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坤 王 坤 王 潔
(禹城市人民醫(yī)院,山東德州 251200)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是一種短暫性、突發(fā)性、可逆性的神經功能障礙[1],主要由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發(fā)生短暫性血液供給不足引起的。短暫性腦缺血一般發(fā)作時間較短,持續(xù)數分鐘,在半小時內可以恢復正常,若發(fā)病時間超過2 h,將損傷患者神經功能,經腦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顯示患者腦組織缺血異常[2]。腦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顱內外血管狹窄是導致患者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重要病因。該病常規(guī)治療方式復發(fā)率較高,本文選取血管狹窄致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對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血管狹窄致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結果如下。
選取禹城市人民醫(yī)院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血管狹窄致短暫性腦缺血患者12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2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此次實驗項目,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試驗組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齡33~65歲,平均年齡(52.7±3.4) 歲,病程 0.7~ 5年,平均病程(2.3±0.6)年,發(fā)病時間 2~ 6 h,平均發(fā)病時間(3.4±0.5)h,神經內科臨床評分量表(abcd2)評分3~6分,平均abcd2評分(4.4±0.6)分。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齡34~65歲,平均年齡(52.2±3.7)歲,病程0.6~5年,平均病程(2.5±0.7)年,發(fā)病時間2~6 h,平均發(fā)病時間(3.6±0.5)h,abcd2評 分 3~ 6分,平 均 abcd2評分(4.1±0.5)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禹城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后進行。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血管狹窄致短暫性腦缺血的診斷標準[3],且狹窄程度≥50%;②患者對手術過程耐受。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異常患者;②有全身性疾病及嚴重代謝性疾病患者;③有中風史且有神經功能障礙患者;④合并患有顱內腫瘤或動靜脈畸形患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方式治療,即常規(guī)藥物治療,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對癥治療,若患者血壓、血糖偏高,使用降壓、降糖藥物控制血壓、血糖。使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規(guī)格:20 mg×7 片)治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高于2.1 mmol/L患者服用40 mg/d,早晚分服;當患者LDL-C水平降至2.1 mmol/L以下時,劑量降為20 mg/d長期服用?;颊甙l(fā)病急性期時加服阿司匹林(永信藥品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12,規(guī)格:0.1 g×10 粒),首次劑量 0.3 g/d,癥狀緩解后降至0.1~0.2 g/d。同時加服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規(guī)格:75 mg×7 片 ],75 mg/d,治療 2 個月。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患者術前3~5 d口服阿司匹林(華中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42021407,規(guī)格 0.5 g)0.3 g/d、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yè),國藥準字:H20120035,規(guī)格:75 mg)75 mg/d;術前禁食6 h;術前0.5 h靜脈滴注尼莫地平(上海信誼金朱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745,規(guī)格:20 mL∶4 mg)0.03 mg/kg,控制患者血壓水平,術中行心電圖、血壓、氧飽和度、活化凝血時間監(jiān)測?;颊呔植柯樽?,采用經皮穿刺術(Seldinger技術)在患者右股動脈穿刺,放置8F導管鞘,注射70μg/kg肝素,保證患者全身肝素化,術中每小時追加35μg/kg肝素,保證患者活化凝血時間為機體正常150%~200%。利用5F造影管進行頸動脈遠端造影,確定患者血管狹窄位置及大小,根據患者血管狹窄情況選擇合適血管內支架,利用交換絲放置8F導引管至血管狹窄2~3 cm處,隨后放置腦保護傘裝置至狹窄段遠端正常血管管徑處,然后回撤腦保護傘并打開,在血管狹窄處放置擴張球囊,擴張后撤回。選擇自膨脹式支架,在腦保護傘導絲引導下放置于血管狹窄段,支架兩端覆蓋在正常血管上,造影監(jiān)測下確定位置無誤后釋放支架,根據血管是否還存在狹窄情況決定是否再次放置球囊。再次確定支架放置無誤后,撤回保護傘,結束手術。
