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琪明,郭方其,章金明,方華平,吳 超,丁曉瑜,徐 洋,陳天烺
(1.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3.浙江海豐花卉有限公司,浙江 紹興 312300)
浙江省是切花菊的主產區(qū),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有多頭菊、單頭菊等多種,產品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要,還出口日本、韓國。由于切花菊蟲害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1~3],為此,2016~2019年進行菊花蟲害的調查及主要蟲害的發(fā)生與綜合防治研究與推廣,現(xiàn)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切花菊蟲害的種類、分布、危害程度及主要害蟲消長規(guī)律、品種抗蟲性、防治效果等。
2016-2019年間先后對浙江省各地市主要菊花生產基地及大型花卉市場菊花蟲害進行調查,典型的蟲害進行當場鑒定統(tǒng)計,不典型的帶回實驗室進行鑒定。危害程度3個等級的劃分參照蔣細旺等的方法進行[1]。
菊花不同品種對美洲斑潛蠅的抗蟲性評價:調查地點在紹興柯橋區(qū)平水鎮(zhèn)劍灶村海豐菊園,采用5點取樣調查法,每點調查20片葉。葉片受害程度調查標準:0級,葉片完全沒有受害;1級,葉片有少許取食痕;2級,葉片受害面積在20%以下;3級,葉片受害面積在20%~50%;4級,葉片被害面積在50%以上。
受害指數(shù)(P)=∑(受害級別×調查葉片數(shù))/(受害最高級×調查葉片總數(shù))×100
抗性評價:P≥50為高感蟲(HS),25≤P<49為感蟲(S),5≤P<24為抗蟲(R),P<5為高抗蟲(HR)。
調查發(fā)現(xiàn)浙江省菊花主要蟲害的種類有23種,見表1。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übner)、斜紋夜蛾(SpodopteralituraFabricius)、大麗花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大麗花螟(OstrinianubilalisHubner)、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ttemberg)、美洲斑潛蠅(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花薊馬(FrankliniellaintonsaTrybom) 、黃胸花薊馬(Thripshawaiiensis)、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菊姬長管蚜(MacrosiphoniellasanborniGillette)、桃赤蚜(MyzuspersicaeSulzer)、短額負蝗(AtractomorphasinensisBolivar)、油葫蘆(Cryllustestaceuswallker)、非洲螻蛄(GryllotalpaafricanaPalisotdeBeauvois)、紫蘇粉蚧(PlanococcuscitriRisso)、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菊天牛(PhytoeciarufiventriaGautier)、蠐螬銅綠麗金龜幼蟲(AnomalacorpulentaMotschulsky)、茶黃螨(PolyphagotarsonemuslatusBanks)、朱砂葉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同型巴蝸牛(BradybaenasimilarisFerussac)、灰巴蝸牛(BradybaenaravidaBenson)、蛞蝓(AgriolimaxagrestisLinnaeus)。而在菊花種植中危害嚴重的主要有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美洲斑潛蠅、棉蚜、花薊馬、朱砂葉螨。
