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作和《春覺齋論畫》等文獻資料作為基礎(chǔ),對院藏林紓山水畫點景進行分析,進而對其山水畫點景特征及這一形式語言背后的情感信息進行解讀。
【關(guān)鍵詞】 林紓;山水畫點景;點景特征;情感信息
[中圖分類號]J22? ? [文獻標(biāo)識碼]A
黃浚為林紓弟子之一,他在《花隨人圣庵摭憶》評價林紓繪畫:“舊京畫史予所記者,庚子后以姜穎生、林畏廬兩先生為巨擘。大熊山民純學(xué)耕煙,蒼勁密蔚,補柳翁則師田叔,間學(xué)大小米,論功,姜自在林上,林則譯書作古文,能事多勞,畫以人重?!盵1]738畫以人重的林紓在當(dāng)時的影響力有諸多舉證,僅以潤格而言,“五尺堂幅28元,五尺開大琴條四幅56元”(1921年),而齊白石同尺度同期價格僅為18元,林紓在當(dāng)時畫壇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但時至今日,林紓畫作已難以窺全貌。本文僅以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為主,輔以目前收錄林紓畫作相對較全面的《林紓書畫集》為研究對象,結(jié)合研究文獻以及林紓繪畫理論,通過文獻分析、圖文比較等研究方法,對山水畫點景這一形式語言進行條理化分析,進而了解畫家林紓寄予在形式背后的情感信息。
一、山水畫點景
“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2]49郭熙對點景的作用進行了簡要概述,點明了點景是繪畫理論中的重要章法。點景是山水畫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與畫中其他構(gòu)成產(chǎn)生重要的關(guān)聯(lián),相互呼應(yīng),共同完成山水畫構(gòu)圖的平穩(wěn)、意境的表達?!吧剿悬c景人物諸式,不可太工,亦不可太無勢,全要于山水有顧盼。人似看山,山亦似俯視看人。琴須聽月,月亦似靜耳聽琴。方使觀者有恨不躍入其內(nèi),與畫中人不爭座位?!盵3]209這是從實踐層面指出點景的具體實現(xiàn)方法。從上可見,點景相對于其他意象占比較小,但對于整個畫作影響甚大??v觀點景藝術(shù)自宋元以來的發(fā)展,雖然各朝代有共性特點,但是具體到每個畫家,其點景藝術(shù)的處理方式又各有不同。林紓作為晚清畫家,其山水畫為典型文人畫,在其筆下,山、水、崖、谷可以一一辨別,又以專注的內(nèi)心統(tǒng)攝其中,就山水畫點景而言,極具特點,福建博物院館藏林紓山水畫即是較好的說明。
二、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概況
在福建博物院藏林紓繪畫作品中,山水畫占比超過90%,題材內(nèi)容有仿古、寫實、抒情三個方面,其中仿古山水占比相對較高;形式上,有中堂、條幅、扇面、冊頁以及橫幅;從創(chuàng)作時間上來看,集中于林紓晚年,尤其是1920年前后。林紓早年師從陳文臺學(xué)習(xí)花鳥,時間長達26年,他把翎毛用墨之法變化運用到山水中去,受到陳山人的贊賞。后來他為生活奔波于杭州、北京等地,無暇作畫,直至晚年才重拾畫筆。“師古人”是學(xué)習(xí)山水畫的必經(jīng)之路,林紓也不例外,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中的仿古山水就有仿兩米、臨王石谷、戴文節(jié)等作品,占比超過1/3。晚年,林紓遍臨兩米、藍瑛、吳歷等大家之作,并勤奮作畫,每天達數(shù)小時,曾在《七十歲自壽詩》中自評晚年“盡覽收藏畫筆遒”。彼時,繪畫對林紓而言,不止是“鬻畫以贍其家計”的方式,更是寄予情操的一瓣心香。這個階段的林紓作品更加成熟,顯示出鮮明的藝術(shù)特征,他在繪畫理論方面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由后人整理出版為《春覺齋論畫》。
