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瀝悅 馮朝軍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重慶 401331)
社會網絡由加拿大著名的社會分析家Wellman 提出,他指出:“社會網絡是由某些特定群體間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網”[1]。在社會網絡中用點和線來形式化描述這種關系,其中點表示其中的行動者,如人、企業(yè)和組織。線表示網絡中行動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比如同學關系、親子關系、上下級關系等。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對社會網絡中的各種關系結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將行動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精確的量化,從而通過關系數據解釋社會中的一些現象。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是在數學、圖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定量分析方法。
近年來,社會網絡分析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在我國逐漸得到發(fā)展和應用,該思想在國外已經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社會網絡分析是西方社會學家在社會結構實證研究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隨后被運用到管理科學領域、信息科學領域、傳播學等學科中,并在教育、經濟、政治等領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傳播學者從社會網絡分析的角度對新媒體的相關事件進行分析,如知乎、微博、社交圈。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輿論領袖、關系網絡、謠言傳播、網絡輿情分析等領域,比如宋文丹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對知乎話題網絡和用戶網絡進行分析,并用傳播網絡的相關理論加以闡釋[2];于樂主要研究社會網絡中社團結構的挖掘和社團結構的演化模型[3]。目前,對社會網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4]:一是挖掘文獻中隱含的相關信息,如吳濤等挖掘了我國網絡學習領域潛在可能的作者合作網絡,并通過主題類團分析法探尋了我國網絡學習領域作者未來的合作主題演化[5];二是關于網絡和空間結構的研究分析,如任志安和畢玲基于“公共物品—組織嵌入”的知識連續(xù)體分析了知識特性和知識共享的階段特征,并給出了“網絡關系與知識共享的關系”分析模型[6];三是關于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如鐘琦和汪克夷提出組織知識網絡優(yōu)化的原則及方法,并在實踐中通過相應措施,實現了對組織知識網絡的量化測評和結構優(yōu)化[7];四是關于情報數據等的數據挖掘研究,如朱慶華和李亮總結了國內外社會網絡分析法在情報學領域的應用成果[8];五是關于虛擬社區(qū)的研究,如王陸針對首師大虛擬學習社區(qū)網絡教學支撐平臺中的關系數據集合,以研究虛擬學習社區(qū)的關系模式為實例,介紹了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上的具體運用[9]。
本文通過文獻計量法對國內社會網絡分析領域公開發(fā)表的相關文章從研究發(fā)展現狀、研究內容以及文獻來源進行分析。首先,通過歷年文獻數發(fā)現該方法在科研領域的發(fā)展現狀,并通過模型構建對2020年的發(fā)文量進行預測;接著,以近來年高引用文章為數據源,分析其期刊出處、作者分布情況;最后,對近五年來核心文章進行分析,總結其核心關鍵詞和關鍵領域以及各研究院校和單位的貢獻和投入情況。本研究是關于社會網絡分析現狀的量化分析,通過文獻計量分析可以發(fā)現該領域的發(fā)展現狀,高質量文章的來源包括期刊和作者,并發(fā)現最近幾年該領域的熱門研究與各研究單位的貢獻度,有效擴充了對該領域的量化認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本文借助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平臺作為文獻檢索來源,以“社會網絡分析”為檢索詞進行數據采集。檢索的范圍為該平臺收錄的SCI 來源期刊、EI 來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CSCD 期刊論文,每條記錄收集以下數據字段:篇名、作者、刊名、發(fā)表時間、被引用次數、被下載次數、作者單位、摘要、資助基金項目、關鍵詞、分類號。在實證研究過程中,使用專業(yè)的數據抓取工具,后期使用Excel、Tableau 等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工具,具體參考后文相關分析。
