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穎 張逸雯
摘 要:以上海市為例,通過訪談及問卷,分析青年對糖攝入的認知、低糖飲料購買行為及低糖市場現(xiàn)狀,為低糖食品開發(fā)青年市場、政府引導居民健康膳食提供參考。結果顯示,低糖飲料獲譽“藍?!眳s未受到青年廣泛歡迎:青年人健康觀念增強,但決策由口感決定,持續(xù)消費的動力不足;企業(yè)未有效輸出信息降低了消費者的信任感;無糖可樂獲評不佳,天然植物甜味劑改善口感的方法接受度高。政府可通過飲水宣教、課程設置、政策制定控制高糖飲料消費;低糖企業(yè)可就消費者認知盲點對癥下藥,強調減糖優(yōu)勢、口感改進成效,根據(jù)意見調整或開發(fā)個性化產(chǎn)品。
關鍵詞:低糖;飲料;青年;購買行為;糖攝入
一、引言
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每日游離糖攝入量不超過25g。飲用含糖飲料是城市青年普遍的飲食行為,已成為過量游離糖攝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務院《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三減”倡議,隨著社會健康意識增強,控糖成為“主旋律”。近年來中國乃至世界高糖碳酸飲料、果汁、茶飲等面臨衰退,飲料行業(yè)面臨重大變化,各式低糖飲料應運而生,有人評為“藍?!?。
青年是飲料的重要消費者,有較強購買力與社群推廣能力。青年人是否重視糖攝入?購買低糖飲料的動機?對不同品類的低糖飲料有何偏好及意見?是否與“藍?!钡脑O想有差異?為回答上述問題,本小組于2020年1月底開始調查。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首先基于消費者行為理論設計并進行訪談,繼而通過問卷分析結論、建議的可行性。抽選徐匯、黃浦、松江、閔行、奉賢五個行政區(qū)內不同類型的中學、高校,最終訪談到高中生61人,男生39位,女生41位,年級比為28:17:16;大學生48人,男生18位,女生29位,年級比為13:15:8:10。受疫情影響只成功向大學生發(fā)放了電子問卷,有效回收398份,男生191位(48%),女生207位(52%),高、低年級比為0.95:1。
國家標準規(guī)定,“無糖”指添加糖少于0.5g/100mL;“低糖”指添加糖少于5g/100mL(普通含糖飲料可達13-18g/100mL)。實地抽查標簽發(fā)現(xiàn),標注有“低糖”或“無糖”的飲料樣本均符合該標準。軟飲料品類繁多,本次只選取受眾更廣的茶、碳酸、酸奶三類低糖飲料。
三、調查發(fā)現(xiàn)
1.信息溝通
(1)購買渠道與習慣
結果顯示,無目的性的即時購買人數(shù)在所有購買情景中占比最大。兩個年齡層首選購買點均為便利店,與《中國飲料消費人群數(shù)據(jù)調研報告2017》一致,可考慮將便利店設為營銷重點場所。其次為自動販賣機、大賣場。
訪談反饋,僅三成左右受訪者有查看飲料標簽的經(jīng)歷,但并未形成習慣,也未出現(xiàn)預期中大學生更關注飲料標簽的情況,相當數(shù)量受訪者強調“只是無聊時看”或“看也看不懂”。再者他們對熱量及脂肪更敏感(37.3%),與《中國飲料消費人群數(shù)據(jù)調研報告2017》一致,其次為碳水化合物(30.5%)、添加劑(19.6%)、生產(chǎn)日期(6.8%)、配料(3.4%)。
(2)“低糖”認知情況
超八成的受訪者知道低糖飲料,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模糊。典型情況有:認為茶與酸奶等價于健康低糖,糖含量由飲料品種決定;認為低糖等同于降低口感體驗,只知無糖可樂;認知空白,僅無意間購買了低糖飲料。受訪者判斷低糖產(chǎn)品的方法在年齡、性別間差異不大,都集中于外包裝“低糖”字樣,其次為“嘗口味”,幾乎無人通過查看“碳水化合物”。問卷顯示,33%左右大學生不知道飲料營養(yǎng)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可反映糖含量,與受訪高中生結果相對一致。
對比表1中兩項題目,關注“碳水化合物”與控制糖攝入的情況不一致(1分=不關注/不控制,5分=非常關注/經(jīng)??刂疲呵罢叩钠骄旨?分以上的選擇者均低于后者,印證了訪談中查看營養(yǎng)標簽的人首要關注“能量”、“脂肪”而非“碳水化合物”。
