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龍 李春燕 潘志勇 李靜靜
摘 要:校園籃球文化建設,作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分支,在萌生、發(fā)展、成熟的同時,也影射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中國民航大學籃球文化氛圍濃厚,高水平男子籃球隊擁有長期發(fā)展歷程,成長為一顆校園體育“明星”。與此同時,近幾年微信自媒體平臺運營火熱,為公眾提供新型信息傳播方式,憑借即時、方便、喜聞樂見的特點得到廣泛應用。建設體育強國、發(fā)揮體育育人功能越來越成為高等教育中體育發(fā)展新態(tài)勢,依托微信新媒體運營平臺建設校園籃球文化從而成為推動大學體育文化發(fā)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關鍵詞:新媒體;校園籃球文化;體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以數(shù)字壓縮和無線網(wǎng)絡技術為支撐,具有大容量、實時性、個性化和交互性等特點。利用新媒體建設校園籃球文化的宣傳平臺,是對體育文化發(fā)展及思政教育的一種創(chuàng)新,也是一種突破。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基于新媒體平臺的中國民航大學(以下簡稱中航大)校園籃球文化建設。
一、依托新媒體平臺的籃球文化品牌重塑
(一)中國民航大學男子籃球隊介紹
中國民航大學男子籃球隊(以下簡稱中航大男籃)組建于2001年,是中國大學生籃球賽場上的一支強軍勁旅,為中國職業(yè)籃球輸送大量優(yōu)秀的運動員。在教練鄭軍的帶領下取得過第九屆大運會男子籃球冠軍,在中國大學生籃球聯(lián)賽(以下簡稱CUBA)的賽場上加冕3次“東北王”,奪得2次全國亞軍和1次全國季軍。在中國大學生3V3籃球賽場上,中航大男籃同樣成績顯著,蟬聯(lián)三屆中國大學生3V3籃球聯(lián)賽冠軍,并代表國家參加亞洲和世界大學生3V3籃球比賽,獲得第四屆亞洲大學生3V3籃球賽冠軍。
(二)新媒體平臺建設中重塑中航大男籃品牌
1.凝結品牌價值
中航大男籃作風硬朗、敢打敢拼的賽場風格與教練團隊多年來形成的教學理念密切相關。為此,筆者對球隊核心人物鄭軍教練進行多次人物專訪。2019年中航大體育部官方微信平臺推送了“中航大男籃教父鄭軍——言傳身教赤子心”的文章,瀏覽量達到2 811次,并受到愛航大等新媒體平臺的轉發(fā)。
在多次采訪后,筆者發(fā)現(xiàn)教練團隊認為校園籃球不同于職業(yè)籃球,他們提倡“快樂籃球”,把籃球訓練和比賽生涯視為大學生活的一部分,隊員要在籃球訓練和比賽中領悟做人做事的精神。主教練鄭軍一直強調“先學做人,做事就容易了”。所以,他們在訓練之余,加緊文化課學習,全隊還與學校的心蕊公益協(xié)會設立“星連心”基金,10年不間斷地捐款資助貧困學生。新媒體平臺對中航大男籃教學理念的宣傳使中航大男籃的教學理念、整體形象、社會價值得到重塑。
2.提煉品牌精神
中航大男籃運動員是中航大籃球精神的傳承者,對籃球運動員畢業(yè)生的專訪讓優(yōu)秀運動員的意志品質賦能到更廣闊的籃球文化中,提煉出可貴的籃球精神。2019年中航大體育部官方微信平臺推出了3篇畢業(yè)運動員的原創(chuàng)文章,累計瀏覽量2 792次。
在對優(yōu)秀的畢業(yè)運動員進行采訪時,筆者發(fā)現(xiàn)傷痛和壓力一直伴隨他們的籃球運動生涯,但是,一旦上場搏殺他們便進入忘我的拼搏狀態(tài)。這不僅源于熱愛,更是對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xié)作的中航大男籃精神的踐行。
二、依托新媒體平臺的籃球文化活動推廣
(一)新媒體平臺的欄目建設
中航大體育部官方微信平臺始建于2015年,主要受眾為中航大師生,也吸引著畢業(yè)生及其他校外籃球愛好者,目前關注人數(shù)已達到5 600余人。設有籃球明星、籃球知識、籃球賽事播報、籃球隊員介紹等12個籃球類欄目。僅2019年,中航大體育部官方微信平臺推送與籃球文化建設相關的文章109篇,受眾瀏覽量累計115 262次,其中,CUBA賽事報道38篇,籃球知識及術語31篇,3V3籃球比賽17篇,其他籃球文化建設內容23篇。依托新媒體及時且受眾廣的特征,深入傳播報道籃球賽事、傳遞籃球知識、宣傳籃球比賽成果,使校園籃球文化建設有廣度、有深度、有溫度。
(二)新媒體平臺的賽事推廣
1.夯實校園籃球文化建設基石
作為校內基層籃球聯(lián)賽,中航大籃球“新生杯”及“學院杯”由體育部主辦,?;@協(xié)承辦,具有參與面廣,普及性、競技性和可視性高的特點。每年的比賽吸引大量熱愛籃球運動的學生參賽和觀戰(zhàn),做到了班班有球隊,院院有比賽。新媒體平臺對賽事進行全方面的推廣,使學生的參賽熱情高漲,參賽隊伍的水平也逐年提高。新媒體平臺的推廣促進了基層籃球賽事的良性發(fā)展,夯實校園籃球文化建設基石。
2.筑牢校園籃球文化精品建設
中航大在完善基層聯(lián)賽體系的同時,主動承接大型籃球賽事,營造濃郁的校園籃球文化氛圍。僅2019年承接了第21屆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lián)賽精英八強賽、天津市大學生籃球聯(lián)賽、第22屆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lián)賽天津賽區(qū)選拔賽、2019-2020賽季中國大學生3X3籃球聯(lián)賽校園海選賽等4項大型籃球賽事,籃球賽事貫穿全年,單場賽事直播的收視將近3萬人。更值得提及的是,在2019年6月2日CUBA大賽期間,推送名為“CUBA戰(zhàn)報——同學,你的民航全明星簽名紀念衫到了!”單篇瀏覽量達到14 416次。通過新媒體的傳播,筑牢校園籃球文化精品建設,不僅在校內形成一股強勢的校園籃球熱潮,也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凝結校園籃球文化精髓
