著成果[7-9],人工栽培桑黃量巨大,且栽培模式多樣化。但在桑黃菌種選育和高效高產的栽培技術方面,仍需進一步研發(fā)。
本研究對在東北地區(qū)野生桑黃調查中發(fā)現的一株楊樹桑黃,進行菌種分離及馴化栽培,成功獲得子實體,為桑黃優(yōu)良菌種的選育提供基礎材料。
野生楊黃子實體于2017年4月,采集自吉林省延邊泉水洞林場(海拔720~910 m)的野生山楊樹干,子實體呈半球形,邊緣黃色,中間深褐色至黑色(圖1)。經組織分離、提純獲得純菌種,編號為YS1。
圖1 野生楊樹桑黃子實體
母種培養(yǎng)基制作:稱取麥麩80 g、豆粉6 g,加入到1 000 mL的水中煮沸,15 min后過濾獲得上清液,加水定容至1 000 mL,倒入鍋中煮沸,加入葡萄糖20 g、瓊脂粉15 g、磷酸二氫鉀3 g、硫酸鎂1.5 g。
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新鮮玉米粒86%,麩皮12%,碳酸鈣2%。栽培種培養(yǎng)料配方:闊葉硬雜木木屑78%(粗/細比為2/1)、麥麩17%、豆粉3%、石膏1%、石灰1%,含水量65%。
(1)母種制作。將野生楊黃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組織塊放入母種斜面試管培養(yǎng)基上,置于27.5 ℃恒溫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3~5天后,檢查雜菌污染情況,剔除感染細菌、霉菌的試管,挑出生長致密、微黃、健壯的菌絲生長尖端接種到試管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獲得純菌種,制作成栽培母種。
(2)原種制作。按照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將玉米粒提前浸泡3天,撈出加入麩皮、碳酸鈣,經混合均勻后裝入750 mL菌種瓶,121 ℃高壓滅菌2 h,冷卻至30 ℃后在超凈工作臺中接種。接種完畢后將原種放入27.5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
(3)栽培種制作。將配置好的培養(yǎng)基裝入16.5×38(cm)的聚丙烯菌袋中,每個菌袋裝濕料2.5 kg。滅菌、接種、培養(yǎng)方法同原種。菌包長滿后進行出菇管理。
試管母種制作10支,原種制作10瓶,栽培種制作100袋,通過對母種、原種、栽培種的培養(yǎng),分別記錄母種萌發(fā)時間,菌絲生長速度、長勢、菌絲體顏色,菌種長滿時間,菌袋顏色和污染率。
(4)出菇管理。出菇選擇在溫室大棚內進行,長滿的菌包經過后熟培養(yǎng),轉移至溫室大棚內進行開口出菇。將菌包倒放,在距離頂端5 cm處開長5~8 cm、寬1~1.5 cm的口。開口后擺放在地面上,覆蓋塑料薄膜和遮陽網,在地面澆水,保持棚內濕度85%~90%,溫度在28~30 ℃。
培養(yǎng)結果顯示,接種2天后菌種萌發(fā),在試管中菌絲平均生長速度為1.2 cm/d,原種和栽培種滿瓶和滿袋時間分別為35天和40天。隨培養(yǎng)時間延長,菌絲由白色變?yōu)榈S色至深黃色,其中栽培種菌包長滿后經光照刺激變成黃棕色(表1、圖2)。
表1 母種、原種和栽培種培養(yǎng)期性狀
圖2 母種(左)、原種(中)與栽培種(右)外觀
栽培袋開口后3~5天,開口處菌絲恢復,7天后長出原基,隨著原基膨大,分化形成子實體。子實體形態(tài)與野生者相似,為半球形;菌蓋表面邊緣顏色淺,向內顏色變深;菌孔為深褐色。子實體的形成照片見圖3。
圖3 馴化栽培子實體形成過程照片
本試驗通過采用常規(guī)的菌種分離和培養(yǎng)方法初步獲得楊樹桑黃菌株,然后采用東北地區(qū)的棚式地擺栽培方法,成功獲得子實體。在溫室大棚內栽培出菇中發(fā)現,子實體的形成受溫度和濕度影響較大,溫度在27~30 ℃,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時,子實體生長較快。由于夏季悶熱潮濕,易產生木霉等雜菌,要加強通風管理。該菌株子實體顏色易受光照強度影響,棚上覆蓋遮陽網,避免較強的光線照射,保持棚內光照強度在200~300 lx,產生的子實體顏色較黃。秋季于室外白天氣溫低于15 ℃時進行采收,晾曬,平均每袋產楊樹桑黃25~35 g(干重)。
隨著桑黃的藥用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桑黃產業(yè)會有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優(yōu)質桑黃的科學高效栽培方法也將會成為關注的熱點。本試驗以東北長白山地區(qū)的野生桑黃資源為對象,進行馴化栽培,為本地區(qū)優(yōu)良桑黃菌種的選育,以及區(qū)域性特色栽培品種和模式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據。
[1] 吳聲華, 黃冠中, 陳愉萍, 等. 桑黃的分類及開發(fā)前景[J]. 菌物研究, 2016, 14(04): 187-200.
[2] 李玉, 李泰輝, 楊祝良, 等. 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M].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16: 483.
[3] 王華林, 溫萬芬. 桑黃的藥用價值研究進展[J]. 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5, 26(11): 2747-2750.
[4] 曹紅妹, 胡桂萍, 石旭平, 等. 藥用真菌桑黃的研究進展[J]. 蠶業(yè)科學, 2019, 45(02): 285-292.
[5] 朱琳, 崔寶凱. 藥用真菌桑黃的研究進展[J]. 菌物研究, 2016, 14(04): 201-209.
[6] 孫培龍, 徐雙陽, 楊開, 等. 珍稀藥用真菌桑黃的國內外研究進展[J]. 微生物學通報, 2006(02): 119-123.
[7] 杜萍, 張春鳳, 崔寶凱, 等. 藥用真菌桑黃的人工栽培技術研究[J]. 中國食用菌, 2009, 28(03): 35-37.
[8] 邵晨霞, 靳磊, 唐少軍, 等. 7株桑黃遺傳親緣關系和栽培特性研究[J]. 中國食用菌, 2017, 36(03): 40-43.
[9] 于文杰, 秦立武, 吳秀鈴, 等. 長白山區(qū)桑黃生態(tài)栽培關鍵技術[J]. 農業(yè)與技術, 2017, 37(19): 14-16.
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CARS-20)
杜忠偉(1989—),男,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食藥用菌研究。E-mail:337230214@qq.com。
王鑫(1968—),女,大專,研究員,從事食藥用菌研究。E-mail:ybnkysyj@163.com。
S567.3
B
2095-0934(2020)05-3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