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 要:自《詩經》開始,歌詠黃河的詩篇就在文獻中屢有記載,“黃河詩篇”由此起始。人們吟誦黃河,或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場面不一,情感各異。因各種原因,“黃河詩篇”的數(shù)目雖難以明確,但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藝術特色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先秦;漢朝;黃河;詩歌
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有一條形似巨龍的大河,它源自高原,東流入海,橫跨中國九省區(qū),發(fā)展出了獨特的文明,它就是黃河。從古至今,面對著母親河悠久的歷史、不羈的氣勢、壯麗的景色、嚴重的災患,無論是民間百姓,還是封建帝王,無不為之動容,言之不足,歌之詠之,寫下了令人動容的篇章,留下了千古相傳的佳作[1]。自《詩經》首篇《關雎》開始,歷朝歷代的詩詞曲賦匯聚成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大河奔流,而其中先秦兩漢時期的“黃河詩篇”亦在歷史星空下燦爛奪目、熠熠生輝。
一、古代黃河的別稱
人類文明源水而興,因河而承。中國境內的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黃河兩岸。他們一方面享用著黃河帶來的灌溉、飲用等恩惠,同時還要承受著河水暴虐、泛濫帶來的困難,建立了一種既依賴又畏懼的特殊情結。
黃河,是現(xiàn)今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這也是它被稱為黃河的原因。但也正如它的性情,其名號在歷史上亦多變化。據(jù)史料記載,它在我國最古老的字書《說文解字》中只被叫作“河”,在我國最古老的地理書籍《山海經》中被稱為“河水”,后來,它又有了《水經注》中的“上河”、《漢書·西域傳》中的“中國河”、《尚書》中的“九河”、《史記》中的“大河”等不同的名稱。一直到西漢,由于流經中黃土高原地區(qū)水土的不斷流失,河水中的泥沙含量日益增加,“濁河”或“黃河”的說法偶被人加以使用。黃河作為普遍名稱被世人廣泛使用,應是在唐宋時期。
二、古詩中的“黃河詩篇”
這里所謂的“黃河詩篇”是指寫于先秦兩漢時期,以黃河為主要描繪對象或內容與黃河有關,反映黃河流域自然風貌、風土人情、社情民意,或借黃河景觀、傳說、史料等寄托個人情懷,抒發(fā)作者感受的一系列有據(jù)可查又較有影響的詩作[2]。
據(jù)此定義,在“中華國粹網”詩詞庫中輸入關鍵詞“黃河”,檢索結果有13條,其中先秦與兩漢均為0;魏晉南北朝共有7條,從詩體來看,既有五言又有七言。著名的樂府民歌《木蘭辭》即出自這一時期;到了隋唐時期,數(shù)量達到了190條,題材更趨豐富,格律規(guī)整嚴謹,名篇佳作頻出。
按黃河不同稱謂進行搜索,“河”關鍵詞下,可見結果有96條,其中先秦21條,出自《詩經》的有15篇,屈原有3篇,其余作者不詳;秦朝結果為0;漢朝有18條,作者既有武帝劉徹,還有一些無名人士;魏晉南北朝時期則有240條,文風活躍,大家輩出。在“大河”關鍵詞下,搜索結果有3條,先秦1篇,魏晉2篇;搜索“河水”,共得13條,先秦、兩漢各3篇,魏晉南北朝時期7篇;搜索“上河”,共得5條,漢1篇,南北朝4篇;搜索“九河”,共得5條,先秦2篇,魏晉3篇;搜索“濁河”,共得4條,全部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搜索“中國河”,則無所得。
在另一古詩詞鑒賞網站——字博緣文學網,鍵入關鍵詞“黃河”,結果與上述相似。其中先秦與兩漢均為0,魏晉南北朝3條,到了隋唐則有191條;“河”關鍵詞下,先秦16條,秦漢朝4條,魏晉南北朝時期22條。搜索其他關鍵詞,所得數(shù)字少于中華國粹網,但情況也基本類似。
如前所述,由于黃河在遠古時期名稱并未統(tǒng)一,單單搜索“黃河”一詞,結果難免有遺漏。但按其不同稱謂進行搜索,由于歷史久遠,再加上古代詩歌表現(xiàn)手法方面的原因,要準確分辨先秦兩漢時期“黃河詩篇”的具體數(shù)目,還有不少困難,仍需付出極大努力。
三、“黃河詩歌”的時代特征與藝術價值
一般來說,有價值有意義的詩歌無一不是應時而生,順勢而為,依情而動,有感而發(fā),當然它又隨著詩人不同的人生體驗與變化著的心境而發(fā)生改變。先秦兩漢時期的“黃河詩篇”亦大抵如是[3]。
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寫到黃河或至少是黃河支流的詩作就有十來篇,如其首篇《關雎》就寫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里它不僅寫到了河邊的景物,也寫到了河兩邊人們的生活情景,朗朗上口,情深意長;又如《魏風·伐檀》中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這里不僅有對河水的仔細觀察,還有對肉食者的嘲諷,更有對伐木者的深切同情,讀來發(fā)人深思;再比如《衛(wèi)風·碩人》中寫到的“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鮪發(fā)發(fā)。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這里不僅寫到了黃河的浩大水勢,而且描寫了岸邊的植物與捕魚人的動作,生動再現(xiàn)了這條大河的風物與人情。可以說,《詩經》中這些對于黃河的吟詠,生動描寫了當時人們臨河而居的生產生活場景,也表達出人們的內心情感。
