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霄麗 psyByond
以色列國寶級劇作家列文在戲劇《安魂曲》第十場中安排了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輕母親的有關(guān)人生的對白:
老人:那你這一生干過什么呢?孩子?
母親:就這些,洗衣服、掃地……
老人:可是更大一點兒的事情呢?做過嗎?
母親:沒做過,先生
老人:你是個人,你有頭腦,你有自己的愿望,你怎么對待這些呢?
母親:我活著,先生
老人:你從沒有站在那個十字路口嗎?
母親:沒有,先生
老人:你從沒想過:喏,我要走這兒,不要走那兒?
母親:沒有,先生。生活帶著我走,我就走
老人:這是什么生活呀,孩子!
母親:跟所有人的生活一樣,先生。我站在長長的隊里領(lǐng)我那一小把糖,隊很長,我沒排到。
所有走進心理咨詢室,想預(yù)約心理咨詢師的潛在來訪者,都很像這位老人說的,他們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們有頭腦,他們有自己的愿望,他們不愿意像那個母親一樣,被生活的潮流盲目地帶著走,他們想在生活面前有自己的發(fā)言權(quán),我想走這兒,我不想走那兒。
同時,有這樣想法的潛在來訪者們,也許還能體驗到,類似這位母親面對生活的無力感和無奈感。也許就是因為想著要擺脫這種感覺的努力,讓他們又感覺到自己陷入到了生活的痛苦和困境中。這種痛苦和困境,一方面提醒著我們,哦,我還在生活中,我還活著;另一方面,也時刻在提醒著我們,我們對目前的生活還不是那么滿意,我不想就這么活著,我還想活得更好一些。
很多來訪者在預(yù)約心理咨詢的時候,可能是因為現(xiàn)實中感覺有一個困難,自己在一段長期的過往中,已經(jīng)想過很多自助和求助的方法,但是都收效不大,感覺實在無法克服了,于是就想,心理咨詢師會不會給我一個建議,然后,就可以幫助我解脫呢。
一般來說,帶著這樣想法的來訪者,在第一次咨詢中,或多或少地都會體驗到失望或失落的感覺。
我想,這里面的原因有二:
1心理咨詢的首次會談,往往目的不在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咨詢師的工作任務(wù)在訪談評估。這個評估的工作,往往還不是一次就能完成,有可能需要3-4次的工作完成。
2評估過程中,咨詢師需要從專業(yè)的視角理解來訪者帶來的議題,對于來訪者表述的困難,是一個心理的困難,還是一個其他困難,如何界定和理解,咨詢師需要和來訪者一起理解這個困難究竟是什么,進一步明確具化這個困難。
以上工作幫助咨詢師完成工作方案,在這部分還未結(jié)束的時候,咨詢師即便在工作中給出一兩句話當(dāng)作建議,也是為了幫助來訪者暫時緩解焦慮的說法。
一般咨詢師會告訴來訪者,我們的工作在前4次是評估階段,還不能暫時進入正式的工作。在我沒有辦法很了解你的情況下,我還不適合給你建議。
即便如此,在現(xiàn)實的工作中,當(dāng)來訪者還沒有做好耐受住“我的問題不能馬上解決”的焦慮,或者感覺:我向咨詢師要建議,咨詢師竟然不能給我一個意見,而對咨詢失望。往往這個時候,咨詢就沒有了下一次,咨詢師和來訪者就此錯過了。
能夠走過3-4次心理咨詢評估的來訪者,往往在評估階段進行中,感覺自己的現(xiàn)實悄悄發(fā)生著一些變化。來訪者會感覺這些變化好像還是不錯的,同時體驗到,好像來參加心理咨詢,是個可以解決我的困難的有希望的途徑。
雖然心理咨詢初始訪談階段的工作任務(wù)并不是治療,但是,這3-4次的工作依然會在潛意識層面帶來一些治療的效果,這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能夠在心理咨詢評估階段感受到自己可能在咨詢中獲益的來訪者,內(nèi)心對咨詢工作產(chǎn)生希望的來訪者,一般會選擇和咨詢師簽訂一個工作協(xié)議,選擇每周抽出1-2小時,走進咨詢室,在咨詢中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帶來的議題。
把自身的困難當(dāng)作一個正式的議題,給自己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逐漸推進,靜靜等待云散花開。
這時候的來訪者開始不那么焦慮了,雖然知道自己有一個困難或苦痛,但是,已經(jīng)不要求這個困難馬上消失了,而是感覺,如果有咨詢師的存在,我可以和這個痛苦暫時待在一起,每周花一些時間,逐漸去了解和認識自己在這個困難的境遇里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會是這樣,逐漸去改善自身與困境的關(guān)系。
簽訂心理咨詢協(xié)議,就意味著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承諾,對參與心理咨詢工作的承諾。不管刮風(fēng)下雨,除非不可抗力,在一個承諾的時間里,準(zhǔn)時進入咨詢,完全沒有外界的紛繁干擾,50分鐘不被打擾,來訪者沉浸在屬于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里。
在現(xiàn)實的層面,來訪者在簽訂協(xié)議之前,需要對自己履行協(xié)議的能力做出評估,我是否有把握,每周有1-2個時間是自己可以完全說了算的,可以保證的?經(jīng)濟上,每周1-2次的工作頻率,連續(xù)幾個月或者幾年,感覺是否可以承受?
當(dāng)現(xiàn)實層面的評估基本可以確認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來訪者具備了對工作的承諾能力,咨詢協(xié)議關(guān)注的就是心理層面了。
來訪者在咨詢室里,每周1-2次,每次50分鐘,用語言勾畫出潛意識的信息地圖,在咨詢師的幫助下,來體驗?zāi)切┰?jīng)經(jīng)歷,卻沒有細細品嘗的經(jīng)驗,在那些意識上也許從來沒有想到的地方,潛意識將它出其不意地呈現(xiàn)出來,讓我們感受到那背后被我們壓抑、隔離、遺忘的情緒、情感和想法,熟悉又陌生。
隨著這種體驗的不斷豐富,來訪者會感覺到自己在咨詢室外對生命的體驗也在發(fā)生著變化。這個時候的來訪者會有一種體會,這種體會讓他明白,做心理咨詢的確不是向咨詢師要建議的,心理咨詢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和體驗,能夠真正帶來生命的改變,這個改變,不在頭腦層面,而在身心層面。
一般來說,這個時候的來訪者,就很少向咨詢師要建議了,來訪者透過參與和體驗,開始真正懂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負責(zé)的道理。同時,來訪者這時候也許就開始明白,咨詢師說過的心理咨詢不是教育,是一種體驗的過程,通過內(nèi)在的體驗帶來生命的成長,這句話的真正內(nèi)涵了。
隨著工作的開展,來訪者在生活中的體驗經(jīng)驗越來越豐富和成熟,這個時候,來訪者也能夠開始體驗到,生活的智慧來自自己的內(nèi)心,而不是外在權(quán)威和專家的建議,向內(nèi)探索,認識自己,學(xué)會使用自己與生俱來的心智,這種生活的感覺將不再焦慮和無力。
我們坐在一起
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
有時候
沒感覺怎么樣
有時候
感覺很不怎么樣
有時候
感覺還算怎么樣
偶爾有那么一剎那
感覺真的很怎么樣
真相
常常出現(xiàn)在沒有的預(yù)期里
驚喜
有時候閃亮在長期平淡的眼神里
生活
總是不期而遇
謹以此詩分享給對中長程咨詢有過切身體驗或者期待體驗的同行、來訪者和潛在的來訪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