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仙
立意是作文定向關鍵寫作環(huán)節(jié),是一個高級的思維過程,重視立意思維訓練是可以有效避免了寫作教學的“殼大無核”的無序自由狀態(tài)。在統(tǒng)編教材使用的課改背景下,統(tǒng)編教材寫作內容的編排優(yōu)化,注重以訓練點系列化分布配置,搭建了寫作教學實踐的框架,明晰了學生寫作過程中主體參與的重要性。這就要求寫作教學操作中要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思維介入立意寫作過程,從而有效提升寫作課效用。本篇就寫作環(huán)節(jié)立意角度從喚醒經驗、認知整合、對接生活三步分解學生確定立意的思維活動,這是對統(tǒng)編教材寫作教學實踐的路徑的探尋,也是對寫作教學課堂效益突破的思考。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符號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chuàng)造性腦力勞動過程。寫作也是衡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杠桿。所以眾所周知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心,而現實寫作教學呈現出來的是:語文教師寫作難教無從下手,寫作課堂低效;學生覺得作文難寫無從下筆,寫出作文干癟無生氣。明知寫作教學是重心,卻無法在教學中真正去凸顯其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重要地位,這是擺在語文教育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歷數語文課程教材的改革,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尋找語文教學出路的過程。對于寫作,從不回避它是最受關注的語文能力,語文課改中顯要落點就是摸索探尋寫作教學的最佳系統(tǒng)。到2012年統(tǒng)編教材的使用,寫作系統(tǒng)的構建呈系列化分布,36個訓練點進行系統(tǒng)配置,考慮學生年級發(fā)展有序安排,緊扣結合所學單元課文注重了學用結合,給了一線教師寫作的教學指向,與1992年的老教材更系統(tǒng)化,寫作訓練有系列化。但縱觀現實的課堂,寫作教學仍然是“新瓶裝舊酒”,寫作變成學生“自悟自寫”的“失控”狀態(tài)。究其原因,最關鍵在于教師的寫作教學僅僅還停留在程序的走過場上,依步驟使用,卻未深入其寫作系統(tǒng)的核心,即未介入到學生寫作的思維過程?;诖耍瑢W生進行寫作活動立意的確立環(huán)節(jié),是寫作的最有思維量的核心所在。
喚醒,是一種記憶的復蘇,是生活經驗的調動,是課堂所學的展示,是累積閱讀經驗的釋放。在這過程如何喚醒思維的噴發(fā),是進行立意的關鍵所在。美國著名的認知派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認知同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從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識最有聯(lián)系的舊知識,并且加以“固定”或者“歸屬”的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立意確立的起步就是要依循題目,學生原有的認知進行“頭腦風暴”加工,把積累的“舊知”充分調動,讓相關的理解念頭即立意的“意”瞬間引爆頭腦,供遴選甄別。如2016年中考作文題《亮》,給予幾種釋義,是出題者主動引領學生打開思維,是立意思考的參照方向。以2018年九年級上冊期末卷作文題目《距離》為例,這是個獨詞型命題作文,審題障礙幾乎沒有,但是獨詞型的命題作文,恰恰因為其簡單,所以選題上都是一些富有延展性張力的詞語,給了同學們寫作立意的多角度方向。那么,怎樣從一個簡單地詞語,生發(fā)聯(lián)想,確立適合自己發(fā)揮的立意呢?問題開路,首先詢問學生對“距離”的初感受:一看到距離,同學們腦子里首先聯(lián)想到什么?基本含義是“在空間或時間上相隔”,比喻意義是指兩者間的差距,可指認識、感情等方面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來寫“距離”,怎么寫呢?感覺還是無從下手。調動積累要有切入點,可以“在別人的樹上開自己的花”即借助文學作品引路。古詩詞中可有距離的相關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明了要增加觀看的距離就必須付出實際行動。蘇軾對亡妻的思念更讓人感覺到近距離的痛:“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鄙吲c死者雖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諸多的詩句無不證明了:在刻骨銘心的相思面前,有距即是無距。汪國真《旅行》“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充分說明了距離可以產生美。而他的另一首詩《山高路遠》“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則明白的告訴我們:距離是相對的。
