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細雨中呼喊》是余華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眾所周知,在這之前,余華的大部分小說都充斥著憤懣的冷酷與暴力,這篇寫于90年代的作品卻令人感知到了難得細致如雨的溫情,由于創(chuàng)作主題的明顯轉(zhuǎn)變,這部小說被多方面認為是最值得解讀的作品之一,研究余華的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小說作品中有大量“父親”這一形象的存在,其中《在細雨中呼喊》更是有大量篇幅在描寫“父親”。體現(xiàn)了余華對于個體生命的獨特闡述方式,也暗含著余華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思想的變動,本文則主要探討文本中三個“父親”的各自特征,挖掘其內(nèi)在的含義。
關鍵詞:《在細雨中呼喊》;父親形象;苦難;暴力
作者簡介:馬天陽(1996.10-),女,漢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就讀于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7-0-02
引言:
在我們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中,父親作為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化符號,被許多當代作家置于文本中,并在不同時期作家的筆下散發(fā)著各異的光輝,而余華便是在先鋒時期頻寫父親的代表。他筆下的父親千姿百態(tài)地散落在他不同的作品中,通過他對父親形象描寫的演變,更能窺探出余華在文學上的求索,懷著對世界的疑問,從前期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再到《在細雨中呼喊》,長期不變的致力于父親這一形象的刻畫,暗藏了他對于人類社會和人本身的細致思考,前者的父親形象表露了余華想撕裂權(quán)威角色隱匿在虛偽面具底下的欲望,而后者,雖也沒有避免對惡劣父親的撻伐,但在此篇作品中已經(jīng)可以看出作者在90年代作品里溫情理想父親出現(xiàn)的前兆,例如“養(yǎng)父”的出現(xiàn)。
余華在此書的韓文版自敘中曾寫道:“十二年前寫作這部《在細雨中呼喊》的時候,他在記憶深處喚醒了很多幸福的感受,也喚醒了很多辛酸的感受?!盵1]我想對于余華來說這部作品給他的體驗是不同且深刻的,他賦予了主人公孫廣林“自述”的權(quán)利,讓人物擁有了自己的聲音,并將三位風格迥異的父親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每一位父親的出現(xiàn)都代表了余華不同的心境,溫情與冷漠并駕齊驅(qū),讓人思考到底是人性含以“真情”,還是“真情”驅(qū)使人性,以這一形象為線索,可以看出這部小說在余華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重量地位以及對于新時代文學的意義。
一、“父親的父親”——孫有元(卑微與苦難)
在《細雨中呼喊》是一篇關于回憶的作品,作者站在了時間與空間的橫梁上,穿梭于自己周圍身邊人的經(jīng)歷和情感,記敘了“我”周圍人所發(fā)生的事,在文章中,余華用了整章節(jié)的內(nèi)容描寫我的“祖父”孫有元這個角色,但他并沒有單單的局限于對祖父身份的描寫上,與其說他塑造了一個豐滿又顛覆的“祖父形象”,倒不如說孫有元是一個另類“父親”形象的代表,我們往往都應該清楚,側(cè)面的才更加真實,但作者卻有意地弱化了孫有元作為父親的這個角色,這個做法惹人深思。