在實驗過程中,主要從領域文獻發(fā)展趨勢、經典文獻引用情況分析、近五年熱點分析三個方面對“社會網絡分析”相關研究進行分析。
在CNKI 中搜索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后,共檢索到2653條數據并按照其發(fā)表的年限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到圖1中的近年來“社會網絡分析”文獻發(fā)表情況圖。2020年由于客觀原因未收集到其整年的發(fā)文量,所以并未將其數據繪制到表中。
圖1 年度總體趨勢
文獻計量學奠基人之一的普賴斯對科學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提出文獻增長的四階段理論[10]。即,一、學科誕生階段:該階段文獻較少且不穩(wěn)定,難以統(tǒng)計分析其模型;二、發(fā)展階段:論文急劇增長呈指數增長模式;三、成熟階段:文獻增長放緩,文獻數量呈線性增長;四、完備階段:文獻數量逐漸減少,文獻數量逐漸平行于橫坐標軸。從文獻發(fā)表年度趨勢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內學者關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相關研究最早是在1992年,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有少量的研究,隨后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階段。
結合圖1和表1可以發(fā)現,在1992年-2005年之間,國內關于該主題的研究寥寥無幾,2006年以來,國內學者關于該方向的研究逐漸增多。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以來發(fā)文量呈“爆發(fā)式”增長。截止到數據獲取日期,2010-2020年,檢索論文有2343篇,占國內近年來文獻總量的89%。結合普賴斯論文增長四階段理論,大致可以推斷目前關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相關研究在我國從誕生階段走過了成熟階段并逐漸向完備階段發(fā)展。
表1 社會網絡分析文獻年段分布
截至目前,2020年共收錄該領域118篇論文,為大致了解2020年的文獻發(fā)表大致情況,在這里本文利用歷年數據分別采用線性模型和指數模型對2020年的年發(fā)表量進行預測。去除無效數據,采用2002年—2019年的數據進行模型構建,預測趨勢圖見圖2。其中,線性模型表達式為:y=19.536x-46.922,R2=0.9534;指數模型表達式為:y=5.9462e0.2626x,R2=0.8297。根據模型的值與1的接近程度,本文選擇線性模型預測2020年發(fā)文量,根據表達式得到2020年的發(fā)文量在304篇。
圖2 發(fā)文量預測分析
文獻的引用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對內容的認可度,是體現其價值的一種方式。本文對檢索出來的文章按照引用量進行排序,截止到數據采集之日,文獻引用超過50次的共有180篇,接下來對這180篇文章進行分析。
表2中給出排名前20的論文題目對應的作者和引用量。從表2可以看出引用量最高的是南京大學的甄峰發(fā)表在《地理學報》上的“基于網絡社會空間的中國城市網絡特征——以新浪微博為例”,引用的次數達到了443次。本文認為該文獻被大量引用的原因在于其首次在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下以微博社會空間為研究出發(fā)點,對中國城市網絡發(fā)展特征進行了研究。[11]并且,其發(fā)表的時間處于國內關于該方法研究的爆發(fā)時期,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參考。同時,通過表2可以發(fā)現,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被應用到各行各業(yè),比如情報學、在線社交網絡、社會學、旅游、虛擬學習空間、經濟區(qū)域發(fā)展、計算機等領域??傮w來說,在引用量前20的文章中,75%的文章都是發(fā)表在該領域發(fā)展階段,這為后來的成熟和完備階段提供了研究基礎。
表2 文章引用次數排名前20
