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晴川
摘 要:對合肥市廬陽區(qū)、蜀山區(qū)、瑤海區(qū)、包河區(qū)和經開區(qū)、新站區(qū)、高新區(qū)內古樹名木進行了調查和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全市共有古樹名木143株,分屬20科24屬25種,其中名木4株、古樹139株(2級古樹3株、3級古樹136株)。少數(shù)古樹名木長勢不良,區(qū)域分布不合理。因此,應及時出臺保護政策,落實保護資金,建立保護技術體系,確保全市古樹名木得到科學保護。
關鍵詞:古樹名木;資源調查;保護對策;合肥市
中圖分類號 S759.9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7-0072-03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in Hefei
FANG Qingchuan
(Hefei Landscap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 Hefei 230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in Luyang District, Shushan District, Yaohai District, Baohe Di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nzhan district and high tech Zone of Hefei City, there are 143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belonging to 25 species of 24 genera in 20 families, including 4 famous trees and 139 ancient trees (3 second-class ancient trees and 136 third-class ancient trees). A few old and famous trees grow badly a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unreasonabl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ssue protection policies timely, implement protection funds, and establish protection technology system to ensure the city's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are protected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Resource investigation;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Hefei
根據(jù)國家城建部出臺的《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規(guī)定,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含100年)的樹木;名木是指珍貴、稀有,或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或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樹木[1]。古樹名木具有重要的科研、歷史、文化價值,是自然界留下的“活化石”,每一棵古樹都見證了一段歷史,記錄了一段時期的發(fā)展變遷[2]。
近年來,合肥經濟飛速發(fā)展,城鎮(zhèn)化進程不斷加快,古樹名木在受到病蟲害和自然災害侵蝕的同時,也不斷遭到環(huán)境污染和人為破壞。人們缺乏對古樹名木的防護和保護意識,沒有充分認識到保護古樹名木資源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延續(xù)的重要性[3]。古樹名木普查是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了解全市古樹名木資源情況、完善保護政策以及搶救復壯工作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開展古樹名木調查,針對不同古樹名木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對保護綠化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當?shù)氐娜宋男畔⒕哂兄匾默F(xiàn)實意義。
1 調查內容與方法
1.1 調查地概況 合肥地處江淮丘陵,位于116°40′~117°52′E、31°30′~32°37′N,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5.7℃,年平均降水約1000mm。土壤類型以黃棕壤、水稻土為主,約占85%,其余為石灰(巖)土、紫色土和砂黑土。地帶性植被以落葉闊葉樹種為主。
