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靜怡 王禎 杜紅慧
摘要 以灰樹花菌株Gr0001+3為供試菌株,將菌絲長速、長勢、原基分化速度等作為評價指標,篩選優(yōu)良基質(zhì)配方和松緊度。結果表明,基質(zhì)配方為 75%棉籽殼、8% 麥麩、15% 玉米粉、1% 石膏、1% 白糖、含水量在 65%,且使用對折寬度 17 cm 的栽培袋在裝料量濕重 880 g /袋、裝料高度 16 cm 下菌絲的長速、長勢、原基分化效果最佳。在此條件下灰樹花菌絲生長最好,可以在生產(chǎn)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灰樹花;基質(zhì)松緊度;基質(zhì)配方;菌絲生長
中圖分類號 S6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8-0052-04
Abstract Grifola frondosa strain Gr0001+3 was used as the tested strain,and the mycelial growth rate,growth vigor,and primordium differentiation rate were used as evaluation indicators to screen good matrix formulations and tightn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bstrate formula was ?75% cotton seed shellis,8% wheat bran,15% corn flour,1% gypsum,1% sugar,65% moisture content,and a cultivation bag with a folded width of 17 cm. The growth rate,vigor,and primordium differentiation effect of mycelium at 880 g/bag and a filling height of 16 cm is the best.Grifola frondosa mycelium grew ?best under these conditions and can be used in production.
Key words Grifola frondosa;Matrix tightness;Matrix formulation;Mycelia growth
灰樹花(Grifola frondosa)又名貝葉多孔菌、栗子蘑、云蕈、蓮花菌等,隸屬于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屬[1]?;覙浠ㄗ訉嶓w肉質(zhì)柔軟,脆如玉蘭,味如雞絲,口感鮮美,香味獨特,且營養(yǎng)豐富,是高檔珍稀食用菌;同時,灰樹花還是十分珍貴的藥用真菌,其多糖成分是有效的免疫調(diào)節(jié)劑,可以同時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調(diào)節(jié),具有廣闊的開發(fā)應用前景[2-4]。灰樹花進行工廠化栽培始于日本 20 世紀 80 年代,目前日本是灰樹花主要生產(chǎn)大國,且近年來灰樹花消費量位居食用菌消費量第三,僅次于金針菇和香菇,但仍供不應求[5]。我國對灰樹花的研究起步較晚,由于在灰樹花工廠化栽培生產(chǎn)中,一直存在開片率低、開片不齊和朵型差等問題,灰樹花工廠化栽培研究規(guī)模化、標準化水平依然較低[6]。
此外,栽培基質(zhì)是影響食用菌栽培過程產(chǎn)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7]。目前,灰樹花栽培基質(zhì)主料主要是木屑及棉籽殼,但由于食用菌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木屑及棉籽殼資源供不應求,導致食用菌生產(chǎn)成本也不斷提高,造成食用菌從業(yè)者有一定經(jīng)濟壓力[8]。如何選擇新的合適的基質(zhì)及配比、降低生產(chǎn)成本、提高產(chǎn)量及經(jīng)濟效益的研究將對灰樹花工廠化栽培水平的提高起決定性作用[9]。為充分發(fā)揮其價值,更好地進行灰樹花工廠化設施栽培,提高灰樹花的產(chǎn)量及質(zhì)量,筆者對其菌絲生長階段的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旨在為灰樹花工廠化設施栽培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灰樹花菌株 Gr0001+3 來自福建省食用菌種質(zhì)資源保藏管理中心。母種培養(yǎng)基配方:馬鈴薯 200 g、葡萄糖 20 g、瓊脂 20 g、水 1 000 mL、pH自然。基礎培養(yǎng)基配方:木屑 45%、棉籽殼 30%、麥麩 8%、玉米粉 15%、石膏 1%、糖 1%、含水量 65%。
