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英 黃迎春 段玉婷
(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放射治療科,廣西桂林市 541001,電子郵箱:838105834@qq.com)
宮頸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近年來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威脅到婦女的身體健康[1]。放療是宮頸癌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目前中晚期宮頸癌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為體外照射聯(lián)合腔內(nèi)后裝治療[2]。放療雖能提高患者存活率及康復率,但腔內(nèi)后裝放療往往會加重患者的疼痛感與心理負擔,其護理難度較大,且治療后不良反應較多。為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生存率,有學者提出了溝通達標理論,即充分挖掘以患者為核心的人際交流圈,調(diào)動家屬及病友共同參與溝通交流,從而使患者在交流中獲得正性情感狀態(tài),并強化其對陌生知識點的認知力度[3]。本研究采用溝通達標理論對行宮頸癌腔內(nèi)后裝放療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探討其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依從性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149例宮頸癌患者,其中鱗癌135例,腺癌11例,腺鱗癌3例。納入標準:經(jīng)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為宮頸癌,且臨床分期[原發(fā)腫瘤-區(qū)域淋巴結-遠處轉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為Ⅱb期及以上;治療前完善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胸腹盆腔增強CT等檢查,排除放療禁忌證;均在我科進行體外照射及腔內(nèi)后裝治療。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嚴重軀體性疾病者;發(fā)生遠處轉移者;有精神疾病及認知障礙者;不愿參加本研究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75例與對照組74例。觀察組年齡32~66(53.1±3.7)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5例,高中及中專22例,大專及以上8例;鱗癌68例,腺癌6例,腺鱗癌1例;臨床分期:Ⅱb期62例,Ⅲa期6例,Ⅲb期5例,Ⅳ期2例。對照組年齡37~65( 52.9 ±5.1) 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6例,高中及中專21 例,大專及以上7例;鱗癌67例,腺癌5例,腺鱗癌2例;臨床分期:Ⅱb期65例,Ⅲa期5例,Ⅲb期3例,Ⅳ期1例。兩組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患者及其家屬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規(guī)定。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美國瓦里安Unique直線加速器,采用調(diào)強放療技術進行全盆腔和宮旁體外放射治療,1次/d,1.8~2.0 Gy/次,5次/周,共25次,總劑量為45~50 Gy。盆腔外照射15次后穿插采用銥-192放射源行腔內(nèi)后裝放療,1次/周,5~7 Gy/次,總劑量36~42 Gy。
1.3 護理干預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向患者介紹宮頸癌放療及后裝腔內(nèi)治療護理常識及保健知識,加強病情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并配合醫(yī)生處理各種異常情況。
1.3.2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于放療期間每周實施溝通達標理論進行護理干預。(1)患者及其家屬的認知互動溝通。① 建立溝通達標小組,小組成員由1名物理師、1名副主任醫(yī)師、1名護士長、1名后裝專職護士組成。小組成員掌握溝通達標互動理論知識以及溝通達標理論實施規(guī)范。② 進行干預前,將患者及其直系親屬結成“對子”,要求雙方均有手機、電腦等通信工具。③ 健康教育。通過講座、個別指導、知識手冊及同伴教育等方式[4],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放療期間、放療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反應、并發(fā)癥及其預防、處理方法、注意事項,必要時向患者講述成功案例,安排治療成功者與患者面對面溝通交流。健康教育時,應在安靜、相對私密的環(huán)境中進行,護士需放慢語速,語言通俗易懂,注意與患者及家屬的眼神交流;了解患者與家屬對教育知識的掌握程度,若患者或家屬對教育知識不理解,護士需調(diào)整教育思路,對患者及家屬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復述。④ 教育知識復述。健康教育結束后,給予患者和家屬5 min回顧教育內(nèi)容。根據(jù)溝通達標理論要求,患者和家屬互相復述各自所掌握教育內(nèi)容,一方進行復述,一方認真傾聽復述內(nèi)容是否有偏差,并進行補充和完善,護士對雙方復述進行錄像。若患者或家屬表現(xiàn)出畏難情緒,護士進行具體指導和示范,讓患者和家屬學習復述的方法。⑤ 點評。護士點評患者及家屬復述內(nèi)容,補充復述不足與偏差,并對患者及家屬表現(xiàn)給予肯定, 患者或親屬可拷貝錄制視頻以隨時觀看,鞏固掌握知識。(2)護士與患者的情感交流。① 支持性心理干預。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特點、文化程度、愛好,在治療過程中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如散步、聽音樂、練氣功、晨練等,30 min/次,提高患者對生活的興趣,保持心情舒暢,以減輕或消除恐懼心理。② 治療性心理干預。應用認知行為干預,教會患者采用放松內(nèi)心意象法,通過漸進性的肌肉放松[5],配合意象性的想象(如想象樂觀、愉快的情景和事物),放松全身肌肉,緩解焦慮、煩躁的情緒,20 min/次,2次/d;支持表達式干預,鼓勵患者表達消極的情緒,注意觀察患者存在的疑問及顧慮,了解其建議和要求,耐心細致地給予正確引導。③ 運用正念自我對話。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有關疾病或治療的并發(fā)癥以及預后的負面想法,護士可引導患者意識到這些負性想法或情緒的存在,然后鼓勵其嘗試用正面、積極的話語進行自我對話來鼓勵自己,引導患者的正性認知。④ 放療結束后教育。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休息、飲食、康復、回院復診相關知識,患者及家屬進行復述,了解患者及家屬掌握情況。
