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蘇,王金貴,郭 進,施永乾
(福州大學 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6)
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也是化學工業(yè)中的重要原料,其在密閉空間中的泄漏有引起爆炸的危險。當甲烷意外泄漏時,通常先在局部聚集,然后逐漸擴散到整個密閉空間,由于在擴散期間甲烷在空氣中并非均勻分布,而是存在濃度梯度,此時若出現(xiàn)點火源則有可能發(fā)生爆炸[1-4]。掌握甲烷泄漏過程中濃度梯度演化規(guī)律及該條件下的燃爆(燃燒與爆炸)特性(包括火焰行為和壓力積累等),并設計合適的保護和緩解措施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前述內(nèi)容是安全工程專業(yè)本科課程“燃燒學”中的重要知識點,也是師生普遍反映的“教”與“學”的難點[5-6]。由于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氣體擴散分層、預混火焰、擴散火焰、對流火焰和郁金香火焰等現(xiàn)象的直觀展示方法,使得在該知識點教學中長期存在不足;同時受限于課時、經(jīng)費及設備不足等問題,對于此知識點單獨設置實驗課也存在困難。因此,如何在現(xiàn)有條件下,提高“燃燒學”課程的課堂教學質(zhì)量,一直是相關專業(yè)教師長期探索的問題[6-10]。在“科教并重,全面育人”的要求下,大學既要積極推進科研,還應將科研成果以案例形式融入課堂教學,更好地向?qū)W生傳授新知識、新技能[11-12]。高校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而且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更好地滿足高校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高素質(zhì)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
本文通過構建甲烷泄漏非均勻分布及燃爆特性本科教學實驗裝置,將甲烷泄漏過程中的濃度梯度變化規(guī)律、在不同濃度梯度下甲烷燃爆火焰演化及超壓特征等內(nèi)容融入課程教學中,旨在提升安全工程專業(yè)“燃燒學”課程中的氣體非均相燃爆相關知識點的教學效果。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燃燒學”中氣體非均勻燃爆(燃燒與爆炸)的相關抽象知識點,設計了可燃氣體泄漏擴散過程中非均勻分布及燃爆特性實驗系統(tǒng)。如圖1 所示,實驗系統(tǒng)為一個封閉的矩形管道,總長度為2 m(由兩節(jié)各1 m 組成),橫截面積為0.3 m×0.3 m;每節(jié)矩形管道側面中心位置均有一個0.75 m(長度)×0.30 m(寬度)的觀察窗,該窗口用透明亞力克板封堵,實驗過程中可使用高速攝像機記錄燃爆火焰的演化過程。點火電極位于距離管道左側盲板175 mm 處的中心位置,單次點火能量約為1 J。在管道的右側盲板上等間距布置有5 個氧氣傳感器(OS1—OS5),安裝點距離管道底部分別為25、87.5、150、212.5 和275 mm。在距點火電極 1325 mm 處安裝了測量范圍為-100~+1 000 kPa(PS)的壓阻壓力傳感器,以測量內(nèi)部超壓,并使用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記錄其產(chǎn)生的信號。
圖1 實驗艙及其測試系統(tǒng)示意圖
本實驗裝置可用于“燃燒學”課程中的可燃氣體分層特征和氣體燃爆特性等科研類教學案例。
(1)對于可燃氣體泄漏時的分層特征測試,首先利用真空泵將90 L 的配氣室抽成真空,再將甲烷填充至所需壓力。然后打開電磁閥,配氣室的甲烷氣體將通過管道上端的36 個各自帶有12 個孔(孔徑0.8 mm)的噴嘴(如圖 2(a)所示)緩慢水平進入管道中,進氣時間持續(xù)30 s。在進氣過程中,打開管道底部的兩個球閥,管道內(nèi)原有的部分空氣將被上方甲烷從底部擠替出;在配氣完成后,同時關閉電磁閥和球閥。利用5 個氧氣傳感器OS1—OS5 測量(采樣率為1 Hz)管道不同高度處的氧氣濃度,計算甲烷濃度的空間分布。在每組實驗進行前,均需使用干燥空氣徹底清潔管道。
圖2 甲烷注入及擴散示意圖
(2)在分層甲烷-空氣混合物燃爆特性測試中,通過控制點火延遲時間tig設置甲烷氣體不同的擴散時間,如圖 2(b)所示,以得到不同濃度分層空間分布下的實驗工況。實驗中,點火單元、高速攝像機和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由信號同步發(fā)生器同時觸發(fā)。
為了讓學生直觀理解可燃氣體在泄漏初期存在的分層分布特征,以及在該條件下發(fā)生氣體燃爆時伴隨的火焰演化及爆炸壓力等知識點,可以利用前述實驗的結果為“燃燒學”課程的相關知識點提供科研教學案例支持。