表3中給出了高引用文章的來源期刊(文章數超過4),從表中可以看出排名前5中有4個期刊為情報類??骸秷D書情報工作》《情報雜志》《圖書情報知識》《情報科學》,共計26篇文章,可見社會網絡分析在該領域的廣泛應用性。其次是教育相關期刊:《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共計14篇文章,其他的可以進行類似的分析。從期刊來源來看,文獻分布在情報工作、教育領域、計算機領域、經濟領域、地理領域、社會領域,這也進一步證實了關于論文引用量排名中涉及到的相關應用領域。
表3 文獻期刊來源分布
表4列出了高引用文章中作者的占比情況,從表4中可以看出王陸共發(fā)表了5篇高引用文章,且其主要是將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到教育學習領域中;邱均平共發(fā)表了4篇高引用量文章,其研究領域主要是知識合作領域;康偉共發(fā)表了3篇高引用量文章,其主要將該分析方法應用到輿論分析中;張文宏將其應用到社會資本研究中。
表4 高引用量文章作者分布情況
選取近五年發(fā)表的1142篇文章作為研究數據,為了解目前研究的熱點,對其關鍵詞頻數進行分析。同時分析近年來研究涉及的學科類別、作者單位以及作者間合作關系。
3.3.1 關鍵詞頻數情況
從表5關鍵詞熱詞統(tǒng)計表可以看出,近五年來圍繞社會網絡分析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結構、社交網絡、文獻計量、輿情分析、社會資本、城市網絡等領域。
為了從關鍵詞熱詞表中提取相關的熱門研究領域,在表5的基礎上,去除分析方法等關鍵詞,如:社會網絡分析、中心性、聚類分析等工具性關鍵詞。同時,將同類型的關鍵詞進行歸類,如將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等歸類到城市群中,其他的有共同特征的關鍵詞同樣進行類似的預處理。去除掉頻數較少的關鍵詞,將處理后的關鍵詞表進行可視化呈現,結果如圖3所示。
從關鍵詞領域分析可視化圖中可以看出,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文獻計量中應用最廣,其次是社交網絡和城市群相關研究領域中。社會網絡分析的具體應用領域還有科研合作、共詞分析、大數據、網絡輿情、知識共享、QAP、經濟聯系、協同創(chuàng)新、政務微博、意見領袖、社會資本等,這也和前面的研究結果大致相同。
表5 熱詞統(tǒng)計表
圖3 關鍵詞領域詞匯圖
3.3.2 單位
從近年來論文發(fā)表單位來看,武漢大學該方面的研究最多,吳江等36人在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共發(fā)表了46篇高質量的文章;其次是中國人民大學,以李彪為代表的19位研究者在該領域共發(fā)表了22篇文章;接下來是吉林大學,牟冬梅等16人在近五年來共發(fā)表了19篇文章;緊隨其后的是南京大學共發(fā)表了18篇文章。從數據不難發(fā)現,武漢大學的發(fā)文量遠遠超過其他院校,其中一個原因是武漢大學有在做該方面研究的團隊,人均貢獻量是1.27。中國人民大學的人均貢獻量是1.57,吉林大學的人均貢獻量是1.12,南京大學的人均貢獻量是1.05。武漢大學關于該領域的研究氛圍非常濃厚,當然這也可能跟該學校的自身特色有關。
表6 文獻單位統(tǒng)計
3.3.3 合作
最后,在實驗中研究近五年作者合作情況,結果如表7所示。從表7中可以發(fā)現,兩人合作發(fā)文的情況是最多的,其次是三人合作和四人合作。獨著的情況并不是很多,合作人數太多的情況也不多,這也說明了在一定的人數范圍內合作可以提高效率和質量,獨著的工作量過大和能力限制會影響成果轉化,人數過多會增加團隊溝通的成本和協作的效率。
表7 合作情況
本文研究了CNKI 中收錄的關于“社會網絡分析”文獻現狀,對文獻年載量、高質量文章引用情況以及近五年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計量分析發(fā)現,目前關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相關科學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階段。同時總結出“社會網絡分析”的相關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情報學、社交網絡平臺、社會學、虛擬學習空間、經濟區(qū)域發(fā)展、大數據等方面,未來也是研究熱點。各大院校關于該領域的研究分布不均勻,由于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對該領域的研究氛圍不一樣。本文仍然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關于“社會網絡分析”的作者合作問題研究得不夠透徹,需要進一步關注作者的合作網、院校的合作網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