所以,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不長,難窺其藝術(shù)成長全過程,但所幸涵蓋時間為林紓繪畫創(chuàng)作更為集中、畫風(fēng)更為成熟的晚年,且畫作形式豐富,作品呈現(xiàn)出的藝術(shù)特點更為鮮明,點景藝術(shù)即是一例。
三、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點景分析
林紓初涉畫壇,雖從花鳥入手,但是其畫名卻是從山水上獲得,這與其山水畫點景鮮明的藝術(shù)特點分不開。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點景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類別豐富,并有多重情懷寄予其間,呈現(xiàn)出鮮明的個人特征。
(一)點景類別豐富
1.點景人物。點景人物是山水畫中較為重要的點景類型,也是把山水畫中可見世界與不可見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重要節(jié)點,極具主觀色彩。點景人物是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點景類型最為豐富的意象。細分來,主要有訪友旅人、隱逸高士、讀書士子等。如《福建博物院藏?zé)熢茦怯昃皥F扇面》(1917年)、《雪庵讀騷圖》(1919年)、《山水圖》(1922年)、《西山秋游圖》(1923年)等。
2.點景橋梁(道路)。橋梁(道路)是山水畫中連接山與山或山與水的常見之物,能夠最直接體現(xiàn)山水畫“可游”標(biāo)準(zhǔn)的意象,是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中數(shù)量最多的點景類型。如《騎驢入劍門圖》(1915年)、《煙云樓雨景》、《秋山紅樹圖》、《仿米家雨景山水》(1921年)、《空亭落木圖》(1923年)等。
3.點景舟楫。點景舟楫是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中數(shù)量次之的點景類型,主要有櫓船和帆船,并以櫓船為主。櫓船作為行于水上、遍覽風(fēng)景、具有較強主觀性的意象,與文人山水畫家諸多精神訴求相吻合,成為常用的意象,也是與點景人物關(guān)聯(lián)性最為密切的一種點景類型。這種關(guān)聯(lián)性也見于林紓山水畫中,兩者聯(lián)合出現(xiàn)的情況在所有點景舟楫中占比過半,如《滄趣樓校詩圖》(1909年)、《設(shè)色山水圖軸》(1913年)、《山水圖》(1922年)等?!度f頃滄波圖》(創(chuàng)作于1913年,收于《林紓書畫集》)是目前可見為數(shù)不多的點景櫓船與帆船并存的山水畫作。
4.點景屋宇。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點景屋宇可分為亭臺、樓閣和茅屋。如《設(shè)色玉蟬庵茗畫圖冊頁》(1920年)、《山水折扇圖》(1921年)、《西山秋游圖》(1923年)以及《民國林紓山水圖軸》(1924年)等。其中《民國林紓山水圖軸》(1924年)為福建博物院所藏林紓書畫中創(chuàng)作時間最晚的一幅(是年10月9日林紓?cè)ナ溃?/p>
其他點景類型,如鳥獸類、器具類,在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中不曾出現(xiàn),在《林紓書畫集》中偶有出現(xiàn),但數(shù)量較少。
(二)點景形式呈八面玲瓏之巧
1.畫內(nèi)與畫外巧妙對應(yīng)。林紓山水畫最為鮮明的特征是畫作上多有題識,可謂每畫必有題識。作為畫內(nèi)較為突出的點景意象能否與畫外題識形成互動,直接影響著畫面的整體效果。而林紓筆下兩者不僅關(guān)系密切,而且相互對應(yīng),共同作用于畫面主題的塑造。