1.2 調查范圍 調查范圍包括廬陽區(qū)、蜀山區(qū)、瑤海區(qū)、包河區(qū)和經開區(qū)、新站區(qū)、高新區(qū)記錄在冊的古樹名木,以及無編號但經過古樹名木專家鑒定符合要求入選的古樹名木。
1.3 調查方法 以已有資料為基礎,通過現(xiàn)場走訪、查閱文獻記載等方法對已掌握的古樹名木和未納入保護范圍但經專家確認的古樹名木逐一進行現(xiàn)場調查,并做好GPS定位、生長狀況(長勢、病蟲害、保護現(xiàn)狀等)以及生長環(huán)境調查,記錄歸檔。
2 結果與分析
2.1 樹種分布 本次調查記錄古樹名木143株,分屬20科24屬25種(見表1),涉及44個單株和3個古樹群(其中2個柿樹古樹群和1個圓柏古樹群)。樹種組成為柿樹94株,占比66.2%;圓柏9株,占比6.3%;銀杏7株,占比4.9%;麻櫟4株,占比2.8%;黃連木和樸樹各3株,各占比2.1%;榔榆和重陽木各2株,各占比1.4%;其余樹種各1株,各占比0.7%。
2.2 保護級別 合肥市市區(qū)無1級古樹;2級古樹3株,分別為包公祠附近樹齡320年的香樟、紅星路省委宿舍內樹齡320年的銀杏、逍遙津公園內樹齡300年的樸樹,占比為2.1%;3級古樹為136株,占比95.1%。名木為4株,分別為植物園的游龍梅、磨店鄉(xiāng)于灣村的臘梅和白玉蘭、市苗圃的無球懸鈴木,占比為2.8%,其中具有科研價值的為1株,紀念名人的為3株。
2.3 分布類型 根據(jù)古樹名木分布的位置歸納為5個類型,分別為公園(包括風景區(qū)和寺廟等)、單位大院、小區(qū)、村莊(包括拆遷后的村莊)及野外(見圖1)。
2.4 保護現(xiàn)狀
2.4.1 樹木生長勢 全市古樹名木總體生長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經開區(qū)高劉鎮(zhèn)農家小院里1株柿樹枯死(見圖2),1株枯枝較多;逍遙津公園內1株白皮松長勢不良;新站區(qū)一工地內1株柘樹和1株榔榆長勢不良(見圖3)等。造成樹木長勢不良的原因有多種,如樹木周邊地面硬化導致樹木根部不透氣(見圖4),燒香、燒紙等供奉行為導致樹木被熏燒毀壞,此外還有病蟲害及大風、大雪、雷電等自然災害的侵襲。
2.4.2 環(huán)境區(qū)域分布 50%的古樹分布在村莊,市區(qū)的古樹名木大部分分布在公園和小區(qū)內部。柿樹為合肥地區(qū)古樹名木的主要樹種。古樹統(tǒng)計中還包括了很多在城市綠化過程中移栽到合肥的大樹或古樹,這種將古樹名木及后備資源用于城市綠化的行為是違反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的,應該嚴格禁止。從嚴格意義上說,這類來自于不同歷史背景、不能完全反映城市文化和自然的樹種是不得納入城市古樹名木名錄的,但考慮到這些古樹已經在合肥安家落戶,也應該給予應有的保護。但同時也要求在今后的城市建設發(fā)展中,一方面要加強對現(xiàn)有古樹及后備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面要嚴厲打擊古樹名木及后備資源進城。
2.4.3 保護措施 全市公園內的古樹名木保護措施做得較好,基本都有護欄和掛牌,而分布在其他區(qū)域的古樹名木保護措施較少,無護欄。多數(shù)古樹名木銘牌及二維碼自2013年懸掛至今未更新,掃描二維碼無法讀取樹木信息。
3 保護對策
3.1 出臺合肥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 盡管安徽省已經出臺古樹名木的保護辦法,但對于合肥市古樹名木的具體保護應該出臺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護管理辦法,包括管理機構、管理隊伍、普查和專項調查、保護技術體系、責任與獎勵、案件查處、資金保障等。
3.2 落實保護管理資金 加大古樹名木保護資金的投入,完善古樹認養(yǎng)辦法,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古樹保護;設立古樹名木保護資金,接收社會各界捐贈等,以便對生長勢較弱的樹木及時采取復壯等措施。
3.3 建立保護技術體系 對各轄區(qū)內的古樹名木要登記在冊,統(tǒng)一掛牌,安裝護欄,及時更新樹木二維碼等信息[4]。采用先進的科學儀器,如葉面分析儀、土壤測量儀等,完善主動監(jiān)測、風險評估和趨勢預測等,組織專家建立合肥市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技術體系,科學管理。
3.4 加大宣傳力度 通過公眾號、報紙、新聞媒體等媒介宣傳古樹名木的保護意義,提高人們對古樹名木價值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建設部.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Z].2000:192.
[2]雷碩,馬奔,溫亞利.北京市民對古樹名木保護支付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7,31(4):73-79.
[3]賴偉景,何賢平,毛澤超,等.寧??h古樹名木資源現(xiàn)狀及保護管理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8,46(23):73-75.
[4]周志文,蘇先春,姚洪濤,等.濟南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園林科技,2017(2):26-31.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