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李擎
摘要:技術傳播研究的開展離不開用戶分析。本文以嗶哩嗶哩——國內領先的UGC類網站為研究對象,在技術傳播范圍內從語言風格、導航目錄、板塊設計等多角度出發(fā),探討用戶分析理論對于嗶哩嗶哩在進行界面設計時產生的重要作用,指導網站相關人員設計出符合社區(qū)用戶需求的界面,并在界面設計方面為UGC類網站提供些許啟發(fā)。
關鍵詞:技術傳播;用戶分析;UGC網站界面設計
引言
網絡時代“應運而生”(邵華、喻惠群,2015)的科學技術使信息與知識得以共享,也加速亞文化圈層的文化形態(tài)在年輕一代中的傳播。嗶哩嗶哩作為國內領先的年輕人文化社區(qū),根據(jù)網站官方公布的2019第四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顯示,網站月均活躍用戶達1.3億,同比增長40%,數(shù)據(jù)再創(chuàng)新歷史。嗶哩嗶哩的發(fā)展連續(xù)超出市場預期,該網站成功的背后與其實行長期有效的用戶體驗與增長策略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實際上,嗶哩嗶哩這類UGC類網站的界面設計是否符合用戶進入網站時的期待值,一定程度決定著初始用戶的去留,也影響著活躍用戶的數(shù)量。因此本文將在技術傳播理論層面下,探討用戶分析在嗶哩嗶哩進行界面設計時的參考與啟示作用。
1、理論背景
1.1 技術傳播理論
“技術傳播”的前身為“技術寫作”。工業(yè)革命后技術寫作開始服務于革新技術,通過文檔的形式指導大眾使用新技術產品。直到上世紀70年代高新技術獲得重要成果,經濟發(fā)展的主要驅動力轉為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辛楠、穆靜、張發(fā)勇,2019)引起了生產關系和社會分工的更新發(fā)展,也讓技術寫作不再只憑文字傳遞信息,因此由“技術傳播”指代進一步的工作內容與手段。
“科技飛速發(fā)展”(周淑莉、肖飛,2012)的當下,“如視頻、動畫、網站” (潘倩、陳紅梅,2019)等信息技術產物讓研究用戶體驗或需求等成為線上產品推廣的關鍵。至此再次豐富了技術傳播這一概念,可將其定義為“技術傳播是指通過特定渠道在社會系統(tǒng)內擴散轉移技術以促進和實現(xiàn)技術共享和用戶采用的過程”。(翟杰全,2010) 技術傳播搭建了一座產品與用戶間的橋梁。企業(yè)根據(jù)所得用戶數(shù)據(jù),考慮排版、界面設計、內容設計等問題,優(yōu)化用戶體驗,使產品的技術應用得以傳播。
1.2 用戶分析理論
“大數(shù)據(jù)”(吳彥、張發(fā)勇,2019)時代信息技術更迭,網絡信息龐雜,網站趨于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實現(xiàn)精準營銷。用戶分析正是根據(jù)用戶差異“采取不同的設計方案”(吳婷、李擎,2019),幫助網站定位用戶群和服務于不同用戶。用戶畫像、用戶場景、用戶體驗等皆為用戶分析范疇。
用戶畫像,亦稱人物角色,可為企業(yè)個性化定制服務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發(fā)現(xiàn)新思路。用戶畫像可以通過數(shù)據(jù)分布清晰明了地展現(xiàn)用戶的個人信息、興趣愛好、行為習慣,提高個性化推薦的成功率,實現(xiàn)產品的精準營銷。
用戶場景指用戶的實際應用場景。相較于“書籍、報刊”(陳星聚、張發(fā)勇,2019)等傳統(tǒng)媒體,手機、平板電腦、便攜式電腦等移動新媒體設備不僅使網絡信息碎片化,也使應用場景在時空上打破傳統(tǒng)媒體的限制,更“碎片化”(李擎,2018)、動態(tài)化、虛擬化。網站可根據(jù)不同場景“運用技術傳播的相關技能”(溫家琪,2018)。
2、嗶哩嗶哩網站案例分析
嗶哩嗶哩網站在眾多UGC類網站中脫穎而出,成為年輕人聚集的亞文化社區(qū)代表,本文依據(jù)上述理論,以其為例展開實際的用戶分析,并探討用戶分析在界面設計時發(fā)揮了何種作用。
2.1 網站用戶分析
嗶哩嗶哩網站對于自身用戶群定位明確,并在“招股書中將目標用戶群定位為“Z世代”(尹方圓,2019)?!癦世代”為首的年輕群體形成一個獨特的社交圈,他們彰顯自我,尋求認同。首先就用戶畫像對他們進行以下四個方面的“數(shù)據(jù)分析”( 胡子璇、鮑志坤,2019):
(a) 性別分布。據(jù)2020年3月指數(shù)顯示,網站的女性用戶占比為42.6%,男性用戶為57.4%,總體上男性用戶占比略高于女性,但使用網站的用戶性別占比可謂持平,不存在明顯的性別偏斜,并反映出網站綜合滿足了男性或女性的用戶需求。
(b) 地域分布。網站的用戶常年集中在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兼新媒體相對發(fā)達地區(qū),這也意味著用戶的受教育條件較高,思維跳躍,熱衷于接觸新鮮事物和多元文化,與網站的定位不謀而合。
