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一般小孩子們所受的關于錢的教育,都是培養(yǎng)他對于錢的愛好。我們小時候,玩的不是錢,而常常是裝錢的撲滿。門口過來了一個小販,吆喝著:“小盆兒啊小罐兒?。 蓖唤浳覀兊恼埱?,大人就買一個瓦制的小撲滿。大人告訴我們把錢一個個地放進那個小孔里面,積著,積著,積滿了之后“撲”的一聲摔碎,便可以有筆大錢。那一筆錢做什么用?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
我是被這古怪的玩意兒所誘惑了,覺得怪有趣的,恨不得能立刻把它填滿,我憧憬著將來有一天摔碎它時的那種快樂。我手里難得有錢,錢是在母親屋里的大木柜里鎖著的,我手里的錢只有三種來源:一是過年時的壓歲錢,或是客人來時給的紅紙包的錢;一是自己生辰家里長輩給的錢;一是從每日點心費里積攢下來的節(jié)余。有一點兒富余的錢,便急忙投進撲滿,“當”的一聲,怪好玩兒的。
起初我對于這個小小的儲蓄銀行很感興趣,不時地取出來搖搖,從那個小孔往里面窺看。但是不久我就恍然我是被騙了,因為我在想買冰糖葫蘆或是糯米藕的時候,才明白那撲滿里的錢是無法取出來用的,那窟窿太小,倒是倒不出來,用刀子撥也撥不出來,要摔又不敢,我開始明白這不是一個玩具,這是一個強迫儲蓄的陷阱。金錢這東西為什么是那樣的寶貴,必須如此周密地儲藏起來呢?撲滿并沒有給我養(yǎng)成儲蓄的美德,它反倒幫助我對于錢發(fā)生一種神秘的感覺。
有人主張絕對不給孩子們任何零錢,一切糖果玩具都已準備齊全,當然無從令孩子們去學習揮霍的本領。銅臭是越晚沾染人的雙手越好。可是這種辦法也有時效的限制,一離開家之后任何孩子都會立刻感覺到錢的重要。我小的時候,每天上學口袋里放兩個銅板,到學??梢再I兩套燒餅油條做早點吃。我本來也沒有別的其他欲望,但是過了兩天,學校門口來了一個賣糯米藕的小販,圍了一圈的小顧客,我擠進去一看,那小販正在一片一片地切著一橛赭中帶紫的東西,像是藕,可是孔里又塞著東西,切好之后澆一小勺紅糖汁和一小勺桂花,令人饞涎欲滴!我咽了一口唾沫之后退出來了。第二天仗著膽子去買一碟嘗嘗,卻料不到起碼要四個銅板才肯賣。我忍了兩天沒吃早點換到了一碟這個無名的美味。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錢的用處,第一次感覺到沒有錢的苦處。
錢的用處比較容易明白,錢從什么地方來,便比較難以了解。父母的柜子里、皮包里,不斷地有錢的補充。但是從哪里來的呢?有人主張用實驗的方法教導孩子:不工作便沒有錢。于是他們鼓勵孩子們服務,按服務的多寡優(yōu)劣而付給報酬。芟除庭草,一角錢;汲水澆花,一角錢;看家費,一角錢;投郵費,一角錢……這種辦法有好處,可以讓孩子知道錢不是白給的,是勞動換來的。但是也有流弊,“沒有錢便不工作”。我看見過很多人家的孩子,不給錢便不肯寫每天一頁的大字,不給錢便死抱著桌腳不肯上學,不給錢便撒潑打滾不給你一刻安靜的工夫去睡覺。這樣,錢的報酬的功用已經變成賄賂的功用了!“沒有錢便不工作”,這原則并不錯,不過在家庭里應用起來,便謀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分,似乎是太早地戕賊了人的性靈了。
如果把錢的教育寫成一本書,我想也不過是上下二卷,上卷是錢怎樣來,下卷是錢怎樣去。
錢怎樣來,只能由上一輩的人做一個榜樣給下一輩的人看。示范的作用很大,孩子們無須很早地就實習。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都是從錢的方孔里望出去的,我相信他的孩子們一定會有一套拜金主義的心理。如果一個人用各種欺騙舞弊的方法把錢弄到家里并不臉紅,而且洋洋得意地自詡為能,甚而給孩子們也分潤一點兒油水,我想這也就是很有效的一種教育,孩子長大必定會有從政經商的全副的本領。所謂家學淵源,在這一方面也應用得上。
講到錢的去處,孩子們的意見永遠不會和上一輩的相同,年輕人總覺得父母把錢系在肋骨上,每個大錢拿下來都是血淋淋的。
錢永遠沒有足夠的時候。正當?shù)挠缅X的方法,是可以從小就加以訓練的。有人主張,一個家庭的經濟應該對孩子們公開,月底召開一次家庭會議,懂事的孩子們全都列席,家長報告賬目和預算,讓大家公開討論。在這民主的形式之下,孩子們會養(yǎng)成一種自尊。大姐姐本來吵著買大衣,結果會自動放棄,移作弟弟妹妹買皮鞋用,大哥哥本來爭著要置自行車,結果也會自動放棄,移作冬天買煤之用。這是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錢用在比較需要的地方去。錢不但滿足自己的物質的需要,錢還要顧及自己的內心的平安。這樣的用錢的方法,值得一試。孩子們不一定永遠是接受命令,他也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