上述結果反映出3個問題:(1)部分消費者混淆“熱量”與“糖分”,無法正確判斷糖含量;(2)部分在意形體的學生抓錯重點,未充分意識到飲料中添加糖的影響。(3)低糖飲料企業(yè)未有效抓住認知盲區(qū)輸出“低糖”的標準、概念,未提供更符合消費者情況的糖含量判斷方法。這樣他們更多僅靠口味粗略感知,或錯誤參考“能量”指標,可能導致低糖飲料無法凸顯減糖實效,消費者難免對其不信任、購買意愿不強,如有受訪者質疑“就是賣心理,都是噱頭”。
2.購買動機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購買動機占比依次為“追求健康”(36.43%),“正常糖太甜”(33.17%),減肥需求(30.4%)。而高中生多因獵奇心理而嘗試新口味、新品牌的低糖飲料。在不同消費場景中,餐后解辣、解膩的需求超過運動解渴及減肥需求,且是多位受訪者產(chǎn)生復購意向的主要原因。其他購買動機見表2。
“追求健康”占比最大,則繼續(xù)調查糖攝入意識對實際決策的影響力??傮w上大學生對飲料健康程度的評價中立偏負面,不健康因素排在首位的是“高糖分”,其次為“添加劑”、“碳酸”。高中生明顯偏負面,“糖分”仍高頻出現(xiàn),但“碳酸”位列“添加劑”之前。然而另有三點發(fā)現(xiàn):(1)近七成受訪者不清楚合理糖分攝入量;(2)對高糖的健康隱患存在概念性錯誤,如導致三高、衰老、失眠或鈣流失等;(3)將糖分的攝入、代謝等同于熱量,如有受訪者提到“只要我運動量大,沒問題”。上述發(fā)現(xiàn)與被調查者對飲料不健康成分的認知相矛盾:“高糖分”是受訪者顧慮的首要因素,但實際大多數(shù)人只具有“糖太多不好”的籠統(tǒng)概念,對糖分控制程度、具體原因不夠清楚。題目“喝飲料我會控制攝入的糖分”的中位數(shù)為3,均值為2.77(詳見表1),訪談中近4/5高中生和2/3大學生表示不控制,另有十余位反映“不關注,快樂就完事了”,“知道不好,就是管不住”。
上述結果表明,受訪者具備一定健康意識,但未實質性改變其購買習慣,由健康觀念產(chǎn)生的低糖飲料消費從“一時興起”轉化為持續(xù)消費的動力不足。購買動機較分散,更需利用好各群體心理特征及特定場景下的需求制定發(fā)展戰(zhàn)略,如針對高中生的獵奇心理在產(chǎn)品、包裝、宣傳策略上有所不同。
3.產(chǎn)品飲用
(1)復購意愿
對低糖飲料零購買的高中生、大學生分別僅占9.4%、12.7%。根據(jù)有無二次購買計算復購率,高中生為43.4%,大學生為31.8%,茶類占比達60%左右。由于不設時間窗口條件,數(shù)值反映出的低糖飲料品牌忠誠度不理想。
(2)飲用評價
109位受訪人中,有40位可樂鐘愛者,“甜味”是主要原因。其他碳酸飲料購買率均不及可樂。值得注意的是,“零度”無糖可樂吸引過大量關注,但口感評價欠佳,在零復購低糖飲料中尤為突出。70.58%受訪者認為原版更優(yōu),其一“不夠甜”,其二“甜味不自然”、“發(fā)酸發(fā)苦”。
低糖茶與酸奶大學生消費者居多,消費率不及可樂。但無糖茶好評率達63.2%,復購率最高,受歡迎度優(yōu)于含糖茶,在解辣、解膩功能上備受青睞。超過5/6的低糖酸奶消費者為大學生,44.4%的人提到目前普通酸奶甜度過高。
4.品牌態(tài)度
根據(jù)行為學理論,消費者行為是感知、認知、行為以及環(huán)境因素的動態(tài)互動過程。問卷得到了大學生對飲料行業(yè)及低糖飲料的改進建議的認可度,見表3、表4。
(1)保住口感是低糖飲料發(fā)展的關鍵。16位無低糖飲料購買經(jīng)歷的受訪者普遍存在“口感差”的主觀印象,如:①“喝飲料說實話在于味道”②“聽起來不想買,不好喝”③“低糖味道就變了”??诟幸矔绊憦唾徛?,消費者“踩雷”后將拒絕購買,并會制約他人的決策。有復購的受訪者不少,但鮮有人選擇以低糖飲料完全代替高糖飲料。而提及“既健康又保證口感”時,受訪者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在問卷提供相關選項時,題目作答率遠高于訪談。而相比“降低甜度推出低糖版”,他們更愿意維持原有甜度,僅用健康成分代替蔗糖。
(2)對添加劑存在質疑,但對天然甜味劑態(tài)度積極。目前飲料中的甜味添加劑有兩類,人工合成類(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如“無糖可樂”)、天然類(赤蘚糖醇、甜菊糖等,如“元氣森林”)。調查發(fā)現(xiàn)受訪者對添加劑敏感度高,如:①“口感不變也是添加劑代替,肯定沒純糖健康”,②“需要甜蜜素,也是不健康的”。消費者的不信任源于低糖企業(yè)的信息輸出與科普澄清不到位、媒體傾向性傳播的共同影響,這對企業(yè)的宣傳推廣提出新的要求。但受訪者對天然無害的甜味劑態(tài)度積極(54.52%,見表3)。典型采用人工甜味劑的無糖可樂評價欠佳,而同為碳酸飲料,采用天然甜味劑的元氣森林獲評良好,僅少數(shù)人提到不夠甜,但并無“怪味”。