甲烷氣體擴散速度較慢,其在泄漏初期在泄漏點周邊存在濃度梯度,而在非均勻情況下發(fā)生的燃爆特性與均勻預混燃爆有較大不同,讓學生直觀理解甲烷氣體在泄漏初期的分層現(xiàn)象對于其掌握后續(xù)知識點具有重要意義。在1.2 中所述的案例(1)中,假設管道中僅有空氣和甲烷,則根據(jù)道爾頓分壓定律可根據(jù)氧氣濃度確定甲烷濃度的空間分布為 CCH4=(1-CO2/20.9%)×100%,其中 CCH4和 CO2分別是甲烷和氧氣的體積濃度,20.9%是干燥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
圖3 為管道內(nèi)不同高度位置的甲烷濃度分布隨擴散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結果顯示,在不同管道高度位置的甲烷濃度時程分布特征有較大差異。甲烷-空氣混合物的爆炸下限(LFL)和爆炸上限(UFL)分別假定為5%和15%,則在H=212.5 mm 和275 mm 的管道上部,甲烷濃度首先快速增加進入爆炸極限濃度范圍,然后超過爆炸上限,再達到最大值,隨后逐漸降低并再次進入爆炸極限濃度范圍。在H=25 mm 和87.5 mm的管道下部,甲烷注入后的25 min 內(nèi),甲烷濃度幾乎單調(diào)增加,最終達到10%的平均體積分數(shù)。管道中部位置(H=150 mm)的甲烷濃度值先較快增加,然后穩(wěn)定在10%的平均體積分數(shù)上。在本裝置尺寸條件下,管道內(nèi)甲烷經(jīng)過25 min 后才基本均勻。
在不同的濃度分層分布條件下,甲烷的燃爆特性也存在較大差異。圖4 為不同tig下點火26 ms 后的火焰圖像。當tig≥15 min 時,由于較低的橫向濃度梯度,火球的直徑幾乎相同且具有相對光滑表面的,如圖4(a)、(b)所示。當tig<8 min 時,火球以稍低的速度膨脹,如圖4(c)所示。當tig減小至6 min 和4 min 時,火球膨脹速度明顯變慢,如圖4(d)、(e)所示。結合2.1中的甲烷濃度分層規(guī)律,火焰氣泡尺寸的減小與點火時電極周圍極大的濃度梯度密切相關。實驗發(fā)現(xiàn),當tig≤3 min 時無法點燃分層的甲烷-空氣混合物。
圖3 不同高度位置甲烷濃度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
圖4 不同tig 下點火26 ms 時的火焰圖像
對比圖 5(tig為 25 min)和圖 6(tig為 4 min)發(fā)現(xiàn),隨著火焰的進一步演化,不同濃度梯度下火焰演化的速度及結構特征均存在較大差異。在圖5 中可以明顯觀察到郁金香火焰(圖5(c)、(d)),而在圖6 中未發(fā)現(xiàn)此類火焰,但卻觀察到中間擴散火焰和尾隨對流火焰。如圖6 所示,在火焰的早期傳播過程中,僅觀察到藍色的預混火焰,該火焰穿過狹窄的可燃層;由于高濃度甲烷-空氣混合物與含有過量氧氣的高溫產(chǎn)物之間的相互擴散,一些平滑的黃色擴散火焰首先出現(xiàn)在管道的上部,如圖 6(a)所示。在浮力和相對速度變化的影響下,光滑的黃色擴散火焰隨著向下移動而變得卷曲、絮凝和明亮,最終形成了對流火焰,如圖6(b)、(c)所示。
圖7 為不同濃度梯度下甲烷的燃爆超壓時程曲線。由圖可見,在tig為6 min 時,達到相同的超壓(如50 kPa 和150 kPa)所需的時間、距離明顯大于tig為10 min 時。因為當tig較小時,甲烷在管道內(nèi)具有更大的濃度梯度,從而使處于爆炸極限濃度范圍內(nèi)的甲烷-空氣混合物較少,所以火焰必須行進更大的水平距離才能產(chǎn)生與更大tig所獲得的相同的熱量。實驗發(fā)現(xiàn),當4 min≤tig≤15 min 時,最大超壓值隨tig的增加而快速增大;當tig>15 min 后,tig的增加對最大超壓值的影響較小,因為此時甲烷在容器內(nèi)已基本均勻。
圖5 tig 為25 min 時的火焰演化圖像
圖6 tig 為4 min 時的火焰演化圖像
將科研實驗應用于課堂教學案例,不但能豐富和形象化相關知識點,很好地發(fā)揮科研工作對本科教學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符合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對于“燃燒學”課程,通過由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的案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可燃氣體在泄漏初期時的分層分布特征,以及在該工況下發(fā)生氣體燃爆時伴隨的火焰演化及爆炸壓力等知識點,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現(xiàn)象相結合,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效果??蒲邪咐€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實現(xiàn)以“學”為“用”的教學目標。通過對比課程考核結果,應用本科研案例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明顯提升,而且形成了較完整的利用“燃燒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鍛煉了科研思維,提升了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