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人的審美悟性固然與其天賦、才智、學識及閱歷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但后天的培養(yǎng)也是不可忽視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以作品展現(xiàn)的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啟發(fā)他們領略其中韻味,體會其中真諦。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悟性;培養(yǎng)
什么是文學作品中的美?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做過如下表述:“……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質的美,廣大群眾為偉大目標而斗爭的美,都可以從文學作品中得到深切的體會?!庇纱丝梢姡Z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之美。而從美學的角度來說,語文教學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學生對美的自發(fā)渴望與自覺追求以至自主創(chuàng)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施教者正確的引導。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悟性,對學生個體而言可以幫助他們品鑒、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從國家民族進步方面來說意義就更加重大,這就突顯了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現(xiàn)行的中小學語文教材里有許多經典之作,有寫生靈萬物的,展示自然之美;有寫社會生活的,彰顯人文之美;也有描寫藝術作品的,展現(xiàn)藝術之美。在教師看來,這些作品題材豐富,寫作手法紛呈萬象,風格迥異,讀來甘之如飴。可是對學生來說,他們要么覺得晦澀難懂,要么覺得枯燥無味,要么興趣全無,特別是對于需要背誦的篇章,學起來常常痛苦不堪。這其中的緣由,很多教師認為是跟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不高、閱讀量過少、生活閱歷簡單有關。其實,我們只要悉心研究,便會發(fā)現(xiàn),具有同樣知識容量和生活經驗的人,不一定都能將審美進行得很完美,所以在中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審美悟性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 審美悟性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重要性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僅存兩首詩中的一首,被歷代文人傳唱。這首詩采用的是樂府舊題,但詩人將春江遠景與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晶瑩剔透的詩境:“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潮漲潮落朝夕發(fā)生,幾乎每個人都能看得到領會得到,但在詩人眼里,大自然的美妙神奇與似水流年及對人生的思索別有一番景象:“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边@就顯示了詩人過人的審美悟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童慶炳先生在《文學理論教程》中指出,作家要把心中經過藝術構思的“形象”轉化為可以言表并被讀者接受的語言文字,不僅需要熟練運用修辭方法、操作技巧,更要“物行于心”,也就是要有審美掌握。這也在蘇軾的《書蒲永升畫后》得到佐證:“唐廣明中,處士孫位始出新意,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战缘闷涔P法。始,知徽欲于大慈寺壽寧院壁,作湖灘水石,四堵營度,經歲,終不肯下筆。一日倉皇入寺,索筆墨甚急,奮袂如風,須臾而成。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鼩q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與畫會,始作活水……”詩畫同理,若想進入“活水”的高級階段,就必須揣摩到物的神韻,就要悟出萬事萬物可能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反言之,如果一個人在創(chuàng)作時沒有審美悟性,他就不可能寫出動人的上乘佳作。所以這種審美悟性對學生來說,無論是學習語文課文還是文章寫作都顯得難能可貴。
二、 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審美悟性培養(yǎng)的途徑
所謂“領悟”,筆者認為是指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即共鳴和凈化之后而進入的一個更高階段”。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津津樂道的名篇佳作感到寡淡無味,就是由于他們沒有基于理解的體會,也沒有基于體味獲取人生的教益,說到底其實就是缺乏審美悟性。當然文章中的“悟性”宗旨與佛家推崇的“空空”是不同的,筆者強調的“悟性”是根據讀者自身期待視野中審美動機、求知動機、受教動機、批評動機及借鑒動機的相互聯(lián)系來達到提高個人文學接受的層次。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審美悟性固然與其天賦、才智、學識及閱歷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但后天的培養(yǎng)也是不可忽視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以作品展現(xiàn)的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從而啟發(fā)他們領略其中韻味,體會其中真諦。
(一)教師要充分揭示出作品中蘊含的美,讓學生也能領悟到這種美
1. 教師要善于憑借藝術性形象,把作品當中的藝術境界活現(xiàn)在學生面前
一節(jié)好課首先要在“先聲奪人”,我們可以通過朗讀的方式感染他們。如我們朗讀李白的《將進酒》時,就應該將噴發(fā)式感情融于其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豪氣奔放,氣吞山河,令聆聽者油然而發(fā)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與贊美及強烈的自豪感。讀王翰的《涼州詞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我們就可以讀出詩中洋溢的豪邁坦蕩與壯麗俊爽。就這樣,學生在教師或抑揚頓挫或低唱淺吟或和風細雨中領悟到作品的魅力。
2. 教師要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評品來幫助學生領悟其中的社會意義
大歷詩人韋應物有一首著名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傳神地描寫了冷落空寂的情思。從詩面上來說,表現(xiàn)的是寧靜野逸的情趣。但我們稍一探究,就會知曉大歷時期詩人所處時代的悲涼,多年戰(zhàn)亂,繁華過后的凄涼、殘破,都深深地刺激著敏感憂傷的詩人。我們在給學生分析時,結合著詩人不勝人生變幻的心境,相信會讓學生把作品中包含的韻外之韻,情外之情與社會意義、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
(二)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聯(lián)想和想象是作家創(chuàng)作時獨特的“留白”,因為每一部作品都不可能事無巨細、不加甄別地統(tǒng)統(tǒng)寫于筆下,哪怕是鴻篇巨著也需要凝練、選擇性地保留,所以這就對讀者的審美悟性提出一個較高層次的要求。那么教師怎樣怎樣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呢?