(c) 年齡分布,網站的使用群體普遍為29歲以下的年輕人,用戶結構為低齡化。20歲~29歲年齡段的用戶占比最高,為49.56%;其次便是19歲及以下的用戶,為27.18%;30歲、40歲和50歲以上的用戶占比偏低,呈大幅下滑趨勢。
(d) 興趣分布。使用人群對網站的游戲、影視音樂、軟件應用、教育培訓、書籍閱讀、咨詢等有著共同的愛好,此類興趣占比不分上下,側面反映了使用的網站人群構建了一個共同的“圈子”。
另外,良好的用戶體驗是保證網站長久運營的重要一環(huán)。唐納德?諾曼(2003)在其《設計心理學》著作中,對于什么是好的設計提出了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的設計三層面,并且情感是設計的關鍵。該理念恰恰契合了用戶體驗即感知體驗的概念。根據(jù)設計三層面,本文對該網站從視覺體驗、有用性和心理體驗三個方面入手說明。
(e) 視覺體驗。網站總體顏色基調為粉色,粉色代表著可愛、蘿莉且充滿幻想,符合“御宅族”等年輕群體的二次元風格,且在首頁封面、登陸注冊、加載緩沖、更新等頁面都附有二次元設計圖像,視覺上以動畫卡通風格為主,吸引目標用戶,留住目標用戶。
(f) 有用性。產品的有用性主要在于是否符合用戶需求。網站用戶不僅僅可以免廣觀看視頻也可以制作上傳自己的視頻,既是訂閱者也是制作者,并可以實時彈幕、評論、發(fā)布動態(tài)等功能,實現(xiàn)雙向互動。網站虛擬社區(qū)皆滿足了高互動性和綠色觀看視頻、直播的用戶需求。
(g) 心理體驗。除了二次元人群,亞文化語圈內的其他年輕群體大多在現(xiàn)實中難以尋求“共鳴”(祁文慧、楊靖,2018)和認同,嗶哩嗶哩的出現(xiàn)填補了他們的情感缺口。網站不止于打造一個二次元的文化圈,更是要打造一個多元綜合的文化社區(qū),引進古風音樂、熱門日韓劇和國產正能量紀錄片等,為年輕人提供表達自我、釋放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平臺,共同找尋“自身存在的價值”(黃雯怡,2017)。
2.2 用戶分析在界面設計的實際應用
對網站進行詳細的用戶分析后,可得知大多為低齡化用戶群體,其中男女占比相近,受教育程度高,需求多樣,渴望共鳴和互動。因此網站的界面設計無不體現(xiàn)著企業(yè)對既定目標用戶的熟知度,也最大限度滿足了用戶對瀏覽界面的設計期待。
全站界面分為首頁、頻道、動態(tài)、我的、會員購四個界面。網站界面整體語言帶有明顯的二次元風格,并適時附有顏文字,加強“交流和互動”(黃雯怡,2016),例如:加載緩沖時的界面用語為“正在玩命加載數(shù)據(jù)...”,沒有網絡支持時出現(xiàn)的提示語為“電波無法到達喲”,用戶退出登錄的對話框為“乃確定不是手滑了么?”,界面“保持語言風格的一致”(洪伊鑫、李擎,2019)。界面設計利用相應的小眾文化用語使用戶對網站產生認可和興趣,為長期心理體驗缺失的用戶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空間,傳達出網站對小眾文化的高包容性。
其次網站界面背景采用白色,導航或社區(qū)圖標等皆使用粉、藍、綠色等飽和度高的顏色。背景配以高飽和顏色使導航目錄和文字信息更有辨識度,良好的視覺效果保證用戶能快速瀏覽獲得所需內容。此外,首頁視圖的單列和雙列選擇在產品有用性上考慮到多種用戶需求和場景,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姜龍、邵華,2018)。單列視圖適用于隨意瀏覽的用戶,文字相對較少,側重于突出視頻封面和顯示上傳者頭像;雙列的首頁視圖則加粗了標題字號,縮小了視頻封面,并相較于單列而言,雙列所陳列的視頻數(shù)和文字數(shù)較多,適用于通過閱讀選擇觀看與否的此類用戶。
界面大概率選取了偏動畫的圖文結合設計。在頻道分區(qū)欄的每個頻道皆為提取頻道最明顯的屬性制作而成。根據(jù)用戶群體的興趣特性,網站還選擇廣受用戶歡迎的內容開設特定頻道,如鬼畜、國創(chuàng)、廣告、小黑屋等頻道,展現(xiàn)出其“多元”(李擎,2018)的風格走向。用戶所處場景需快速瀏覽時,也可以通過分區(qū)圖標輕松定位到自己所需的內容頻道,體驗界面設計帶來的“便捷”(王瓊華、肖飛,2020)。會員購界面也將提供的所有會員福利和特權進行相同的動畫圖標分類,并放在首要位置,避免用戶購買產品重復錯誤地搜索點擊問題。而“我的”界面中創(chuàng)作中心、個人中心和我的服務三大板塊分別以黃、藍、粉色不同圖標色塊進行區(qū)分,相較于前兩者,圖標以線條畫進行了簡化設計,適配于各個內容結構,該板塊以用戶為核心將其可能涉及的訴求基本涵蓋于三大板塊。
3、總結
“以互聯(lián)網為依托”(邵華,2018)的線上媒體網站運營,其界面設計不僅是對目標用戶群特性的反映,也是在視覺和感知上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傳遞企業(yè)文化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網站進行用戶畫像、用戶體驗和用戶場景的分析,可見嗶哩嗶哩界面設計致力于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二次元風格界面和滿足年輕人多方位的使用需求,可為界面設計在總體風格基調、板塊分區(qū)等方面提供啟示和指明方向,與企業(yè)文化定位“接軌”(黃雯怡,2015)。