(3)樂于接受新事物,但看重試錯成本。認可不做改變的消費者平均占比僅約10%,“免費試喝”與“小樣商品”屬于類似宣傳方案,合計占比已超七成,且相對于他人測評,更多人傾向于親自品嘗。說明消費者對新興飲品樂于一試,只是普遍存在“怕踩雷”心理。
四、建議
多國早已針對高糖飲料征收糖稅,2019年新加坡更限制了高糖飲料廣告和正常包裝來抑制消費。中國倡議“三減”,但貫徹落實并不徹底。青年處于口感至上到重視健康的過渡階段,仍有較穩(wěn)定的含糖飲料購買習慣,如何在抓住味蕾的前提下降低糖含量,可能是低糖飲料乃至食品行業(yè)發(fā)展的瓶頸。但目前成功的產(chǎn)品并不多,企業(yè)需要主動與消費者溝通,才能獲得廣闊發(fā)展前景。因此建議如下:
1.相關政府及事業(yè)單位
青年人對過量糖攝入的認知不完全樂觀,相關部門可從宣教、課程、規(guī)章三方面入手。
(1)將飲水宣教融入日常生活,支持學生組織舉辦公益活動,邀請營養(yǎng)專家科普教育。
(2)中小學應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如將營養(yǎng)標簽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然科學案例,促進學以致用。
(3)規(guī)定高糖飲料的標示,適當征稅。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2018)建議在新標準修訂時,強制要求對飲料糖含量的標示及“高糖”警示標示。也有學者已進行過征收糖稅的SWOT分析。
2.飲料企業(yè)
低糖食品的發(fā)展策略存在共性,但也須因人制宜、因品類而異。
(1)宣傳推廣:詳細說明低糖飲料的標準、配方,科學解釋添加劑,強調口感改進成果(尤其天然甜味劑產(chǎn)品),消除刻板印象;明確糖與能量的區(qū)別,突出優(yōu)勢;滿足“試喝”訴求。
①借助博主、新媒體,贊助學生組織合辦健康周,提供互動獎品。
②抓住特定人群及特定場景下的需求。與健身房、健身餐飲及火鍋店、甜品店合作;在特殊節(jié)日促銷、設計符合特定心理的標語及海報。
③在便利店試喝、買贈、抽獎,提供小樣產(chǎn)品。
(2)飲料包裝:
①飲料標簽主動標注“糖”含量。《預包裝食品營養(yǎng)標簽通則》規(guī)定糖含量為非強制標示內容,但飲料總體標示率僅18.72%,存在補充的必要。
②外包裝醒目彰顯健康、低卡特征,如創(chuàng)意標語:“學生黨:低糖趕走痘痘黨”、“上班族:低糖陪你到天亮”。
(3)產(chǎn)品研發(fā)改進:采用天然甜味劑,減少人工甜味劑;為科研機構、學生項目提供資金及崗位激勵。
五、不足與展望
受疫情影響只向大學生發(fā)放了問卷,樣本選取未達到理想。調查在冬春季進行,錯開了飲料消費的高峰期,結果可能稍有偏差。
食品標簽目的是提供參考,但大部分消費者并無查看習慣,甚至存在“看不懂”的情況。因此編寫規(guī)定應更加人性化,以提高消費者關注度。低糖市場存在一定共性,本研究可為其研發(fā)及營銷提供參考,但其他城市及年齡段的消費者情況還有待補充。
參考文獻:
[1]2019年全球飲料行業(yè)新趨勢[R].科爾尼中國競爭力研究,2019.
[2]GB2805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yǎng)標簽通則[S].
[3]中國飲料消費人群數(shù)據(jù)調研報告[J].茶世界,2017,02:31-34.
[4]徐桂敏.低糖/無糖健康產(chǎn)業(yè)分析[J].飲料工業(yè),2018,03:73-75.
[5]鄧陶陶,梁棟,李湖中,等.我國市場常見飲料中糖含量調查[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8,04:5-8.
[6]鄭夢琪,張建芬,何海蓉,等.對我國含糖飲料征稅的SWOT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7,0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