1.2 試驗設計 針對基質(zhì)配方中主料配比和基質(zhì)松緊度,在含水量 65% 下設計 2 因素的完全隨機試驗,具體因素與水平見表 1,共設 15 個處理,每個處理 12 袋。每個處理 3 個重復,每個重復 4 袋,共計 180 袋。
A因素:采用對折寬度17 cm的栽培袋,裝料量統(tǒng)一控制在濕重880 g/袋,按試驗設計分別控制3個裝料高度14、15、16 cm,形成3個水平的裝料濕重松緊度。
B因素:用常規(guī)的栽培料基礎配方,即木屑45%、棉籽殼30%、麥麩8%、玉米粉15%、石膏1%、糖1%、含水量65%,在不改變木屑和棉籽殼總干重占比75%的前提下,按試驗設計設定木屑和棉籽殼的干重比例分別為4∶0、3∶1、2∶2、1∶3、0∶4共5個水平,其他材料配比不變。
1.3 測定指標與方法 菌絲長滿時間:全袋的基質(zhì)均出現(xiàn)白色菌絲所需要的天數(shù)。菌絲全白時間:菌絲長滿全袋后到菌絲全面發(fā)白所需要的天數(shù)。菌絲墊出現(xiàn)時間:菌絲轉(zhuǎn)白后到袋口菌絲變成平整光滑,出現(xiàn)組織化現(xiàn)象所需要的天數(shù)。菌絲墊皺縮時間:菌絲墊形成后到袋口菌絲墊表面出現(xiàn)明顯的褶皺,并伴有分泌出細小的淡黃色水珠所需要的天數(shù)。形成珊瑚狀時間:菌絲墊形成后到袋口處菌絲墊皺縮到凹凸分明,且袋口有大量的水珠所需要的天數(shù)。
1.4 數(shù)據(jù)分析及統(tǒng)計方法 利用SPSS 19.0軟件、DPS及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對數(shù)據(jù)及圖表進行統(tǒng)計分析[10]。
2 結果與分析
2.1 菌絲滿袋時間
由圖1可知,A3B4處理菌絲長滿時間最短,僅19.3 d,與A3B1(19.5 d)、A2B3(20.0 d)和A2B4(20.0 d)、A1B3(20.1 d)、A1B4(20.2 d)、A2B1(20.4 d)差異不顯著。
進行F測驗,發(fā)現(xiàn)B因素配方對菌絲生長的影響最大。根據(jù)試驗設定木屑和棉籽殼的干重比例進行比較,結果見圖2,由圖2可知,B因素中B4處理滿袋時間最短,為19.8 d,其次是B3處理(20.2 d),兩者差異不顯著;但B4處理菌絲滿袋時間顯著短于B1處理,與B2處理、B5處理的滿袋時間有顯著差異;說明B4處理即在木屑與棉籽殼1∶3 等量干重混合配料下最有利于灰樹花菌絲生長,滿袋所需時間也最短。
2.2 菌絲全白時間
由圖3可知,A2B5處理時間最短,達1.7 d/袋,極顯著短于用時第二短的A3B3(2.9 d)和第三的A3B2(3.0 d)。
進行F測驗,發(fā)現(xiàn)B因素配方對菌絲生長的影響最大。由圖4可知,B1、B2、B3處理菌絲全白時間無顯著差異,約3.24 d;但B4處理菌絲生長到全白時間最長,達3.78 d,B5處理菌絲全白時間僅2.56 d,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表明這2種主料配比對菌絲全白有顯著影響,其中B5處理菌絲全白用時最短。說明在菌絲全白時期,在主料全為棉籽殼條件下菌絲生長最快最好。
2.3 菌絲墊形成時間
由圖5可知,A1B2處理形成菌絲墊時間最短,僅1.6d,但與A1B5(1.8d)、A3B5和A2B2(2.0d)、A1B1(2.0 d)3個處理并無顯著差異。對數(shù)據(jù)進行F檢驗,發(fā)現(xiàn)A因素和B因素皆對形成菌絲墊有影響。由圖6和圖7可知,A1B2處理形成菌絲墊時間最短,平均時間為1.6 d,雖然與A1B5(1.8 d)、A3B5(1.8 d)和A2B2(2.0 d)、A1B1(2.0 d)無極顯著差異,但其中有一組重復的平均時間為1.2 d,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說明A1B2的配方有利于菌絲墊的提前形成;考察不同處理對菌絲皺縮達到標準所需時間的影響,并進行顯著性分析,結果見圖7。由圖7可知,各處理菌絲皺縮達標準所需時間差異達顯著水平,其中A1B5、A3B5差異極顯著且該條件下所需生長時間最短,說明B5處理即在主料全為棉籽殼時,更有利于灰樹花的菌絲墊生長,菌絲墊形成所需時間也最短,有利于菌絲皺縮達到標準,因此推測可能是棉籽殼顆粒大小和徑度對菌絲皺縮影響較為顯著。
2.4 菌絲皺縮時間
