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景權
摘 要: 下文當中GPS測量技術的原理及其特點進行介紹,并對GPS測量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進行闡述,希望能為有關人士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工程測量;GPS 測量技術;應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P228.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9.053
1 GPS測量技術原理及特點
1.1 原理。GPS是Global Poaitioning System 的簡稱——即全球定位系統,該系統是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研究開發(fā)形成的,作為一種先進的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可以全方位的對海陸空進行三維導航與定位,而且精度非常高、操作方便,可以全天候不間斷地開展定位測量工作。正是由于GPS技術優(yōu)勢,越來越被測繪工作者所青睞,GPS系統作為一種運用距離交會法的衛(wèi)星導航定位系統,將GPS接收機架設在相應位置,便可同時對三顆以上GPS衛(wèi)星所發(fā)出的導航電文進行接收,并經數據處理、計算,便可獲取某一時刻GPS 接收機到 GPS 衛(wèi)星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能獲取精準的三維坐標空間位置信息。
1.2 特點
1.2.1 測站之間無需通視。GPS工程測量過程當中,各個測站之間不必不必進行通視,可以靈活地選擇點位,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可以結合實際工程對相應的位置進行合理選擇,避免大地網測定過程測量過程當中過度點以及傳算點相關測量工作。
1.2.2 具有很高的測量精度。通常雙頻GPS接收機為5mm+5ppm的基線解精度,紅外儀達到5mm+5ppm測量精度,GPS和紅外儀有著相同的測量精度,然而距離較長,在測量精度上,GPS更具優(yōu)勢。
1.2.3 測量時間短。在對GPS控制網進行布設過程中,不同測站需要30min~40min觀測時間,測量過程當中運用快速靜態(tài)定位手段,能夠大幅減少測量時間,如果發(fā)揮實時動態(tài)差分法,測點坐標可以在5s 內實現。
1.2.4 獲取三維坐標。利用GPS對觀測站平面位置精確測量過程當中,可以對其觀測站大地高程精確測定。
1.2.5 操作起來非常簡單。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GPS測量系統接收機也獲得了很大的改進與完善,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而且其體積也不斷減少,重量逐漸變輕,這些是外業(yè)測量工作人員的勞動力投入大幅減少。
2 GPS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2.1 常規(guī)靜態(tài)測量。該模式主要運用臺及以上的GPS接收機進行測量,在一條或者多條基線兩端進行安裝,對四顆以上的衛(wèi)星同步進行觀測,不同的時段,考慮基線長度與測量等級進行45分鐘以上時間觀測,定位精度保持在5mm+1ppm。在建立全球性以及國家大地控制網過程中靜態(tài)測量應用非常普遍。
2.2 快速靜態(tài)測量。此類測量模式是將GPS接收機在已知測站上進行安裝,當做基準站,對于各可見衛(wèi)星持續(xù)跟蹤觀測,移動站接收機依次對各測站進行測量,各個測站進行數分鐘觀測,在建立控制網與加密測量以及地籍測量工程測量當中應用比較普遍,這種觀測方法,需要在觀測時段當中確保觀測衛(wèi)星達到五顆以上,基準點和流動點距離在20km以內。
2.3 準動態(tài)測量。此類模式是將GPS接收機安裝在已知測站上,對全部的可見衛(wèi)星進行持續(xù)跟蹤觀測,初始化后的移動站接收機,依次到各代測測站,各個測站進行幾個力源數據觀測,此類方法于快速靜態(tài)觀測存在很大不同,這種觀測除具有不同觀測時間之外,在搬移動站時,不可以失鎖,應當在已知點,通過其他方法進行初始化,在寬闊地區(qū)加密控制測量,以及工程定位測量,線路測量,剖面測量等很多方面應用普遍。
2.4 實時動態(tài)測量。這種測量模式是高精度的實時進行動態(tài)測量,這種模式測量過程當中具體的方法是,是將GPS基準站接收機架設在已知測站上,并構成數據鏈,對可見衛(wèi)星進行聯系跟蹤,記住數據鏈將數據發(fā)送至移動站,移動站數據鏈準站發(fā)射的數據進行接收,并通過移動站接收機進行處理,對移動站高精度位置實時確定。DGPS被稱之為實時差分測量,達到亞米級到米級的精度。這種測量方式,是基準站測量獲得的RTCM 數據,經過數據鏈向移動轉進行傳輸,這些RTCM數據被移動站接收之后,自動的開展簡算工作,并通過差分改正獲得相應的坐標。RTK技術是通過載波相位觀測量為前提,依照實時差分GPS測量,這種測量技術是GPS測量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新突破,和DGPS測量非常的類似,觀測到的基準站數據,向移動站進行發(fā)送,不對RTCM 數據進行發(fā)送,移動站接收機,通過在及處理方法實時處理,獲知和DGPS更高精度的測量結果,這種測量方法通常達到2cm左右的測量精度。
3 工程測量當中GPS測量技術應用
3.1 GPS測量技術外業(yè)實施
3.1.1 選點。選擇點位方面,應當首選視野開闊利于接收設備安裝區(qū)域,選點過程當中應當重視考慮:(1)某個點應當和某一點通是,便于后續(xù)測量工作;(2)15°的視野周圍高度沒有障礙物存在,避免影響信號;(3)微波站以及電視臺等大功率無線電發(fā)射源不應在點位附近,至少得保持在200m以上,和高壓電線相比大于50米的距離,以免電磁場影響信號,控制多路徑控制多路徑效應造成的不利影響。(4)選擇點位時,應當有著較為穩(wěn)定的地面基礎,交通非常方便,具有很好的保存條件,利于測量工作開展,更能為以后觀測和應用奠定基礎。(5)完成選點工作之后,根據有關要求對標識進行埋設,其穩(wěn)定堅固,并做好記錄。
3.1.2 觀測。外業(yè)觀測過程當中,主要涉及安裝天線以及開機觀測,測定相關氣象信息數據,記錄觀測內容,并在存儲設備上存儲有關數據,對觀測手薄進行填寫。
3.2 GPS測量的數據處理。處理GPS數據過程當中主要的流程包括:將GPS接收機記錄的觀測數據傳輸到存儲設備之后, 就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流,即從原始記錄中,通過解碼將各種數據分類整理,剔除無效觀測值和冗余信息,形成各種數據文件,如星歷文件、觀測文件和測站信息文件等。統一數據文件格式,將不同類型接收機的數據記錄格式、項目和采樣密度和觀測值數據單位統一為標準化的文件格式,以便統一處理。采用多項式擬合法,平滑GPS衛(wèi)星每小時發(fā)送的軌道參數,使觀測時段的衛(wèi)星軌道標準化。探測周跳、修復載波相位觀測值。對觀測值進行必要修改,在GPS觀測值中加入對流層改正, 單頻接收的觀測值中加入電離層改正。預處理的主要目的是凈化觀測值,提高觀測值的精度。一般的數據處理軟件都采用站星雙差觀測值。
參考文獻
[1] 舒雪飛.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工程測量技術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以建筑工程測量課程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25(02):63-65.
[2] 袁順新,陳帥.GPS測量技術及其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8(13):135+137.
[3] 廖健恒.GPS測量技術及其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8,16(33):91-92.
[4] 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guī)程[S].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8,(09).
[5] 徐紹銓, 等.GPS 測量原理及應用[M].武漢: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