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柳坤
摘要:新課改后,各個學科領域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也都在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教學重點轉向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教師由過去課堂的主導者向現(xiàn)在的學生引導者轉變。尤其是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發(fā)展模式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所以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和研究,針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能夠豐富語文學科領域,推動語文學科領域更好向前發(fā)展。
關鍵詞:課改;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應用
新課程標準改革后,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多元化發(fā)展,這就要求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拓展性思維。而語文課程是其他課程的核心,是富有情感和表達力的個性的學科,對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夠起到引導的作用。但根據(jù)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我們希望能夠針對不足制定相應的解決辦法,更好地促進語文學科領域向前發(fā)展。
一、當前語文學科領域的現(xiàn)狀
小學語文是小學生打基礎的一門學科,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和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學生開始學習情感表達和豐富自身想象力的基礎性學科。但是,當前有些老師還不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合理有效地引導學生去學習語文課程,甚至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還有的老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缺乏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既不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又不能將探究性學習方式具體落到實處,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作為整堂課的主導者,對學生進行滿堂灌的知識講解,不能實現(xiàn)與學生的有效互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到單調和無聊,既降低了語文課堂的吸引力,又逐漸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達不到新課標改革的目的。
二、具體應對措施
1.豐富自身技能
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需要全方面地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豐富自身技能。新課程標準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努力加強能力建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采用情景導人的方法,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課程內容,更有效地激發(fā)語文課程的吸引力。教師要不斷學習,以適應學生和學科領域的發(fā)展,爭取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表達自己豐富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求知欲望,更好地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
2.采用情景式教學方法
學生既不是被動的接收者,老師也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只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指明燈,要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當中,老師可以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傳授知識,情景式教學法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情景式的導人既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對語文學科知識有一個總體性的把握和概括,而不是簡單的羅列知識。還可以采用教學互動的形式,師生共同參與,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吸引力。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拓展性思維,使學生真正愛上語文這一學科。
3.積極采用探究性學習方法
老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小學生的年紀還小,不能夠自己判斷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有利于自己的學習;或者什么方式,更有利于促進自己的學習。所以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配合,做好學生學習路上的指向標,對學生有效加以引導。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當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疑問的時候,能夠通過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分析思考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采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真正做到成為學習的小主人。更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把握,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4.注重學生全方面素質的提高
小學語文只是學生眾多學習課程的一門基礎性學科。我們要改變過去只注重語言的學習,要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終極目標。許多老師從思想上還未徹底轉變,仍然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思想的影響,只注重學生最終的成績,不能讓學生真正做到全面發(fā)展,甚至還忽略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所以教師更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師生之間要彼此尊重,做到真正為學生負責,在一言一行中貫徹著語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要組織定期的教師培訓學習專題報告會,以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根本目標為指向,各科老師根據(jù)自身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老師之間也要相互交流,做到真正了解學生,知會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
三、總結
新課改在不斷推進,教學目標也同過去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所以老師更要因時而變。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老師與學生實現(xiàn)雙面溝通,保證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中要時刻保持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新課改后的小學語文課程還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向前邁進,通過量的積累,實現(xiàn)質的飛躍。增強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為新課改后我國小學語文學科領域的發(fā)展開辟一條新的道路,為新時代造就多元化的人才,有效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文化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錢金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想象力培養(yǎng)扼談[J].小學教學參考,2011(12):76-78.
[2]洪波,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劉學生的審美教育[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10(09):13-15.
[3]馬曉旭.多媒體課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模式[J].信息技術,2011(04):56-58.
[4]畢曉春,論課改后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2.
[5]許煥,新教育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探討[J].科教文匯,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