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或晶
一卷書,一張琴,一炷香,緩撫琴弦,聽流鶯并語;翻開書卷,閱世間百態(tài)。古代,文人墨客們喜在琴聲中舞文弄墨。我雖沒有撫琴的樂趣,也沒有熏香的情趣,但我喜歡手中擎著書本,戴上耳機,放上一曲久石讓的《天空之城》,單曲循環(huán),墨香氤氳,開始一段心靈與書籍的美好邂逅。
趣味——“吞”,囫圇吞棗,覽書之情節(jié);情味——“啃”,咀嚼文義,品書之含義;深味——“悟”,醍醐灌頂,悟書之深義。
一首應(yīng)景的音樂,可以帶動人的情緒,讓你走進書籍,走進作者的心。一場旅行,旅途中有快慢,有開始,有結(jié)束。如書中情節(jié)之起伏,開頭,細(xì)節(jié),結(jié)尾;如曲子的高潮,舒緩,前奏,收尾。一路上跌宕起伏,良多趣味。
讀書眾生相,于我是“趣味”“情味”“深味”。
追求“儀式感”的我 黃彥煊
我始終認(rèn)為讀書需要一種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就是學(xué)以致用。
每每讀一本書,我都喜歡把自己密閉在房間里。聽著輕音樂,手里握著一支筆,一邊看書,一邊畫出我感興趣的句子。不一會兒,一頁紙就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注釋,隨后我會反復(fù)地看那些標(biāo)注的地方,在大腦中一遍一遍思考著,這些句子應(yīng)怎樣理解才能更透徹呢?或運用在寫作中,或運用在與他人交談中,或……
有時,我也想嘗試更深的解讀,如果沒想明白,我便會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許久,進入思索模式。因為我相信,總會有一種好的讀書方法可以打開我的心結(jié)。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能讀書、會思考、重運用,才是一個人行走世間最大的底氣……
陶醉于“身臨其境”的我 陳潤杰
不同于那些坐在書桌前埋興苦讀的人,我更喜歡輕松的閱讀。
晚上睡覺前,我常常取一本書,坐在床上,蓋上被子,細(xì)細(xì)品讀一番。屋內(nèi)明亮安靜,屋外幾家燈火,汽車駛過的聲音時有時無。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可以走進書本,體會韋中人物的心理活動,認(rèn)識作者的情感世界。這樣,一讀便是半個鐘頭,這種身臨其境的讀書方式令我受益匪淺。
讀書時,我總是“手無寸鐵”,不摘抄不批注。那是不是代表我只是匆匆瀏覽呢?并不是。我在閱讀時,六腦也在飛速運轉(zhuǎn),記下韋中的重要信息。每隔一段時間,我還會停下來,閉上眼睛,回憶剛才閱讀的內(nèi)容。所以,我的閱讀速度較慢,但質(zhì)量較高,這也是我期望達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