參考文獻
[1] 陳星聚、張發(fā)勇.中國園林文化對外傳播的現(xiàn)狀與改進措施[J].英語廣場,2019(07):56-58.
[2] 黃雯怡.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生命倫理教育探析[J].江蘇高教,2017(02):102-104.
[3] 黃雯怡. 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困境的生態(tài)解析與對策思考[J].外語研究,2016(03)53-57.
[4] 黃雯怡.關于當前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爭論的思考[J].江蘇高教,2015(06):103-104.
[5] 洪伊鑫、李擎.論技術傳播原則對用戶界面設計的指導意義——以歐朋瀏覽器本地化為案例[J].大眾文藝,2019(16):64-65.
[6] 胡子璇、鮑志坤.運用用戶畫像理論優(yōu)化個人短視頻自媒體的研究——以“Papi醬”為例[J].大眾文藝,2019(10):174-175.
[7] 姜龍、邵華. 基于泛在學習資源共享平臺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瘋狂英語,2018(03):27-30.
[8] 李擎.微課輔助大學英語寫作差異化教學實踐研究[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8(04):31-34.
[9] 李擎. 后慕課時代中國文化話語權的重建[J].學術探索,2018(11):147-151.
[10]潘倩、陳紅梅.文化差異對技術傳播寫作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基于愛彼迎中美網站分析[J].海外英語,2019(17):181-182.
[11]祁文慧、楊靖.林業(yè)學術英語案例庫開發(fā)研究[J].英語廣場,2018(08):113-114.
[12]邵華.“互聯(lián)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混合式學習本質屬性解構與重構[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8(04):22-26.
[13]邵華、喻惠群. 基于泛在學習資源共享平臺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5(03):37-46.
[14]唐納德·A·諾曼. 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5]溫家琪、李擎.技術傳播領域下的用戶分析理論對智能手機終端發(fā)展的研究[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8(04):186-188.
[16]王瓊華、肖飛. 試論YiCAT翻譯的優(yōu)化——以Renewables 2018 Global Status Report的翻譯為例[J].英語廣場,2020(01):22-23.
[17]吳婷、李擎.技術傳播領域下用戶分析理論的應用——以老年版產品說明書為例[J]. 英語廣場,2019(10):60-62.
[18]吳彥、張發(fā)勇.單機版和在線版CAT軟件對比研究——以Trados2017和YiCAT為例[J].海外英語,2019(11):163-165.
[19]辛楠、穆靜、張發(fā)勇.本地化軟件對比——以SDL Passolo與Alchemy Catalyst為例[J]. 海外英語,2019(22):55-58.
[20]尹方圓.嗶哩嗶哩網站的商業(yè)模式論析[J].現(xiàn)代營銷(經營版), 2019(10):80.
[21]翟杰全. 技術傳播:概念、渠道和企業(yè)實踐[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90-94.
[22]周淑莉、肖飛.基于網絡平臺的大學英語寫作偏誤修正模式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12):97-102.
作者簡介:王倩,南京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李擎,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技術寫作,在線教育,專門用途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