“與女游兮九河,沖風起兮水揚波。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戰(zhàn)國時期詩人屈原的《九歌·河伯》,一開始就以開闊的視野、浪漫的筆觸對河神的風姿與氣勢進行了描述。大風起兮,波浪翻騰,河神駕著荷葉做蓋的水車,精神飽滿、意氣昂揚。此詩的主旨歷來眾說紛紜,但從詩歌描繪的浩大聲勢以及“河伯”“九河”“昆侖”等用詞來看,它應是一首祭祀黃河河神的祭歌,而且可算是專門吟詠黃河河神的作品。
秦漢時期有關黃河的詩作相比較少,比較出名的有東漢趙壹的《疾邪詩》,以及一些思婦懷人之類的樂府民歌,當然特別引人注意的是漢武帝劉徹專門吟詠黃河的《瓠子歌》。趙壹的《疾邪詩》,是其《刺世疾邪賦》中的兩首詩,分別假托秦客和魯生所歌。全詩指斥小人竊據(jù)高位,豪強把持一切,剛直有才的賢士多被埋沒。該五言詩諷刺力很強,起句“河清不可恃,人壽不可延”,就含蓄而憤慨地道出東漢末年的政治已經腐爛透頂,不可救藥。無獨有偶,東漢時期的大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在《歸田賦》里也感嘆過“俟河清而未期”。這也許是那個時期正直文人對時政的普遍看法。
水,既可興利亦可為害。歷史上,黃河水患頻發(fā),幾度決口,給當?shù)厝嗣竦纳a與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決入瓠子河,沖垮了河堤,流入淮河、泗水,淹沒了梁、楚十六郡國大片土地。為堵住決口,漢武帝先是派人筑堤攔水,但未能如愿。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他親自來到現(xiàn)場,并寫下了后世著名的《瓠子歌》?!娥痈琛非懊嬷饕獙懏敃r洪水的肆虐以及他內心的憂慮:“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慮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弗憂兮柏冬日。”“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齒桑浮兮淮泗滿,久不返兮水維緩”,則是將未能成功的原因歸咎于水神河伯。《瓠子歌》后面主要寫堵塞決口的戰(zhàn)斗場面。“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汛流難”是說工作的艱難與困苦;“搴長筊兮湛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wèi)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是說工作中遇到的新的難題,最后,“頹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萬福來”。經過幾番苦斗終于堵住了決口?!娥痈琛肥俏覈鴼v史上有據(jù)可查的由封建帝王寫就的治理黃河水患的詩歌,不僅藝術上較為出色,而且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清人張玉谷評價為“悲憫為懷,筆力古奧。帝王著作,冠冕西京”。
四、結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養(yǎng)育著生命,承受著恩怨,影響著世人。肇始于先秦時期的“黃河詩篇”,經秦漢,后成長于魏晉南北朝,終顯彰于唐宋,始終承載著厚重的人文、社會與歷史價值,積淀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與審美品格。那些經典的“黃河詩篇”傳誦千年,至今仍振聾發(fā)聵,發(fā)人深省。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高質量發(fā)展被定位為國家戰(zhàn)略的新的時期,加強對古詩詞中有關黃河詩篇的研究,對全體國人更好地認識和了解黃河,弘揚華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強生態(tài)保護意識、構建美好和諧的自然生態(tài)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
參考文獻
[1]國粹網中華詩詞庫[EB/OL].http://www.zhgc.com/sc/index.asp.
[2]字博緣文學網[EB/OL].https://sou-yun.cn/.
[3]武霄.古代黃河詩歌藝術的歷史特征與價值探析[J].大家,2010(11):25.
[4]黃雅玲,劉濤.“黃河文學”研究的意義價值與可行性分析[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