3.2.1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食性雜,除為害切花菊花外,還為害周圍地塊種植的蘆筍、白菜、蘿卜、辣椒、蔥、大豆、花生、番薯、玉米和番薯等。甜菜夜蛾食量大,嚴重時,可吃光切花菊葉肉,僅留葉脈,甚至剝食切花菊莖桿皮層。幼蟲可成群遷移,稍受震擾吐絲落地,有假死性。初孵幼蟲在葉背面集聚結網(wǎng),啃食葉背面葉肉,3~4齡后,白天潛于植株下部或土縫,傍晚出來取食為害,葉片被咬成不規(guī)則破孔,上均留有細絲纏繞的糞便。老熟幼蟲可食盡葉片僅留葉脈。一年發(fā)生6~8代,在浙江6~10月份發(fā)生多,高溫、干旱年份更多。
表1 浙江省菊花主要蟲害的種類
3.2.2 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也是一類雜食性和暴食性害蟲,危害寄主相當廣泛,除為害切花菊花外,也為害周圍地塊種植的蘆筍、白菜、蘿卜、辣椒、蔥、大豆、花生、番薯、玉米和番薯等。主要以幼蟲為害全株,小齡時群集葉背啃食。3齡后分散為害葉片、嫩莖。初孵幼蟲具有群集危害習性,3齡以后則開始分散,老齡幼蟲有晝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潛伏在土縫處,傍晚爬出取食,遇驚就會落地蜷縮作假死狀。當食料不足或不當時,幼蟲可成群遷移至附近田塊危害,一年發(fā)生5~7代,在浙江省6~10月份發(fā)生多,高溫、干旱年份更多。
3.2.3 美洲斑潛蠅
為害植物種類較多,除為害切花菊外,也為害周圍地塊種植的黃瓜、番茄、辣椒、豇豆、蠶豆、大豆、菜豆、芹菜、甜瓜、西瓜、冬瓜、絲瓜、西葫蘆、白菜、油菜等多種植物。繁殖能力強,世代短,成蟲具有趨光、趨綠、趨黃、趨蜜等特點。一般4月份氣溫穩(wěn)定在15 ℃左右時,露地可出現(xiàn)美洲斑潛蠅被害癥狀。成蟲以產卵器刺傷葉片,吸食汁液。雌蟲把卵產在部分傷孔表皮下,卵經2~5 d孵化,幼蟲期4~7 d。末齡幼蟲咬破葉表皮在葉外或土表下化蛹,蛹經7~14 d羽化為成蟲。幼蟲為害大,蛀食葉肉組織,形成帶濕黑和干褐區(qū)域的蛇形白色斑,嚴重影響植株的發(fā)育和生長。一年可發(fā)生10~12代,一年中有2個高峰,分別為5~7月份和9~11月份。大棚種植3月份可見成蟲。
3.2.4 棉蚜
寄主植物多,以刺吸口器刺入菊葉背面或嫩頭部分組織吸食汁液,受害葉片向背面蜷縮,葉表有蚜蟲排泄的蜜露,并往往滋生霉菌,致霉煤病發(fā)生。還傳播病毒病。受害后植株矮小、葉片變小、葉數(shù)減少。一年發(fā)生20~30代,5~7月份為第一個危害高峰期,9~11月份為第二個危害高峰期。
3.2.5 花薊馬
主要危害花瓣,還傳播病毒。一年發(fā)生11~14代,6~11月份是花薊馬的主要危害時期。
3.2.6 朱砂葉螨
以成若螨在葉背吸取汁液。葉片受害后,葉面初現(xiàn)灰白色小點,后變灰白色,嚴重時全葉干枯脫落,有向上爬的習性。先為害下部葉片,而后向上蔓延。一年可發(fā)生15~20代,干旱年份易于大發(fā)生。低溫年份,發(fā)生的晚,常于7月份后進入猖獗發(fā)生期,高溫年份6月上旬即可進入年中盛期。
3.3.1 農業(yè)防治
切花菊的抗蟲性鑒定與利用,及時消除病蟲害殘體,合理輪作,科學配合施肥,調整植株種植密度,調節(jié)菊花的生長勢,增強抗蟲的能力。不同品種對美洲斑潛蠅的抗性不同(表2),差異明顯,生產上宜選種抗蟲性好的品種。
表2 不同菊花品種對美洲斑潛蠅的抗性
3.3.2 物理防治
(1)土壤覆蓋薄膜。許多害蟲在土壤及植株殘體越冬的,在土上覆蓋薄膜可大幅度地減少蟲害的發(fā)生。而且覆膜后土壤溫度、濕度提高,加速殘體的腐爛,減少病蟲基數(shù)。
(2)紗網(wǎng)阻隔。將棚室栽培的菊花,采用40~60目紗網(wǎng)覆罩,可以隔斷蚜蟲、粉虱、薊馬等害蟲的危害。
(3)色板誘殺。目前,利用最多的物理防治法是色板誘殺,多用于防治小型害蟲,簡便、易于操作。應用時將黃板吊掛在距植株頂部高出10~20 cm處,黃板可垂直懸掛或卷成圓筒狀。誘殺有翅蚜、白粉虱、斑潛蠅成蟲等害蟲,用淺黃、中黃、檸檬黃3種色板,都有很好的效果。利用薊馬對藍色敏感的特性可以用藍板誘殺。應用銀灰色反光膜可驅除蚜蟲,還能夠利用銀白錫紙反光的原理,拒棲遷飛的蚜蟲。
(4)高溫悶棚。棚室建成后,晴天蓋上棚膜,密閉悶棚7 d,使室內溫度逐步至60 ℃以上,可殺死土表及墻體上的蟲卵,從而減輕對菊花的危害。在高溫悶棚時,結合灌水和硫磺粉、敵敵畏等藥劑進行熏煙,則效果更佳。
3.3.3 化學防治
2016年起,對切花菊蟲害進行了綜合防治的研究,并逐漸完善了綜合防治措施。在杭州、海寧、嵊州、新昌、柯橋等地進行了大面積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3.3.1 夜蛾類
防治藥劑評價。
