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時期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并且對古詩的學習不再流于興趣啟蒙的階段,可以說初中時期是學生真正接受系統(tǒng)性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一個起點。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追溯過去展望未來,對個人成長十分必要。文章在肯定傳統(tǒng)文化教育重要性的基礎上,立足當下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現(xiàn)實問題,進一步探討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踐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傳統(tǒng)文化
一、 引言
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每位中華兒女追本溯源的尋根教育,只有更好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才能在當下自發(fā)地產生民族自豪感,在未來中以史為鑒。中學階段作為學生對古詩文全面學習的初體驗時期,在這一階段,一方面,一定要讓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從興趣啟蒙模式轉換到學習探究模式上來;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應用傳統(tǒng)文化。
二、 當下古詩文教學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
(一)過于強調興趣導向,對知識的概念引入不夠深入
在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中,尤其以七年級為典型,一部分教師考慮到學生剛從小學進入中學階段加上剛開始文言文的學習,因此,在古詩文的學習上仍然要持續(xù)以培養(yǎng)興趣為主。實際上,不能說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問題,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是最優(yōu)方案。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能力都有提升,要把握住學生這一階段的特點,先引導孩子學好古詩文,再讓孩子在學好的基礎上對古詩文中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在合適的機會中展現(xiàn)學到的傳統(tǒng)文化,這才是這一階段目前來說更好的學習路徑。
(二)教師高密度知識輸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壓力巨大
一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這一階段應該更重視學生知識點的攝入,但是任何事物都過猶不及。教師在課堂上高密度地輸出,非常有可能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收程度不高甚至產生畏難心理的問題。這樣的課堂典型情況就是教師在課上板書記了一黑板,學生課堂上奮筆疾書地抄板書,但是知識只是從黑板流向筆記,并沒有進入到學生的腦子里。這樣過于形式主義的學習方式,會讓學生看起來很努力很辛苦,但是并沒有學到什么東西。知識攝入這一階段做不好,和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就是空談。
(三)囿于傳統(tǒng)文化內容輸入,學生輸出能力不強
在教師平衡好了興趣和知識的教學比重,學生也接收到了古詩文的知識點并認同其中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的情況下,需要為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學習地輸出找好突破口。學習的目的直白些說就是為了能夠應用,學生只學習不應用,一方面沒有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沒有靈魂,不能深扎在學生的頭腦中;另一方面,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只有在受教育者切實應用的過程中,才能進一步散發(fā)其無窮的魅力。
三、 未來古詩文教學應當引入的方式方法
(一)引入問題學習法,協(xié)助學生完成對課程內容的深層次理解
古詩文學習結合傳統(tǒng)文化的第一步是要學好古詩文。因此,在中學教學過程中引入問題學習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更能激發(fā)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意識。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陋室銘》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把課程分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三個階段,在每一階段中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和回答問題。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查字典對文言文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然后在明確文章內容的前提下,讓學生自主對文章提一些問題。提問題的內容不限于: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文章,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情懷?這樣的情懷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學習后我們應該怎么應用等等。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分組的方式,先讓學生自主討論解決部分問題,在通過重難點的講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并在課堂結束前提醒學生做好復習工作。在課后,要求學生自主整理課前和課中的問題和答案,并對沒有解決的問題加以反饋。這樣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不斷鞏固和深入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完成對傳統(tǒng)文化引申的知識奠基。
(二)利用新媒體,讓課程“活”起來
在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僅僅盯著課本是沒有辦法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進行更好的結合的。因此教師也應當有意識地利用新媒體,通過圖畫、音頻、影像等方式,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也在一定程度從課本發(fā)散,拓寬學生的眼界,從而達到將古詩文學習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相結合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錢塘湖春行》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錢塘湖的音像資料,來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闊和美麗,在課文講解后,有條件的學??梢岳肁R技術,讓學生虛擬游錢塘湖,甚至可以模擬詩人在當時的場景,體會詩人的心情,進一步升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舉辦傳統(tǒng)文化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已經(jīng)完成好的輸入的前提下,應當考慮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外化輸出。學習的方式有千萬種,但是最終學習的目的要聚焦到學以致用上來。通過傳統(tǒng)文化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內化并外用所需到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材中的《香菱學詩》一課中,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舉辦作詩會。有條件的情況下,讓學生換上傳統(tǒng)服飾,每個學生把自己代入到古人的精神世界中去,假設自己個個都為才子佳人。在這樣的場景假設下,學生通過總結課文中香菱學詩的經(jīng)驗,來依次作詩、品詩、評詩。達到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古詩文學習共同實踐的目的?,F(xiàn)在的生活離課本上美好的古詩詞作者所處的年代太遠了,通過這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夢回古時,給孩子機會去從運用中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美,也不失為傳統(tǒng)教育的一種可實踐的學習方式。
四、 結束語
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古詩文學習的結合早已不是新鮮話題,在這一探索的過程中,也實在是凝結了很多學者和優(yōu)秀的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努力。但是客觀來說,二者的融合在當下階段仍有進步的空間,要想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感受并接收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離不開社會和家長的理解支持。多方的齊頭并進才會促使這一教學趨勢向著更好的方向一直前進。
參考文獻:
[1]童雪意.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探究[J].課外語文,2019(36):9.
[2]謝巧玲.淺析初中語文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神州,2019(15):205.
[3]羅紅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13):1.
[4]謝揚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運用:以初中古詩文為例[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8):90.
作者簡介:
阮偉,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赤峰市紅廟子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