小說以“我”回憶祖父入手,多面表現(xiàn)他的身份和行為舉動,從而突出了這個人物的復雜?!皩O有元”這個父親在文本中,作者將他塑造成了在自己兒子“孫廣才”眼中是一個怒氣沖沖的家伙,但之后“我”便給了解釋?!澳鞘俏腋赣H的看法”。①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嚴厲二字概括孫有元作為父親的這一形象,首先我們可以從許多細節(jié)上看出,孫有元是想成為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嚴格的父親,書中寫到:“他總是手握戒尺,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兩個和他一樣平庸的兒子?!笨上脑竿麤]有如愿以償,反而教出了暴躁無賴的兒子,然而這樣曾經(jīng)是一個嚴厲父親的孫有元卻在自己風燭殘年的時刻,完全顛覆了“我”對祖父的印象,晚年時期的孫有元倒像是一個家族里隨時會冬眠和蘇醒瞌睡蟲,用裝模作樣來換取生存,成為了“我”眼中一個毫無尊嚴又捎帶恐怖的“父親的父親”形象,在祖父摔斷腰之后,他與“我”父親就成為了互相對抗的角色,真正意義上變成了一個卑微者,失去了作為父輩的所有尊嚴,關于祖父孫有元,余華大多都是用人物的語言和事件進行襯托,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充裕的形象。孫有元的生存能力降低之后,就從一個具有無限生機的“祖父”,走到了地位低微,在兒子陰影下茍活的地步。作為兒子孫廣才,對自己的父親也失去了傳統(tǒng)印象式的孝順,孫有元活得越來越戰(zhàn)戰(zhàn)兢兢。孫廣才總是日日夜夜盼著自己父親早點奔向歸處,自己則得以解脫,在孫有元彌留之際,假裝孝子“敲打棺材”,讓孫有元安心離去,卻在孫有元真正離去之后,卸下重擔似的長呼口氣感慨地說“總算走了”,而極力尋找生存之道的孫有元,也不甘落后,在身體僵硬的情況下,利用尚存的智力,和孫廣才斗智斗勇,在自己每天吃飯的時候埋頭“苦吃”,任何人撼動不了他的專注。當兒子孫廣才得罪他以后,他便采取報復的手段故意當他的面打破了碗,獲取了一次“得意”的勝利。可見孫有元在親人中的失落形象在與兒子孫廣才的對立過程中顯得尤為突出,父子關系的本質(zhì)在這部作品中徹底被顛覆,為了生存下去的孫有元和阻撓他生存的孫廣才構(gòu)成了二元對立關系。
二、暴力中的“偽父親”——孫廣才
如果說孫有元是余華苦難式小說的一類代表人物,那么作為暴力的延續(xù)品孫廣才則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父親形象,這部作品對他所作所為的暴力回憶都是通過作為孩子的“我”來闡述的,“我”是一個從出生起感受到父親憤怒的人,對于“我”的出生,父親輕描淡寫地告訴了我如母雞下蛋一般被生了出來,身為不受家人重視的我因家境“所需”被轉(zhuǎn)送給別人做孩子,由于養(yǎng)父的去世以及養(yǎng)母的拋棄,幾經(jīng)輾轉(zhuǎn),“我”又回到了從小離開的家,這樣的經(jīng)歷造就了“我”孤寂敏感的內(nèi)心,心靈空虛壓抑也讓“我”對父親表現(xiàn)的扭曲惡意更加記憶猶新,家庭對于自己而言是不可求得的,父親孫廣才對于“我”非打即罵,就連自己都覺得養(yǎng)父母才是真正的家人。我(孫光林)在這種背景下就成了冷靜客觀的敘述者。
孫廣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加害人,時?!翱葱那椤钡膶Α拔摇笔┡?,面對自己小兒子的身亡無動于衷,并且還想借兒子之死謀取利益,幻想自己的輝煌時刻,滿目無情地看待著自己親生兒子的死亡,更令人嗤之以鼻的是,在幻想無果之后,隨即又想上演博取同情的敲詐把戲,其惡劣程度可想而知,可這些還不算什么,面對自己兒子年輕貌美的妻子,作為老丈人的他竟然起了覬覦之心,他所做的一切直接導致了哥哥孫光平的壓抑和改變,作為兒子的孫光平終于忍受不了自己妻子的受辱,決定將暴行施加給自己的父親,割掉了孫廣才的一只耳朵泄憤,然而推動家庭以及兒子不幸的雙手并沒有就此停止,孫廣才不僅不放過自己的兒媳,對自己妻子的態(tài)度卻更如一個惡魔,他只將其作為一個欲望的發(fā)泄對象,當這個在他眼中是件物品的妻子變成舊物時,他直接顯露出來了作為人類最原始的欲望,對于家人的目光視若無睹,每天明目張膽的在寡婦的家門進出,無情地踐踏著妻子的尊嚴,為了討情人寡婦的歡心,不顧家人的狀況,將口糧送給寡婦,盡顯諂媚。這一樁樁惡性事件都展示了孫廣才變態(tài)扭曲的心理,在他身上已然找不到一點作為父親和丈夫的影子,余華對孫廣才的形象著力進行描寫,在冷酷的筆鋒下將這個偽父親的反面教材公布于眾。