以間接閱讀經驗激活學生原有理解認知,進行發(fā)散思維收攏可能構成“立意“的集合,這無形中就把抽象的“距離”概念,化為有情感有氣息靈動之物,學生的寫作下筆思路瞬間打開,可以有處下筆了。
對于寫作第二環(huán)節(jié)立意,主要是確定作文中心或主旨。從已有儲備中喚起經驗或是表象,還要進一步思考確立與文題對應的重心。因此,在占有大量經驗或是表象儲備上所對應的思考過程,是立意方向確定的關鍵所在。也是作文出新意,展示個人寫作能力的決定性工作。
同化效應羅列出來的立意思考點可以排列、比較、選擇出最佳立意。這個過程就是把新認知進行整合,以聚合思維為突破點進行立意的甄別選定。聚合思維法是把廣闊的思路聚集成一個焦點的方法。它是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的收斂性思維方式,與發(fā)散思維相對應。在第一環(huán)文學作品引路后,去感受“距離”多層面多角度的豐富承載內涵后,學生已經對距離從粗淺的遠近概念,上升到情感、哲學高度去理解“距離”承載著生活與思想情感。這個環(huán)節(jié)有效激活了學生的原有的經驗積累,獲得一種認知。
這種認知比較寬泛籠統(tǒng),就像一團迷霧撲面而來,“霧里看花”,缺乏明晰的判斷。要辨清已獲得“認知”,就需要甄別對比聚合思維的參與。“距離”擁有哪些角度含義:人或事物之間的空間距離或時間上的相隔;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與某抽象事物之間的距離;人與自然的距離;人與社會的距離等。對比分析后可以發(fā)現,羅列這些對“距離”思考思維層次上由淺入深,這個“距離”從有形走向無形,從冰冷單位走向承載溫暖的物象,立意也由粗淺走向深刻。
這聚合思維運作的過程,是對“獲得的認知”重新審視歸位,學生要確認下筆要寫的是哪個含義,這是立意方向的明確并且“固定”,為下一環(huán)的思考打底探路,但這還只是停留在“他人”的生活與理解上,我的生活呢?怎樣從“認知”走向自己的生活,這又是一個思維的遞進。
“寫作就是經驗的改造,經驗從生活中來?!鄙钍亲魑脑慈?。新課標對寫作要求明確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chuàng)意?!倍獜募せ顑浔硐笈c現實生活對接,形成一種聯(lián)系,從“他人生活”的理解中突破,要對接到自己的生活,聯(lián)想思維成了關鍵要素。以“距離”題目為例,可以引導學生以“獲得的認知”入手,嘗試找角度與自己的生活對接,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遐想,可以由距離想到長幼之間的代溝問題:你可以認為親情能消除代溝,即在親情面前,人與人的心靈沒有距離你也可以認為親情再濃也是無法消除代溝的,即就算在親情面前人與人的心靈也是有距離;可以由“距離”想到用人與感情的親疏遠近問題,由距離想到友情或愛情等等,這種思路的對接,在寫作效能上達成的是能做到以情動人,善于抒情記敘的學生就可以嘗試。對于較理性的學生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來著筆,也可以嘗試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遐想。思路上可以嘗試從距離的疊加性,即遠距離能造成更遠的距離,近距離則能造成更近的距離,可以從人文的角度、歷史的高度來突出人與自然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是真美。理性的思考貫穿全文意脈,這種思路對接,在寫作效能上達成的是以理動人。
從生活理解出發(fā),以對接思考為切入,運用聯(lián)想發(fā)散性思維,把平時的積累都調動起來,聯(lián)系身邊實際,對接生活,學會多角度立體的思考,從而為立意的確立找到有生活氣息的支架支撐。
總之,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正因為其創(chuàng)造性的表述,勢必要求寫作教學要調動引領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述多種思維方法的集合手段,唯有充滿思維的靈動與活躍,才有充滿生命力的作文呈現。寫作是創(chuàng)造,喚醒心底沉淀的經驗,豐富自己的認知,不斷理解自己生活,然后用寫作與世界作最好的呼應。
(作者單位: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