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蕾 苗迪
作為快節(jié)奏社會中難能可貴的親子相聚時光,晚餐時間理應成為父母與孩子分享一天的經(jīng)歷、感受,增進情感聯(lián)結(jié)的重要時刻。
積極和溫暖的家庭關系是孩子成人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良好根基,父母的關心和陪伴對于孩子各方面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對家庭關系進行衡量時,家人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和質(zhì)量都是重要的指標,而一起吃晚餐,則既是能保證家人有相處時間又能讓相處質(zhì)量有所提升的一種不錯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共進晚餐的重要性
一個家庭在用餐時間形成的儀式和溝通行為隨著時間推移不斷重復,可以建立團結(jié)、認同和情感親密的氛圍,從而讓孩子產(chǎn)生安全感。由于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家庭成員在白天的時間里都比較繁忙,晚餐往往成為一天中一家人唯一聚集在一起的時刻。一項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一起吃晚餐頻率較高的家庭,溝通更順暢,親子關系更親密,孩子得到的家庭支持更多,從而也會更少地參與抽煙、喝酒和暴力等危險行為,其學業(yè)表現(xiàn)、成就動機和學校表現(xiàn)也更好。
吃得更健康? 除了加強情感上的聯(lián)系外,父母和孩子共進晚餐還有促進孩子其他方面發(fā)展的優(yōu)勢。首先,在家一起吃飯可以吃得更健康,減少攝入多油多調(diào)味料等不健康食品的機會,降低孩子營養(yǎng)不良,尤其是體重超重這種營養(yǎng)不良情況的可能性。
進行禮儀教育的好機會? 家人共進晚餐也是進行禮儀教育的好機會,如果父母以身作則,吃飯時輕聲細語、細嚼慢咽,講究規(guī)矩,比如吃飯時不吧唧嘴、不在菜盤里挑挑揀揀等,這些好習慣和規(guī)則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給孩子,使孩子受益終身。
建立儀式感? 晚餐時間也是家庭儀式感建立的時機,比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定座位,等家里所有家庭成員都入座才開始動筷子吃飯,要感謝幫大家做飯的人,等,這些儀式感會讓孩子印象深刻,理解家庭的含義,學會感恩。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把孩子作為中心,讓孩子早早坐好只等著吃,應該讓孩子參與晚餐的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幫大家擺凳子、盛飯、拿筷子。
體驗生活? 如果孩子和父母一起準備晚餐,還有機會認識各種常見的食物原材料,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就一些食材進行交流,比如告訴孩子饅頭是由面粉制作出來的,而面粉是由麥子磨成的粉末,小麥長在……這些知識會讓孩子的生活知識更豐富。而參與家庭勞動的機會,也能直接提高獨立生活能力。不是有句話說:會做飯的孩子運氣都不會太差嗎?!
學會思考? 當然,父母在餐桌上除了和孩子的溝通外,彼此之間也會交流一些工作上的事情,經(jīng)常聽父母討論成人世界中的各種事件不僅能夠增加孩子的詞匯量、開闊眼界,也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學會思考。
晚餐時間有效溝通的要點
雖然父母與孩子共進晚餐的好處很多,但是千萬別把餐桌變成教訓孩子、督促孩子學習的地方,一起吃晚餐,應該是父母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增進感情、有效溝通的好機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溝通呢?
無壓力的氛圍? 輕松愉快、無壓力的氛圍是讓人暢所欲言的最重要條件。晚餐時間在這點上具有天然的良好條件,因為美食本身就會讓人放松心情,如果我們再有意識地加以調(diào)節(jié),晚餐時間便會更加溫馨和令人期待。父母首先應該創(chuàng)設無干擾的環(huán)境,將手機拿開(至少不要將手機放在餐桌上或者旁邊),關掉電視和廣播,讓家人把注意力都放在吃飯和談話上。接著,父母可以尋找適宜的話題輕松地說說笑笑,但是記得無論孩子如何回應,都要避免將晚餐時間變成“訓話時間”。如果父母總是在飯桌上喋喋不休地對孩子批評、教訓,或者長篇大論地灌輸艱澀難懂的大道理,會使得孩子一到吃飯時間精神就特別緊張,根本沒有食欲,長此以往還會影響身心健康。另外,也不要把不讓孩子吃飯作為一種懲罰,以避免讓孩子將“晚餐時間”與“教訓”、“懲罰”等消極情景建立聯(lián)結(jié)。
輕松快樂的話題? 和家人一起吃飯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餐桌上的話題應該是一道有助胃口的“下飯菜”。首先,大家可以就著餐桌上的食物進行一下評論,贊美一下自己喜歡的食物的味道,父母和孩子都能增進對雙方喜好的了解。其次,大家可以就著今天的經(jīng)歷談一下有趣的事情,比如孩子可以講講學校中發(fā)生的事情,當然父母的措辭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問孩子“學校里有啥好玩的事情”,而不是“你今天在學校闖禍了嗎”。父母也可以聊聊單位里邊或者上班過程中的趣事,講講自己在工作上的心得體會和收獲(不要過分吹噓),或者就大家關心的時事熱點和社會新聞進行一些交流和辯論(孩子能理解的)。此外,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些需要解決的事情,比如家庭計劃、近期任務等,明確一下家里最近要做的一些事情??傮w而言,父母可以在餐桌上和孩子聊一些積極愉快、正能量和長見識的事情。
不適合談的話題再等一等? 與上述相對的,有些話題可能不適宜在晚餐時進行討論。首先,最通常出現(xiàn)但是最不適宜主動提起的話題就是孩子的學習情況。一般而言如果孩子獲得了好成績,不等父母問就會迫不及待地報告,反之如果沒有主動說那就是不太理想,非要在吃飯的時候問孩子,就影響就餐氣氛,如果父母再沒繃住而大發(fā)雷霆,那這頓飯就更是吃不好了。其次,不適宜討論的話題就是孩子的問題行為。即使孩子今天犯了特別大的錯,也不要在飯桌上形成對孩子的“批斗會”,這些事情可以在飯后找出時間專門進行。最后,父母不適宜過多地聊自己工作中的煩心事或者社會的某些陰暗面,更不適宜在飯桌上激烈爭論甚至吵架。一方面孩子無法理解和理性地消化這些事情,另一方面還會給他造成情緒負擔。
關愛的溝通方式? 父母有時候會覺得,忙碌了一天,只有晚餐時才能見到孩子,應該充分發(fā)揮這段時間的教育意義,對孩子實施“餐桌教育”。但是父母沒有想到的是,孩子也在外邊忙碌了一天,他的生活和學習也充滿了壓力,最渴望的就是從父母那里獲得放松和陪伴。因此,晚餐的作用除了吃飯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享受親情,充分感受父母的關愛和支持。因此,父母可以進行以下嘗試:
● 專注地聽孩子分享他成功的喜悅,表達他的困惑和煩惱,述說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為了防止父母過多地展示自己的權威性,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監(jiān)控一下時間,保證大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說話的時間不少于父母。
● 積極回應和反饋自己的理解,使用肯定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鼓勵,并對于相關話題進行平等和真誠的溝通和交流。如果孩子出現(xiàn)一些不合適的表述,父母可以適當糾正,但不要過多訓斥。
在這種輕松自在的環(huán)境里,孩子往往會更多地展現(xiàn)真實自我,這也有助于父母及時、深入地了解孩子各種思想動態(tài)和情況,為更好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做準備。
世間萬物,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在一天勞累之后,和孩子一起圍著桌子熱熱鬧鬧地吃飯、說話,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享受親人間的關愛和陪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