三、善良溫情的“養(yǎng)父”——王利發(fā)
盡管偽父孫廣才來勢洶洶,霸占了孫光林許多童年不美好的回憶,但余華還是拋卻了只塑造暴力父親的可能,將心中涌流出的溫情留給了《在細雨中呼喊》,雨滴般的溫情雖然并沒有形成強大的源泉同權(quán)威下的惡父同歸于盡,也還是滋潤了讀者的心田,讓讀者感知到了余華心中美好的萌芽,就是這樣,一個在“我”童年中可以被稱為是美好的經(jīng)歷并與這段經(jīng)歷相伴的養(yǎng)父王利發(fā)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當中,親生父親無情地將孫光林拋棄之后,是養(yǎng)父母收養(yǎng)了他,養(yǎng)父溫柔疼愛的眼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他遠比自己真正的父親更懂得一個孩子的心思,他會像普通的家長一樣給予孫光林肯定,王立強的溫柔細膩與孫廣才形成了有形的對立,而這種對立是余華在不經(jīng)意間建立的,就好像一切的對立都是順應著人物品性的發(fā)展來完成的,王立發(fā)比孫廣才懂得人本身更需要被給予的東西,例如人從出生就本能索求的自尊,在孫光林與養(yǎng)父王利發(fā)吵架后和好的一頓飯局上,“我”因絕食好幾天而一直挨餓,對端上來熱氣騰騰的面條垂涎三尺,卻礙于賭氣的面子和已迫不及待的肚子強裝忍耐,這時“我”的養(yǎng)父十分“識趣”地走了出去,照顧了“我”得自尊,一碗面條所攜帶的熱度永遠留在了孫光林幼小的心里,甚至生出了養(yǎng)父比親生父親更像自己父親的想法。[3]不難發(fā)現(xiàn),王利發(fā)的本質(zhì)好于孫廣才,可余華的目的并不是讓讀者來進行比較,在溫情的背后余華挖掘了人物許多關于人性本身的問題,這一切都通過人物之間復雜的關系來體現(xiàn),并不是為了贊揚一個人物單方面的品格,如我的養(yǎng)父王利發(fā)不是單純的由于人性的光輝來無條件的收養(yǎng)“我”,也是帶有一定的功利和私欲,孫光林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可以幫其做家務、作為陪伴者照顧生病的養(yǎng)母。在作者筆下這種目的性是合理之中,他們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養(yǎng)父母,挑選“我”作為兒子,以長輩的身份嚴加管教。除此之外,余華還設置了許多關于養(yǎng)父王利發(fā)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jié),在孫光林無意之間發(fā)現(xiàn)了王利發(fā)的秘密“情人”開始,王利發(fā)因情身亡,作者延續(xù)了心中真實的理念:人類的真實往往表現(xiàn)于欲望的輸出上,即使是一個充滿溫情的養(yǎng)父,也是平凡的人,同樣有原始的欲望,也同樣會為人生的錯誤付出代價。余華在人性真實的探索上始終不斷地刷新讀者的認知,具有了一定意義上的普世價值。
結(jié)語:
從早期作品中的“父親的缺席”到后來暴力父親的顯現(xiàn),再看如今作品中養(yǎng)父的出現(xiàn),父親形象一直在余華的作品中持續(xù)繁衍,他筆下的父親形象充分地體現(xiàn)了作為先鋒作家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如果說余華作品中的父親形象序列是一個整體的話,那么《在細雨中呼喊》的父親形象就是一個橋梁,余華用自己的先鋒經(jīng)驗讓讀者們從這形象中體會真實,不斷擴充著父親的內(nèi)涵,豐富且充滿意蘊,溫情暴力顛覆表現(xiàn)了人之復雜,為后期的苦難主題和存在哲理的探索奠定了基礎。
注釋:
①余華:在細雨中呼喊》,作家出版社,第8頁.
參考文獻:
[1]《在細雨中呼喊》[M].作家出版社,1998:154.
[2]劉娟.祖父在我心中——析《在細雨中呼喊》中孫有元形象[J].現(xiàn)代語文2009.11.
[3]林靜聲.論余華小說的父親形象及其演化[D].2017: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