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馬維青 呂 芳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qū)濱湖醫(yī)院內科,合肥市 230000,電子郵箱:474731880@qq.com)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葡萄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其發(fā)病率逐年升高。截至2015年,全球20~79歲年齡段糖尿病確診人數達4.15億[1]。中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2007年糖尿病患病人數達到4 000萬,預計2030年將達到4 230萬人次,超過印度成為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2]。
骨質疏松與糖尿病均是老年人群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目前有大量的證據表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的骨折風險均增高[3-4],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必須重視骨質疏松、骨折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而絕經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體內激素水平分泌紊亂,骨質疏松及骨折的風險進一步增加。本研究比較T2DM絕經后女性與健康絕經后女性骨代謝指標的差異,并分析T2DM絕經后女性骨代謝指標與血糖控制、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關系,為預防及減少T2DM絕經后女性發(fā)生骨質疏松及骨折提供一定的臨床參考。
1.1 臨床資料 納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37例T2DM絕經后女性患者作為糖尿病組。納入標準: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5]:存在糖尿病癥狀且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水平≥11.1 mmol/L,或者空腹血漿葡萄糖水平≥7.0 mmol/L且至少檢測2次,或者OGTT后2 h血漿葡萄糖水平≥11.1 mmol/L。排除標準:(1)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類型糖尿??;(2)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性酮癥、糖尿病高滲狀態(tài)以及其他急性并發(fā)癥;(3)身體極度衰弱者,重要臟器及其他內分泌、風濕類疾病患者,以及卵巢切除、胃切除及長期臥床等患者。納入同期在該院進行體檢的39例健康絕經女性為正常對照組。兩組均排除常年服用激素或其他各種影響骨代謝藥物者(抗癲癇藥、免疫抑制劑、雌激素、鈣劑、維生素D等),有骨質疏松家族史者,以及有吸煙飲酒史、高血壓病史者。本研究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雙側頸動脈血管彩超 使用Philips超聲儀測定頸總動脈(近、中、遠段)、頸內外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近、中、遠段)、頸外動脈主干及分支的頸動脈IMT。IMT≥0.1 cm或伴有斑塊定義為內膜增厚,IMT<0.1 cm定義為內膜正常[6]。
1.3 生化指標檢測 采集研究對象空腹6~8 h后的2 mL靜脈血樣至肝素抗凝管,4~5 mL靜脈血樣至生化管,測定兩組研究對象的三酰甘油、總膽固醇、HDL-C、LDL-C、Ⅰ型原膠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Ⅰ N-terminal peptide,PⅠNP)、ALP、骨鈣素和β-膠原降解產物(β-collagen degradation product,β-CTX),同時檢測糖尿病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甲狀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其中,使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骨鈣素、PTH、PⅠNP、β-CTX;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糖,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三酰甘油、總膽固醇、HDL-C、LDL-C;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HbA1c,化學發(fā)光法檢測空腹胰島素。計算穩(wěn)態(tài)模型評估胰島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數,HOMA-IR指數=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22.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的比較 兩組年齡和血脂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x±s)
2.2 兩組骨代謝指標的比較 兩組血清AL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組血清PⅠNP、骨鈣素、β-CTX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x±s)