在《獨釣圖》(圖1)中,題識與畫中的點景人物——獨釣的士子直接對應(yīng)。畫面采用平遠構(gòu)圖,點景人物為石碣上著士子服、頭戴油帽、右手持釣竿、斜對觀者的漁翁,他位于畫面右下側(cè),他的左后方有裝具一副。漁翁手中的纖纖魚竿與身后巍峨聳立的群山形成強烈對比,而河對岸隨風(fēng)舞動的初春柳絲又與釣徒手中魚竿形成對比,一股悠然自得的野趣躍然紙上。畫面左上方題識:“釣亦不得,得亦不賣。癸亥三月,微喧中酒不出。用王弘之語或此一幀,以北宗之法行以南宗,此徑□開自烏目山人也。林紓并識”。尤其是“釣亦不得,得亦不賣”這一典故的應(yīng)用直接與點景人物的身份及所附逸趣發(fā)生對應(yīng)關(guān)系,畫面中的避世逍遙、隱逸自得的主題豁然明朗。
2.畫內(nèi)各意象融合互動。在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中,點景意象與點景意象之間、點景意象與畫面主體之間融合互動成為一體,使得整個畫作充滿生氣?!段魃角镉螆D》(圖2)為平遠構(gòu)圖,綜合運用了點景人物、點景道路與點景屋宇三種意象。在題識中,點上設(shè)立了三處供游人小憩的屋宇,并通過蜿蜒曲折的上山道路對三處屋宇進行連接。道路的走勢與山脈相一致,三處屋宇分居于畫面中的透白處,而點景人物或坐或行,尤其是左下方的執(zhí)仗立式行人,將觀者的視線由畫作右下方牽引至左上方,與山勢相平衡。點景人物、點景道路、點景屋宇三者互為呼應(yīng)并與周邊山石、植物等環(huán)境相融合,既烘托出西山風(fēng)景之秀美,又營造出醉心自然的整體意境,渾然一體而又變化多端。
3.點景意象處理方式豐富。在林紓山水畫作中,同樣是茅屋,有的不吝筆墨處理工整,而有的寥寥幾筆,恣肆簡勁。更為精巧的是對點景橋梁(道路)的處理方式。道路意象在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中此種類型呈現(xiàn)出顯性與隱性兩種藝術(shù)形態(tài)。在《騎驢入劍門團扇面》(1915年)、《煙云樓雨景團扇面》《秋山紅樹這扇面》等畫作中,橋梁(道路)在畫作中赫然存在,而在《林紓仿米家雨景山水絹本軸》(1921年)、《山水圖》(1921年)、《空亭落木圖軸》(1923年)等畫作中橋梁(道路)以暗示的方式體現(xiàn),為觀者的解讀留白。
(三)一切景語皆情語
擅長詩詞與繪畫是文人畫家的重要特征,這與文人畫的形成過程有關(guān),也與詩歌和繪畫同為文人抒發(fā)感情的藝術(shù)形式有關(guān)。就林紓而言,其畫筆下的點景這一客觀的形式語言,不僅展現(xiàn)出畫家的個人色彩,更展現(xiàn)出畫家豐富的情感世界。
1.點景意象中的士子情懷。點景人物作為山水畫中最常見的形象,從唐宋到明清,筆墨形式經(jīng)歷了諸多變化,逐漸成符號化,成為畫家表情達意的最核心意象,所謂:“山水著人物,即畫龍之點睛?!绷旨傋鳛楣饩w壬午舉人,后多次赴京趕考,并未成功,遂絕意于仕途。但是作為與中國最激烈時代相交織的文人,林紓對時代不僅有思考,也有諸多嘗試,飽懷以國是為己任的文人丹心。這份情感最直接體現(xiàn)在點景人物,尤其是士子這一形象上。
《滄趣樓校詩圖》(圖3)創(chuàng)作于1909年,是為帝師陳寶琛大壽而作。畫中松樹用筆細膩,為林紓畫松中的精品。士子坐于案前,形象聊聊數(shù)筆且無五官描繪,用筆之簡與松樹用筆之繁形成對比。這一案前士子形象符合有清一代畫家常用文人符號,在林紓筆下也多次出現(xiàn),可見林紓對傳統(tǒng)筆墨符號多有傳承且熟練運用。校詩為文人創(chuàng)作中的行為之一,符合陳寶琛人物的文化特征,陳寶琛出版有《滄趣樓詩集》。據(jù)記載,陳寶琛本人極少贈詩,而林紓有幸偶得,可見兩人交情甚篤,《滄趣樓校詩圖》中筆墨之內(nèi)也充滿了濃濃情意。詩歌自古以來具有教化功能,林紓對該功能較為重視,并于1897年結(jié)集出版《閩中新樂府》,借白居易諷喻詩體針砭時弊,內(nèi)含諸多議圖自強之策。林紓的文人丹心不僅體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把翻譯工作也視為教化民眾的救國事業(yè),“更能不死者,即強支此不死期內(nèi),多譯有益之書,以代彈詞,為勸喻之助”[4]107。于此,畫中校詩的士子不僅是陳寶琛,也是林紓自我形象的映射,具有時代文人特色。