最是籃球能感人,最是籃球能動人。中航大男籃在賽場上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xié)作的文化精髓通過新媒體平臺的宣傳不斷凝結,依托新媒體平臺的宣傳衍生出振奮人心的宣傳文化,潛移默化地增強了中航大學生熱愛體育運動、熱愛學校的熱忱,也激勵著中航大的籃球愛好者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進發(fā)。
三、依托新媒體平臺的體育思政教育
在新媒體不斷影響的環(huán)境下,中航大體育教育為了遏制“重體輕育”“有體無育”的現(xiàn)象,主動適應“90后”“00后”學生的成長特點,依托新媒體平臺把傳統(tǒng)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通過新媒體的融合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體育思政教育模式,發(fā)揮體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籃球精神凝聚校園力量
中航大男籃一直是校園籃球文化建設的焦點,在賽場上球隊所展現(xiàn)的團結協(xié)作、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凝聚起校園強大的體育力量。新媒體平臺在報道籃球賽事時衍生出“有飛機的地方就是中航大的主場”、“無航大,不籃球;無奮斗,不青春”“吾為青年,志在有為”等振奮人心的宣傳口號在校園和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激發(fā)了學生團結愛校的精神。
中航大重視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平衡發(fā)展,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鼓勵學生社團和二級單位開展健康向上的校園體育活動。學校多次圓滿完成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的承辦任務,新媒體對賽事中涌現(xiàn)出來的運動員、教練員、志愿者的奮斗故事,讓“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和“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健康理念如春雨般浸潤人心。
(二)籃球明星引領健康生活
中航大籃球隊建隊歷史悠久,多年來在競技場上創(chuàng)造的不菲戰(zhàn)績帶動了中航大校園籃球文化的發(fā)展,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大學生籃球明星。他們活躍在賽場上,于平凡鑄非凡,新媒體平臺中一個個籃球運動員的鮮活故事提升了運動員的自我價值,激勵大學生主動鍛煉身體報效祖國的偉大理想。
新媒體平臺把運動員堅毅的意志品質、敢打敢拼的精神、積極向上的生活以專訪的形式傳達給廣大學生。利用“明星效應”“朋輩效應”,為青年學子樹立“健康向上,朝氣蓬勃”的榜樣,鼓勵熱愛籃球的學生敢于走向賽場,激勵未曾接觸過籃球的學生走進操場,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以健康的身體素質和陽光的心態(tài)承擔起建設民航強國的使命和責任。
(三)籃球文化育人化人
中航大依托新媒體平臺的宣傳發(fā)揮了體育思政潤物無聲的育人化人作用,在介紹籃球知識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強身健體的活力,在報道好中航大籃球賽事中讓學生愉悅身心,在講好中航大籃球故事中讓學生感悟人生。用新媒體平臺彌補大學體育教育“重技術、重形體、輕體質、輕育人”的短板,讓籃球文化的精神內涵與學校“篤學”“精博”“嚴謹”“創(chuàng)新”的學風相得益彰,使學生在籃球文化的傳播中身心得到滋養(yǎng),強體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步發(fā)展。
四、結語
2020年是中國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年,實現(xiàn)體育強國夢任重道遠,大學校園籃球文化對學生群體的引導只是體育文化發(fā)展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大學體育文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體育文化建設的走向。在這個新時代,大學體育教育必須學會適應數(shù)字化時代“原住民”的學習習慣和個體差異,依托新媒體平臺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課堂教學、課外訓練、群體活動和競技比賽中,發(fā)揮體育的多元育人功能,形成獨特的校園體育文化,在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弘揚體育精神、振奮中國力量,幫助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鄭元景.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107-109.
[2]時丹,黃航.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研究——以體育大專院校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12):54-55.
[3]徐本力.體育強國、競技體育強國、大眾體育強國內涵的詮釋與評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93-98.
[4]陳琦,楊文軒,劉海元,魯長芬,鄧星華,張細謙,馮霞.我國當代體育價值觀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8):3-9.
[5]趙莎,楊城涵.學校體育發(fā)展方式的創(chuàng)新―基于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視角[J].新西部(理論版),2014(12):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