菊酯類: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聯(lián)苯菊酯等,有嚴重的抗藥性,單用無效或效果很差,現(xiàn)主要利用其快速擊倒性用于復配或混用。
有機磷類:辛硫磷、毒死蜱等,有抗藥性致效果不佳,且急性毒性大,現(xiàn)在主要用于復配或混用。
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氟啶脲、氟鈴脲、虱螨脲、蟲酰肼等,見效慢,持效期長。
抗生素:多殺菌素、乙基多殺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效果好,毒性低。
生物農藥:蘇云金桿菌、昆蟲病毒體,毒性低,見效慢,持效期長,成本高。
其他新型藥劑:蟲螨腈、茚蟲威等,效果好,成本高。氯蟲苯甲酰胺、氟蟲甲酰胺等,見效慢,持效期長,成本高。
夜蛾類幼蟲蟲體壁厚,排泄效應快,抗藥性強,防治上一定要掌握及早防治及用上述藥劑混合用藥,在初孵幼蟲未發(fā)生為害前噴藥防治最好。蟲齡越大,防治越困難。由于夜蛾類有晝伏夜出習性,所以傍晚用藥最好。對3齡以上幼蟲單一農藥品種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建議混用(表3)。
表3 幾種殺蟲劑對甜菜夜蛾的田間效果
3.3.3.2 斑潛蠅類
有效藥劑品種:滅蠅胺、殺蟲單、蟲螨腈、吡丙醚、阿維氟鈴脲、阿維菌素(適于低于22 ℃時使用)、甲維鹽(平均溫度22 ℃以上使用)、辛硫磷、聯(lián)苯菊酯。在成蟲盛發(fā)期或幼蟲剛出現(xiàn)為害時,噴藥防治。藥劑防治時期:掌握在幼蟲2齡前(蟲道很小時)。預防為7-10 d噴1次藥,防治則為7 d噴2次藥。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地區(qū)斑潛蠅對滅蠅胺出現(xiàn)了抗藥性,需要與別的藥劑混用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們的田間防治試驗結果表明,98%滅蠅胺10 g+72%吡殺單20 g對15 kg水于幼蟲2齡前防治,防效達到95.7%。
3.3.3.3 蚜蟲類
藥劑可選擇吡蟲啉、啶蟲脒、烯啶蟲胺、呋蟲胺、吡蚜酮、蟲螨腈、阿維菌素、聯(lián)苯菊酯等及其復配劑。發(fā)現(xiàn)蚜蟲及時用藥。施藥時加入有機硅或洗潔精有增效作用。自幼苗到菊花采花結束,蚜蟲都可發(fā)生,且蚜蟲繁殖很快,所以應隨時觀察,及時防治。另外,棚內用10%異噠煙劑250 g/667畝熏蒸4~5 h,對紅蜘蛛、白粉虱、蚜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3.3.4 薊馬類
藥劑可選擇多殺菌素、乙基多殺菌素、吡蟲啉、啶蟲脒、烯啶蟲胺、呋蟲胺、噻蟲胺、吡蚜酮、吡丙醚、蟲螨腈、阿維菌素、辛硫磷、聯(lián)苯菊酯等及其復配劑。施藥時加入有機硅或洗潔精有增效作用。這類增效劑不僅可以讓藥液滲透到薊馬的藏身之地處,還可以讓藥液很好的粘附到葉面上,在葉片表面形成一層短期的保護層?;谒E馬習性宜選擇下午打藥,盡量噴均勻,正面背面都要接觸到,同時要噴到植株下部及地面。薊馬抗藥性也是一個共性問題,宜用不同類型藥劑混用,以減緩抗性的產生。
3.3.3.5 螨類
防治藥劑有: 聯(lián)苯肼酯、噠螨靈、螺螨酯、炔螨特(高溫苗期慎用)、乙螨唑、阿維菌素(低于22 ℃時使用)、甲維鹽(22 ℃以上使用)、辛硫磷等。殺螨劑多為觸殺性農藥,嫩葉、葉背要噴到。每隔10 d噴一次,連續(xù)噴3次,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另外,棚內用10%異噠煙劑250 g/畝熏蒸4~5 h,對紅蜘蛛、白粉虱、蚜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螨類繁殖快,易對藥劑產生抗藥性,所以,提供殺螨劑混用,不僅提高防治效果,也可延緩抗性的產生。用炔螨特+阿維菌素或炔螨特+噠螨靈混用以防治紅蜘蛛,4年多了仍未出現(xiàn)防效下降的情況。
切花菊是四大切花之一,被廣泛栽培。蟲害也比較嚴重,但國內對切花菊蟲害及其防治的研究并不多[1~3],對菊花蟲害的研究多以食用菊為研究對象[1,4,5],而食用菊與切花菊主要害蟲的種類也有所不同,如為害切花菊的潛蠅類主要是美洲斑潛蠅,但為害食用菊的則是菊潛葉蠅[1]。兩者蟲害防治的側重點也不同,食用菊特別強調食用安全性,盡量少用化學防治或不用化學農藥,相對地切花菊則強調菊花的可觀賞性,對農藥的使用要求沒有食用菊那么嚴格,本文基于研究結果給出了切花菊主要蟲害防治的化學藥劑及其使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