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秦一直到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很多“秋思”的詩詞曲,但最能引起人們感情共鳴或者說最能打動人的,當屬元朝馬致遠的散曲小令《天凈沙·秋思》了。
短短28個字,前三句九種景物連綴在一起,組成一幅凝練的水墨畫,不加雕飾、自然天成,后一句直抒胸臆,余韻無窮,由此該曲被世人譽為秋思之祖。難怪王國維在《人間詩話》中這樣評價《天凈沙 秋思》:“此元人馬東籬《天凈沙》小令也。寥寥數(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昔人論詩,有情語、景語之別,殊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庇谑呛酢短靸羯场で锼肌芬鹞娜搜攀康臒嶙h,很多人認為這首小令就是劉禹錫所說的“自古封秋悲寂寥”的悲秋之作。其中“枯”、“老”、“昏”、“古”、“西”、“瘦”等字眼使?jié)庥舻那锷刑N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huán)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fā)物。
乍看起來,“以哀景襯哀情”似乎很有道理。但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與第一句、第三句顯然不格調。于是,有人又指出,第二句幽靜溫馨的畫面是運用電影蒙太奇的藝術進行的畫面組接,是遠景,是馬致遠遙不可及的愿望,難不成此時的曲狀元還有隱居田園之意?
“知人論世、論從史出”,這是我們解讀作品的基本思路。查閱資料不難發(fā)現(xiàn),馬致遠先生(約1250年—1321至1324年)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由此可見,《天凈沙·秋思》應該反映的是早年漂泊不定的羈旅生活。那個時候有著儒家入世和濟世情懷“佐國心,拿云手”的馬致遠,怎么可能會歸隱田園?只是在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的漂泊生涯之后,晚年受全真教(道教)思想影響的馬致遠先生才看透人生的榮辱,效仿陶淵明,過上了“林間友”“世外客”的“東籬”生活。
詩歌的意象,應該是繁復性和單一性的統(tǒng)一。所謂繁復性,就是詩歌中緊密排列的一個個鮮明的意象?!短靸羯场で锼肌分形寰湓捠环N意象,組成了一幅北方秋夕郊野圖。所謂單一性,就是眾多的意象均衡組合成趨于一致的意境和共同表達某一種情感。雖然“哀景寫哀情”也能達到情感的一致性,但在意境上明顯不協(xié)調。而且,通過查閱百科知識發(fā)現(xiàn),藤是一種寄生植物,藤枯了并不意味著死亡,只要樹不死,藤一般不會死。老樹并不意味著枯死衰竭,只是反映年代久遠而已。在北國的秋天最常見的鳥類就要數(shù)烏鴉和麻雀,烏鴉這種鳥類通常棲息在喬木20米以上枝葉繁茂之處,否則必然另選高枝。所以,作者首句只是寫了北方秋天特有的景象而已,并不是在刻意渲染凄涼死寂的氣氛。
更為重要的是,同時代同一題材的詞曲還有董解元《西廂記》中的一首曲子【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jīng)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焙驮鸁o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边@兩首曲子都遠遠遜色于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方面的原因是馬曲更純樸、自然和凝練,另一方面馬曲采用白描的寫法,前三句將九種不同的意象疊加在一起,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基于以上認識,我認為與其說是“哀景寫哀情”,不如說是“樂景寫哀情”。全曲的大意是:夕陽下山了,夜幕漸漸降了下來。馬致遠先生迎著秋風,騎著瘦馬行走在古道上,這時看見枯藤纏繞著老樹,老樹上棲息著烏鴉,前面不遠處有橋有流水還有幾戶人家?!傍B有家可歸,別人也有家,而我卻浪跡天涯”,觸目傷懷,“一種漂泊無依、懷才不遇、思念家鄉(xiāng)”的悲涼心情油然而生。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什么是“有境界”?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就是“有境界”。馬致遠先生在《天凈沙·秋思》中寫的就是真秋景,真感情。
這種“樂景寫哀情”的表現(xiàn)手法,在《詩經(jīng)》中也常見。例如《君子于役》中這樣寫到:“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其中詩句中就借“雞回窠巢、牛羊回圈”這種美好圖畫,表達怨婦對征夫的“我的那一位什么時候才能回來”的綿綿思念。
最后要說的是,對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文學作品,要品鑒出作品固有的景趣、情趣和理趣,這樣的審美才更有真趣。
陸清華,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qū)第四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