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思
似乎每次病毒大暴發(fā)的時候,蝙蝠就會上一次熱搜,為什么蝙蝠總會成為傳播病毒的“罪魁禍首”呢?新型冠狀病毒來源這個“鍋”真的該蝙蝠背嗎?
蝙蝠是個大家族
如果問哺乳動物綱中種類最多的是哪個目,很多人都會猜到是鼠所在的嚙齒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蝙蝠一學名“翼手目動物”,是僅次于嚙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雖然大多數人并沒有和蝙蝠正面接觸過,但它們確實是世界上分布最廣、進化最成功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它們有19科侶5屬962種,除南北極及大洋中過于偏遠的荒島外,地球上的各種陸地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鼯鼠、袋鼯、鼯猴等只會滑翔。很多人認為蝙蝠是“瞎子”,但實際上蝙蝠是有視力的,有些蝙蝠的眼睛甚至瞪得像銅鈴,可以像貓頭鷹一樣在黑夜中看清東西。
蝙蝠還有一個別的動物沒有的特點,就是什么都吃。其他目的哺乳動物,如食肉目、靈長目、奇蹄目等,至少大部分成員的食性差不多,但是在蝙蝠家族里,甚至同一個科的成員食性都不一樣。例如小蝙蝠亞目的葉口蝠科,其中就包含了食蟲、食肉、食果、食花蜜甚至吸血的蝙蝠,除了上述的5種食性,少數蝙蝠還會掠過水面捕魚吃,妥妥的生存小能手。
蝙蝠和病毒的攻防戰(zhàn)
蝙蝠身上能攜帶超過100種病毒,包括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亨德拉病毒、狂犬病毒等,為什么病毒總是偏愛蝙蝠呢?這就要從病毒的特點說起了。
病毒是一種靠入侵細胞為生的非細胞生物,如果不入侵細胞,它馬上就會進入休眠狀態(tài)。而且病毒很“挑食”,通常一種病毒只會入侵一類宿主,而動物、植物、細菌都會染上不同的病毒,即便同為動物,鳥類病毒也很難傳染給哺乳動物,禽流感算是個特立獨行的例子了。所以病毒的最佳生存策略是“傳染性強且致死率低”,這樣才能盡可能多地復制自己,畢竟宿主死了自己也就“斷糧”了,只能坐以待斃。而蝙蝠恰恰給了病毒實現自己“毒生目標”的樂園。
首先,蝙蝠是群居動物,一窩至少有100只,墨西哥無尾蝠的每平方米個體數量更是可達3000多只,一個洞穴可以住下數百萬只蝙蝠。再加上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不論吃肉吃素,都有機會大范圍游蕩,也就更有機會傳染到其他動物的身上了。
其次,“帶毒不死”也在蝙蝠身上得到很好體現。蝙蝠擁有哺乳動物中最強的免疫系統,能夠修復自身細胞損傷,病毒一邊進攻,蝙蝠的肉體一邊重建,所以野外的蝙蝠很少病死。另外,作為哺乳動物中唯一的空軍,蝙蝠在飛行過程中體溫可以升到40℃,相當于人類的發(fā)燒狀態(tài),可以讓大部分病原體失去活性。正是因為擁有這些能力,蝙蝠作為一種小動物,卻不像體形類似的老鼠那么短命,壽命可以長達40歲,甚至到35歲還沒有衰老跡象。有科學家認為,如果人類掌握了蝙蝠長壽的本領,可以把人類壽命延長到240歲。
所以說,不是蝙蝠本身要攜帶大量病毒,而是蝙蝠有能力做到多次“帶毒不死”,而其他動物染上一次病毒就死翹翹了,根本沒機會當傳染源。蝙蝠在自然界的天敵不多,除了貓頭鷹和某些住在蝙蝠洞里的蛇,大部分動物想吃蝙蝠并不容易,可是萬萬沒想到,蝙蝠會被人類端上餐桌。
不可或缺的“蝙蝠俠”
很多人認為蝙蝠是有害的動物,會通過吸血來傳播病毒,既然如此,那能不能像當初消滅血吸蟲的宿主釘螺那樣,將蝙蝠趕盡殺絕呢?
當然不能!實際上,962種蝙蝠中,只有3種是吸血的,而且人血并不是它們的主食,所以蝙蝠咬人并不是病毒暴發(fā)的主要原因。蝙蝠更多的是消滅那些真正吸人血的蚊蟲和農業(yè)害蟲,因此它們是重要的有益動物。很多蝙蝠還會傳播花粉,東南亞榴蓮的唯一授粉者就是一種蝙蝠,其他植物如桃子、香蕉、龍舌蘭都要靠蝙蝠傳粉,還有很多水果需要通過吃水果的蝙蝠傳播種子。即便是吸血蝙蝠,它唾液中的抗凝血酶也是珍貴的藥物。
另外,雖然蝙蝠非常容易傳播病毒,但蝙蝠的種類和數量非常多,并不是每只蝙蝠都攜帶多種病毒。以狂犬病毒為例,只有不到0.5%的蝙蝠攜帶它,所以對蝙蝠進行種族滅絕也不科學。
因此,保護蝙蝠,不把它們作為食物,其實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責任編輯:白玉磊責任校對:趙夢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