1. 教師不給作品下定義,留下一點朦朧,讓學生自己慢慢摸索和領悟
例如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對此詩的解讀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認為這是愛國之作,有的認為這是詩人懷念亡妻的篇章,有的則認為這是詩人傷感自己不幸的身世,也有的把它理解為李商隱懷念自己已逝的青春年華。那么詩中之意到底是什么呢?教師可以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慢慢思考,也許真的會有“一千個讀者眼中的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模糊的結果也許是最佳的。
2. 教師不能第一時間告訴學生作品的內涵,要懂得把問號留給學生
例如魯迅先生的《祝福》,他開篇寫道:“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zhèn)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卑赐ǔK季S,中國老百姓過春節(jié)一般都是新年新氣象的,但在作家筆下,“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個活物”的祥林嫂出現(xiàn)了。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在《祝福》中是漸變的,一開始“兩頰還是紅的……順著眼……”;后來喪了新夫,失去孩子,“眼光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尤其在魯四老爺的斷喝擊碎她的夢想后,“仿佛木刻似的”,直至走向死亡。到底是誰導致了祥林嫂的悲劇了呢?魯四老爺?婆婆?柳媽?還是籠統(tǒng)的封建禮教呢?學生思考后,教師再加以總結,相信他們的審美悟性會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得到升華。
3. 強化學生“通感體驗”
這種表現(xiàn)作家對對現(xiàn)實生活的獨特感受的藝術手法,往往會在學生那里得到相同的感覺,引起強烈的感官反應。如我們熟悉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詩人在描述客觀事物時運用形象生動的文字將人的各種感覺互相交錯溝通,將不容易感知的轉化為可以接受的,從而產生具體的審美效果。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寫的《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這首詩就以通感的藝術手法,把人的感官中的聽“笛”轉換成觀“梅”,把思念故土的鄉(xiāng)思融合在壯美遼闊的關山之中。
(三)引入意境,引起共鳴
那意境究竟是什么呢?《文學理論教程》對意境是這樣定義的:“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所以講授和剖析意境并非玄而又玄,只要方法得當,我們一定會讓學生真切實在地感受到文學作品的藝術之美。這種感覺是有質感的,甚至是可以觸碰得到的,這也是培養(yǎng)孩子們審美悟性的關鍵。
汪曾祺先生的小說《受戒》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飛遠了?!倍潭贪偈?,卻能將讀者帶入清新明麗的江南水鄉(xiāng)。對生活稍微有點感知的學生,他們一定可以感悟到詩中描寫的景與人的關聯(lián)之處。作為教師,我們就要及時引導學生體會其中包含的美?!妒芙洹访鑼懥艘环疤一ㄔ础卑銓庫o自由的優(yōu)美畫卷,一個溫情濃郁的人性世界,讀來舒適清新,恰似“人間至味是清歡”。當教師幫助學生全方位、立體了解文章的意境后,才能使他們感受到這種動態(tài)活潑的為文風范和質樸本色的敘事風格——這就是所謂的“共鳴”。
(四)剖析構思,體會真諦
好的文章往往有別具一格的思路,精美的構思,而這種思路和構思能把深刻的思想、鮮明的形象、瑰麗的想象嚴謹地融為一體,喚起人們的美感。更巧妙的是有些好文章鋪設兩條線索,明暗交替,形成“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構思美。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悟性,不能只建造空中樓閣,紙上談兵,也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沿著作家的寫作思路去追尋。
三、 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審美悟性培養(yǎng)的可行性
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座充滿美與幻的藝術殿堂,其間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藝術畫面,體現(xiàn)著嫻熟巧妙的寫作手法。一旦融于其中,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它的藝術魅力。而當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悟性并取得成效后,學生必將對文學作品中呈現(xiàn)的自然、社會與藝術之美產生別樣的領略。不僅如此,這種對學生審美悟性的自覺培養(yǎng),必將會把學生的感情激發(fā)出來,從而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和愛好,甚至主動地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豐富美?;诖?,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悟性的培養(yǎng)應該更加重視起來。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郭瑞霞,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