《山水圖》創(chuàng)作于1921年,采用平遠法構(gòu)圖,士子位于舟楫右后方,處于蜿蜒湖水形成的氣口處,面山獨坐,筆墨簡勁,形象孤立而苦厄,與身前背后點苔形成的倉潤之氣形成對比。而題畫詩中上下聯(lián)分別直接點明士子所懷情緒及源頭,即共和難以為繼、軍閥混戰(zhàn)。處于這個時代的文人因自身局限或許不缺乏打破舊世界的勇氣,但卻缺乏建立新世界的方法。彼時的林紓滿懷真誠的愛國情懷,但也只是“不眠中夜起,無力振時艱”的無力感和感傷,這也是林紓晚年諸多畫作中較為集中的一種情緒。
2.點景意象中的隱逸情懷。“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儒家文人的處世哲學(xué)。晚年林紓深陷新文化運動之爭的紛擾,且懷處亂世難安的無力感,畫中呈現(xiàn)濃濃的隱逸情懷。
《仿米家雨景山水》(圖4)創(chuàng)作于1921年。該畫仿米家云山,水色暈染,煙雨彌漫,通幅使用米點皴,多水墨,少勾勒,烘托出云霧迷蒙的清新景色。河兩岸樹木在雨中尤顯蔥郁,亭臺屋宇用筆簡潔,顯出隱藏于山樹之間的幽遠。前景中,高士戴斗笠,持釣竿,獨坐于船頭。雨紛紛落下,近處高士可以退居于身后烏篷,若雨勢很大亦可返回稍遠處的屋宇,但是高士絲毫不為所動,以其所戴斗笠,我們甚至可以推測高士專為體驗雨中釣趣而來。纖細的釣竿與身后巍峨的群山、蔥郁的樹木形成直接的對比,山水清凈,獨釣消閑,好一幅高士獨釣圖。江上獨釣士子作為文人畫中的常見符號,林紓尤其善用,這與他為閩人且喜泛舟獨釣的情懷有關(guān)。在不少詩歌中點明此好,如《題畫詩》:“身是臺江老釣家,魚竿長日拂楊花。收綸問我何消遣,尚有樵青竹里茶。”[5]127畫面中,江濱獨釣的林紓形象,與畫中自得其樂的獨釣士子相互重疊,隱逸之樂、隱逸之趣躍然紙上。
林紓畫筆下不僅有《仿米家雨景山水》展示的獨釣之樂,還有《空亭落木圖》等畫作中出現(xiàn)的臨流結(jié)屋、飽看山色以及山中訪友等山水之樂,處處體現(xiàn)著對歸隱山林的向往。
《秋山紅葉圖》為臨摹戴熙之作,用筆清朗秀潤,草木繁茂,云峰聳秀,樹木秀逸,近處紅葉顏色較深,點亮畫面右上方的云靄,畫面稍居中的紅葉顏色略淺,而與之成排的樹木顏色蔥郁,樹下有茅屋兩座,隱于山后。兩位高士居于路中,一位空手而立,左手虛指山林深處,另外一位策杖,兩人以對話姿態(tài)而立,似想步入畫面深處。點景道路自高士腳下,經(jīng)過茅屋蜿蜒至遠方,與遠處霧靄交融,形成畫面氣口,空靈幽遠,極具古意。整幅畫作遵循了郭熙所謂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主張,閑意十足,令人向往。
林紓在自題小畫中有云:“臨流結(jié)屋便魚釣,飽看山色甘長終。楚鄂近乃苦兵燹,馬殷行密方爭雄。買山莫得且作畫,詩情姑且藏圖中?!盵6]343可見,在山水畫中,林紓將多少隱逸情懷與文人丹心雜糅于筆下,并通過藝術(shù)處理將豐富的點景意象作為飽滿情緒的輸出口。
四、結(jié)語
福建博物院藏林紓山水畫作為其晚年創(chuàng)作較為集中的展示,點景意象豐富,且藝術(shù)處理形式多樣,切實發(fā)揮了在畫面中小而要的作用。對林紓山水畫點景這一極具個人色彩的形式語言進行解讀,不僅豐富了林紓畫家身份的研究視域,也為我們打開了其筆墨跡化背后的情感表達通道,讓后人看到更為立體的林紓形象。
參考文獻:
[1]黃浚.花隨人圣庵摭憶[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郭熙.林泉高致[M].周遠斌,點校.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
[3]王概,等.芥子園畫傳[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8.
[4]吳云華.林紓讀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5]呂樹坤.林紓詩詞解析[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6]林薇.林紓選集(文詩詞卷)[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樊俊嬌,福建博物院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