但手術時需要注意:在患者行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時,由于患者是血管狹窄導致的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在術中有可能出現(xiàn)血壓急速下降、血管痙攣等頸動脈竇刺激狀態(tài),當患者出現(xiàn)血壓快速下降時應給予阿托品,觀察患者血壓狀態(tài),恢復正常后再次開展手術,當患者出現(xiàn)血管痙攣時經導管內注入罌粟堿,同樣觀察患者血管痙攣恢復情況,若緩解繼續(xù)手術。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例(%)]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不良情況發(fā)生率、血管狹窄情況。臨床效果判斷[4]: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CT及MRI檢查腦組織缺血顯著緩解。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明顯,CT及MRI檢查腦組織缺血有一定緩解。一般:患者臨床癥狀、CT及MRI腦組織缺血檢查改善不明顯。無效:患者病情無緩解或出現(xiàn)復發(fā)??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偘l(fā)生率=總發(fā)生例數/總例數×100%。
試驗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見表1。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情況發(fā)生率比較[例(%)]
試驗組治療后血管狹窄率為(22.63±4.15)%,低于對照組的(69.33±11.7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265,P <0.01)。
導致患者出現(xiàn)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原因比較多,例如微栓塞、腦動脈粥樣硬化、血液動力學改變、心臟疾病、血液成分改變等,一些學者認為腦動脈粥樣硬化造成動脈狹窄是造成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主要病因,對患者臨床癥狀影響較大。在所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中,有80%以上患者存在血管狹窄,若不能改善患者血管狹窄的效果,患者病情發(fā)展,可引發(fā)腦梗死及腦出血,直接影響患者生命健康[5]。傳統(tǒng)藥物治療方式有一定改善患者血管狹窄的效果,但治療過程較為漫長,在治療期間患者病情演變較快,治療后復發(fā)率也比較高,對患者預后影響較大[6]。由此,本文對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血管狹窄致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實驗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患者治療后不良情況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上述實驗結論與周進等[7]實驗結論一致。
血管內支架成形術起源于血管成形術,血管成形術是利用醫(yī)療器械使狹窄的血管恢復正常形狀,使血流重新暢通,恢復正常血供,這一療法最早源于20世紀60年代,最早主要采用球囊導管進行治療,所以成形術又稱為球囊血管成形術,隨著醫(yī)療技術發(fā)展,出現(xiàn)了血管內支架,提高了血管狹窄治療的臨床療效。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它通過上肢或下肢的一個小切口利用交換絲抵達患者病變動脈,然后通過切口插入可擴張球囊,通過球囊的物理性擴張,排除動脈阻塞物質,清理斑塊疏通血管[8],然后放置血管內支架,使狹窄的血管恢復正常。這種手術方式治療立竿見影,能迅速改善患者血管狹窄情況,進行外科干預能夠顯著降低嚴重頸動脈狹窄患者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9]。隨著血管介入技術及器械的發(fā)展,尤其是腦保護傘的出現(xiàn),對血管狹窄致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實施球囊導管擴張+內支架置入術效果更為確切,且術后創(chuàng)傷更小,患者恢復更快。
本研究結果也表明,患者行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更為顯著,預后效果較好,腦組織血供良好,治療后不良情況發(fā)生率也較低。本研究患者治療后,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18例,其中復發(fā)13例,腦梗死2 例,腦出血3例。試驗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1例患者出現(xiàn)腦梗死。另外術后需要注意,不管患者采取血管內支架介入治療還是常規(guī)治療,如果在治療后不能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服藥,控制相關危險因素,即使是患者放置了支架,血管依然有較高再次狹窄甚至閉塞的風險[10],所以術后遵循醫(yī)囑,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關鍵。
綜上,在治療血管狹窄致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時采用血管內支架成形術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值得進一步研究推 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