由圖8可知,各處理間菌絲皺縮達標準所需時間差異達顯著水平,其中A1B5、A3B5差異極顯著,且該條件下所需生長時間最短。進一步進行F測驗,結果表明,B因素對菌絲皺縮生長時間影響較大。由圖9可知,B因素中B5處理后菌絲皺縮時間最短為3.9 d,其次是B4(7.2 d),兩者差異顯著;B5的菌絲皺縮時間顯著短于B1、B2、B3、B4,與B1、B2、B3呈極顯著差異;說明B5處理即在主料全為棉籽殼下最有利于灰樹花的菌絲皺縮生長,菌絲皺縮所需時間也最短。
2.5 珊瑚狀形成時間
由圖10可知,各處理間形成珊瑚狀的時間差異達顯著水平,A1B1與A3B5差異極顯著,其中A1B1處理形成珊瑚狀所需時間最短,達0.66 d/袋。對其進行F檢驗,結果見圖11。由圖11可知,A因素中A1菌絲形成珊瑚狀時間最短為3.2 d,其次是A2和A3,兩者差異顯著;說明A1即在裝料高度為14 cm時最有利于灰樹花菌絲形成珊瑚狀,形成珊瑚狀所需時間也最短。由于A×B互作差異顯著,即基質(zhì)主料配比(B因素)和基質(zhì)含水量(A因素)的組合,可能將有利于進一步縮短形成珊瑚狀的時間。由圖10可知,A1B1形成珊瑚狀時間僅0.7 d,證實了這互作的效應。
3 討論
在灰樹花的5個生長時間節(jié)點中[11],每個階段皆有一個最佳處理最利于菌絲生長:A3B4處理后菌絲滿袋用時最短;A2B5處理后,菌絲全白用時最短;菌絲墊生長階段,A1B2是最佳處理;且菌絲皺縮期間,基質(zhì)主料配比單因素影響最顯著;A1B1處理后,形成珊瑚狀時期該階段菌絲長速、長勢最佳。綜合全程菌絲生長時間進行對比,A2B5處理菌絲生長時間最短,最利于菌絲生長。而從松緊度對灰樹花Gr0001+3品種的菌絲生長速度及長勢分析,菌絲滿袋時,裝袋16 cm的松緊度最佳;在菌絲全白和菌絲墊生長時期,裝袋15 cm 高度的松緊度最利于菌絲生長;而在菌絲皺縮期間對于松緊度無特殊要求,但在形成珊瑚狀時期14 cm高度的松緊度利于其生長。綜合分析,松緊度對菌絲生長完整過程的影響是隨著菌絲的生長決定的,松緊度越緊越好;這與王明才等[12]的松緊度結果是相符合的,但考慮在菌絲生長前期,栽培料疏松更有利于菌絲生長,所以需要在15~16 cm驗證最佳菌絲生長高度,需要進一步試驗檢測。
從基質(zhì)主料配比對灰樹花5個生長時間節(jié)點分析,在菌絲滿袋時期,栽培料基質(zhì)主料配比(木屑∶棉籽=1∶3)最有利于該時期菌絲生長;菌絲全白時期若基質(zhì)主料配比為木屑∶棉籽=0∶4,在這個時期菌絲生長更加迅速;在菌絲墊生長、形成珊瑚狀階段與菌絲全白時期的基質(zhì)主料配比為B5處理,即在主料全為棉籽殼時菌絲生長狀態(tài)更佳,生長速度最快。綜合分析,在整個菌絲生長階段,棉籽殼所占基質(zhì)主料比例越高,越利于菌絲生長,能更快更好地促進菌絲的生長。
參考文獻
[1] 郭家瑞,王衛(wèi)國,李磊,等.灰樹花研究概述[J].食用菌,2010,32(4):1-2.
[2] 周永斌,張志軍,訾惠君,等.灰樹花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J].天津農(nóng)林科技,2010(5):24-25.
[3] 杜守坤.灰樹花栽培技術[J].北京農(nóng)業(yè),2003(3):17-18.
[4] 潘輝.工廠化生產(chǎn)相關工藝對灰樹花(Grifola frondosa(Dick.Fr.)S.F.Gray)生長發(fā)育影響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5] 關海寧,刁小琴,徐桂花,等.Duncar新復極差法優(yōu)化特色“明目”花草茶工藝的研究[J].飲料工業(yè),2010,13(6):30-33.
[6] 張松,沈如冰,樂以成.不同營養(yǎng)基質(zhì)與條件對灰樹花生長的影響[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03,12(1):21-25.
[7] 阮海東,陳秀娟,林程,等.福建省灰樹花工廠化栽培技術[J].東南園藝,2015,3(4):82-84.
[8] 倪新江,潘迎捷.木腐性食用菌的幾種常用栽培原料的成分分析[J]. 食用菌,1996(4):7.
[9] 趙東江,關海寧,刁小琴,等.新復極差結合數(shù)學模型優(yōu)化稻殼灰制備白炭黑工藝及結構表征[J].糧食與飼料工業(yè),2012(12):8-11.
[10] 劉振偉,史秀娟.萊蕪灰樹花生物學特性研究[J].生物技術,2007,17(2):31-34.
[11] 錢友安,曾憲森,徐雪玲.灰樹花栽培的五個技術關鍵[J].食用菌,2003(3):36.
[12] 王明才,于清偉,安秀榮,等.灰樹花泰山-1生物學特性研究[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6(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