1.4 效果評價
1.4.1 生活質(zhì)量評價:比較兩組患者放療前和放療結束后3個月的生活質(zhì)量。生活質(zhì)量采用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生活質(zhì)量問卷核心30(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6-7]進行評估。EORTC QLQ-C30包含30個與癌癥患者功能和癥狀相關的問題,共5個功能量表(身體、認知、情感、角色和社會角色)、3個癥狀量表(疲勞、疼痛、惡心和嘔吐)、1個總體健康狀況量表以及6種癥狀評分(呼吸困難、失眠、食欲減退、便秘、腹瀉和經(jīng)濟困難),項目評分范圍從0~100。 功能領域和總體健康狀況領域得分越高說明功能狀況和生活質(zhì)量越好,癥狀領域得分越高表明癥狀或問題越多,生活質(zhì)量越差。
1.4.2 腔內(nèi)后裝放療的依從性評價:腔內(nèi)后裝放療結束1周內(nèi)開始評價兩組患者對行腔內(nèi)后裝放療的依從性。分為4個級別,即患者無不良情緒,自愿根據(jù)醫(yī)囑按時繼續(xù)規(guī)律治療,評為Ⅰ級;患者有點猶豫,在家屬和醫(yī)務人員的鼓勵、勸說下,根據(jù)醫(yī)囑按時進行后裝放療,評為Ⅱ級;患者抗拒治療,在家屬和醫(yī)務人員的鼓勵、反復勸說及督促下,能夠進行后裝放療,但次數(shù)少于原定計劃放療次數(shù),評定為Ⅲ級;患者放棄治療,勸說無效,評定為Ⅳ級。
1.4.3 滿意度評價:放療結束后2周,采用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diào)查表進行測評,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率=(滿意+一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呈正態(tài)分布,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呈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M(Q1,Q3)]表示,組間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放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 放療前,兩組EORTC QLQ-C30各領域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放療后,觀察組EORTC QLQ-C30各領域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對照組部分功能領域(身體功能、情感功能)評分、總體健康狀況評分均低于放療前及觀察組(均P<0.05),見表1;觀察組癥狀量表各項目評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放療后癥狀領域的惡心/嘔吐及失眠評分高于放療前及觀察組(均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放療前后EORTC QLQ-C30功能領域和總體健康狀況領域評分比較(x±s,分)
組別n認知功能放療前放療后t值P值社會功能放療前放療后t值P值總體健康狀況放療前放療后t值P值觀察組7580.48±11.2580.86±12.13-0.1970.84474.83±13.6674.18±10.530.3750.70861.09±13.0158.58±11.980.841 0.402對照組7481.04±11.2378.35±9.79 2.0200.04573.26±12.1571.17±11.721.3760.17158.21±12.5650.90±12.613.655<0.001 t值-0.3271.4890.3850.6511.480 4.092P值 0.7440.1380.6240.5870.141<0.001
表2 兩組患者放療前后EORTC QLQ-C30癥狀量表評分比較[M(Q1,Q3),分]
組別n疼痛放療前放療后z值P值呼吸困難放療前放療后z值P值觀察組7519.7(13.5,33.3)27.8(16.7,33.3)-1.5250.12714.52(0,17.38)15.37(0,16.67)-0.1600.873對照組7421.1(16.7,33.3) 33.33(18.5,33.33)-2.3250.06716.67(0,21.56)17.04(16.67,33.33)-0.9130.361 z值-0.277-1.892-1.005-0.056P值 0.782 0.248 0.315 0.955
組別n失眠放療前放療后z值P值食欲減退放療前放療后z值P值觀察組7516.67(15.41,29.81)18.72(16.67,33.33)-0.5580.57731.45(0,36.72)34.21(0,36.84)-1.1890.234對照組7417.35(14.61,30.31)33.33(18.43,33.33)-2.3150.03230.35(0,32.28)36.11(0,37.53)-1.3030.192 z值-0.675-2.048-0.631-0.429P值 0.358 0.041 0.528 0.668
組別n便秘放療前放療后z值P值腹瀉放療前放療后z值P值觀察組750(0,12.31)7.54(0,15.33)-0.7050.4810(0,16.67)12.33(0,19.34)-1.3070.191對照組740(0,13.54)7.11(0,14.25)-1.7900.0730(0,16.67)10.31(0,17.52)-0.8860.376 z值-0.279-0.773-0.181-0.494P值 0.780 0.439 0.857 0.621