2.3 糖尿病組患者骨代謝指標與HbA1c及HOMA-IR指數的關系 糖尿病組患者HbA1c水平與PTH、PⅠNP呈負相關,而HOMA-IR指數與PTH、β-CTX呈正相關(均P<0.05),見表3。
表3 糖尿病組患者骨代謝指標與HbA1c及HOMA-IR指數的關系
2.4 糖尿病組頸動脈內膜增厚與頸動脈內膜正常者的骨代謝指標的比較 37例T2DM患者中,頸動脈內膜增厚18例。頸動脈內膜增厚與頸動脈內膜正常者之間AL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內膜增厚者的血清PTH、PⅠNP、骨鈣素、β-CTX水平均低于內膜正常者(均P<0.05),見表4。
表4 糖尿病組頸動脈IMT增厚與IMT正常者的骨代謝指標的比較(x±s)
骨質疏松癥是骨量減少及骨密度下降的慢性疾病,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均是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隨著年齡增加,骨質疏松、骨折風險明顯增加[7]。目前,學者們一致認為1型糖尿病可導致骨密度降低,增加了骨質疏松及骨折的風險[8]。然而,T2DM對骨密度的影響仍存有爭論[9],研究結論不盡相同[10-12],但T2DM為骨折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是明確的[13]。Nakamura[14]提出“骨質量”的概念,即骨礦含量外影響骨強度的其他因素,骨質量的決定因素是高峰骨量及隨后的骨量丟失,而高峰骨量不僅僅受基因因素影響,同時受營養(yǎng)狀態(tài)、身體機能、激素變化等的影響。T2DM患者存在骨膠原交聯的異常、骨結構的微損傷、骨脆性增加,從而導致患者出現骨密度正?;蛟黾?,但骨折風險增加的現象[15]。
骨質疏松癥發(fā)生的根本機制是骨重建紊亂。正常情況下,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活動相偶聯,兩者的動態(tài)平衡是骨形成的前提條件,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則會造成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的代謝紊亂,導致骨質疏松及骨折的發(fā)生。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的代謝活動在血液中均存在相應的標志物——骨轉換生化標志物,即骨組織本身的代謝(即合成與分解)產物。骨轉換標志物分為骨形成標志物和骨吸收標志物,前者代表成骨細胞活動及骨形成時的代謝產物,后者代表破骨細胞活動及骨吸收時的代謝產物,特別是骨基質降解產物。這些標志物水平的測定有助于判斷骨轉換所處的狀態(tài)。 本研究選取骨形成標志物ALP、骨鈣素、PⅠNP,以及骨吸收標志物β-CTX,對研究人群進行骨代謝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組骨代謝指標PⅠNP、骨鈣素、β-CTX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與健康絕經女性比較,伴有T2DM的絕經后女性骨代謝明顯下降。此外,糖尿病組HbA1c水平與PTH、PⅠNP呈負相關,而HOMA-IR指數與PTH、β-CTX呈正相關(均P<0.05),提示在胰島素抵抗加重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狀態(tài)下,T2DM絕經后女性骨代謝水平下降的情況可進一步加劇。胰島素抵抗可導致成骨細胞活性下降,胰島素不能與成骨細胞表面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受體結合,不能刺激成骨細胞增殖及腸道對鈣磷的吸收,由于蛋白質、糖、脂肪的代謝紊亂,骨膠原合成減少,進一步加劇骨礦化障礙[16]。
頸部大血管是T2DM慢性并發(fā)癥常見的受累部位,其病理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且在糖尿病早期就已經出現,主要的相關機制有巨噬細胞極化、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途徑、糖基化終產物途徑、清道夫受體上調、胰島素抵抗、泛素-蛋白酶體系統(tǒng)激活、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激活途徑等[17]。長期高血糖可導致糖基化終產物水平增加,而糖基化終產物作用于機體血管平滑肌細胞、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誘導并加劇炎癥反應,長期引起內皮損傷和管壁增厚、血管彈性下降、通透性增加,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18]。Bagger等[19]認為,供應股骨血供的股骨頸圓韌帶處大血管及微血管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在動脈粥樣硬化致病因素影響下,骨骼終動脈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血流灌注不足,導致骨的代謝異常及骨的營養(yǎng)不良,影響骨重建,促進骨質疏松的發(fā)展。本研究的37例T2DM絕經后女性中,近一半的患者存在頸動脈內膜增厚,而其中頸動脈IMT者的血清PTH、PⅠNP、骨鈣素、β-CTX水平均低于頸動脈IMT正常者(均P<0.05),提示存在頸動脈內膜增厚的T2DM絕經后女性,骨代謝下降更為明顯,應及時干預,以預防此類患者骨質疏松加重并降低骨折的風險。
綜上所述,T2DM絕經后女性骨代謝水平較健康絕經女性下降,且與體內胰島素抵抗及血糖水平相關。而存在頸動脈IMT增厚的T2DM絕經后女性,骨代謝下降更為明顯,應警惕其骨質疏松加重及骨折發(fā)生風險增加的可能,并及時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