組別n經(jīng)濟困難放療前放療后z值P值觀察組7556.41(33.33,66.67)64.72(33.33,100.00)-1.1690.242對照組7457.14(33.33,66.67)62.61(33.33,100.00)-1.3070.388 z值-0.228-0.364P值 0.819 0.716
2.2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 放療結束后,觀察組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各58例、15例、2例,患者滿意度為97.33%(73/78);對照組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各34例、17例、23例,患者滿意度為68.92%(51/78)。觀察組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24.013,P<0.001)。
2.3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放療期間,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低于對照組(z=-2.636 ,P=0.008)。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n(%)]
腔內(nèi)后裝治療在提高腫瘤照射劑量的同時,也增加了正常組織的受照劑量,使放療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增加[8],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多項臨床研究顯示,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應用溝通達標理論護理干預,可改善宮頸癌等患者的自護能力、預后狀況和生活質(zhì)量、健康教育服務認知、家庭管理能力及社會支持力度,配合醫(yī)生完成治療,進而提高治療的臨床效果[9-13]。本研究采用溝通達標理論進行護理干預,將患者作為一個“有病求醫(yī)”的個體,同時又是一個具有自我性格和家庭社會特征的整體來看待,基于溝通達標理論,針對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情感特征、家庭、社會關系、疾病的不同階段、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以及對疾病知識的認知等多方面的差異,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放療前后觀察組EORTC QLQ-C30量表各項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放療后對照組部分功能領域(身體功能、情感功能)評分、總體健康狀況評分低于放療前及觀察組,癥狀領域的惡心/嘔吐及失眠評分高于放療前及觀察組(均P<0.05),這表明腔內(nèi)后裝放療期間采用溝通達標理論干預,宮頸癌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無明顯降低,且放療后的生活質(zhì)量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患者。
本研究中,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對腔內(nèi)后裝治療滿意度為68.92%(51/78),而觀察組接受溝通達標理論干預后滿意度高達97.33%(73/78),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這主要是因為:溝通達標理論干預使責任護士重視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并自患者開始接受腔內(nèi)后裝治療起到結束治療,隨時觀察和了解患者的感受,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修改和調(diào)整護理方案,滿足患者的需求,從而達到良好的溝通認知體驗[14];其次,患者與家屬對護士教育內(nèi)容的復述,既能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掌握教育知識,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幫助患者建立正確認知,又能促進患者的口頭表達能力,更好地與醫(yī)護人員溝通[10];此外,家屬支持護理可以調(diào)節(jié)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和諧護患關系,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溝通達標理論干預的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基于溝通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提高對腔內(nèi)后裝治療的依從性。其原因為溝通達標理論通過建立以患者及其親屬為中心的人際交流“對子”,充分調(diào)動患者及其親屬與護士溝通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護士增加了對患者的情緒變化、情感狀態(tài)和護理需求等的了解[12];患者及家屬參與溝通達標的護理過程中,注重與護士溝通互動,拷貝健康教育內(nèi)容錄制的視頻學習,這有利于患者及家屬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和放療并發(fā)癥的預防及應對方法,及時糾正患者疾病知識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掌握程度[15]。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基于溝通達標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減少腔內(nèi)后裝放療對宮頸癌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尤其是身體功能、情感功能、總體健康狀況以及惡心/嘔吐、失眠等癥狀,從而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和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