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飛,劉春艷,李福龍△,林衛(wèi)佳,劉華清,劉海春,王磊
肥胖癥是全球常見且數(shù)量呈不斷增加趨勢的一種慢性疾病。有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危重型中多為老年、伴基礎病及肥胖者[1]。目前臨床普遍認為肥胖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病理生理存在多種影響,另外肥胖患者體液的容量及其分布與正常人群存在較大差異,其循環(huán)支持也極具挑戰(zhàn)。本文通過報告1例新冠肺炎危重型合并肥胖癥患者的成功治愈過程,介紹有效的呼吸和循環(huán)支持方案,以期為COVID-19中肥胖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
1.1 病例資料 患者 男,56歲。主因咳嗽、發(fā)熱伴全身不適14 d,加重伴呼吸困難1 d,于2020年1月29日入張家口市傳染病醫(yī)院?;颊哂?4 d 前出現(xiàn)咳嗽、發(fā)熱伴全身不適,無明顯咳痰;1 d 前咳嗽加重,活動后呼吸困難,就診于外院門診,呼吸道病毒七項檢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1/2/3型)均為陰性,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轉(zhuǎn)入本院?;颊呒韧哐獕翰∈?0年,血壓(BP)最高時達 150/110 mmHg(1 mmHg=0.133 kPa),2年前曾行左側(cè)鎖骨骨折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
入院查體。體溫(T)38.3 ℃,脈搏(P)90 次/min,呼吸頻率(RR)22 次/min,血壓(BP)125/65 mmHg,體質(zhì)量110 kg,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37 kg/m2,靜息狀態(tài)下吸入氧濃度(FiO2)21%:脈搏氧飽和度(SpO2)0.80。意識清楚,急性病容,口唇干燥、無紫紺,氣管居中,胸廓對稱無畸形,兩側(cè)呼吸動度一致,雙肺可聞及干啰音,心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下肢無水腫。
輔助檢查。入院當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WBC)6.4×109/L、中性粒細胞(NEU)比例0.811、紅細胞計數(shù)(RBC)5.09×1012/L、血紅蛋白(HGB)147 g/L、紅細胞壓積(HCT)0.445、血小板(PLT)153×109/L、淋巴細胞(LYM)絕對值0.76×109/L、LYM 比例0.118,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67.6 mg/L。降鈣素原(PCT)、心肌酶、肝腎功能、凝血功能、B 型鈉尿肽正常。動脈血氣分析:FiO221%,酸堿度(pH)7.235,動脈血氧分壓[p(O2)]46 mm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CO2)]34 mmHg,乳酸(Lac)3.7 mmol/L,氧合指數(shù)219 mmHg,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仍呈陽性。次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胸部CT示雙肺有散在淡片樣磨玻璃密度影,部分病灶纖維化,縱隔及肺門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jié);心影形態(tài)略見飽滿,心包腔可見少量液性密度,見圖1。初步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Ⅰ型呼吸衰竭,急性肺損傷;高血壓(3級,高危);肥胖癥(二級);左側(cè)鎖骨骨折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后。
Fig.1 Chest CT changes of the patient on admission圖1 患者入院時胸部CT變化
1.2 主要診療過程 入院時,本例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治方案(試行第四版)》,按照重型治療原則給予呼吸、循環(huán)支持治療及其他治療。呼吸支持:入院后即行呼吸支持,行鼻導管、儲氧面罩氧療?;颊卟∏檫M行性加重,入院次日T 37.4 ℃,BP 134/79 mmHg,P 133 次/min,RR 27 次/min,SpO20.69(面罩吸氧,氧流量 7 L/min),呼吸急促,雙肺可聞及干啰音,血氣分析示FiO250%、pH 7.435、p(O2)80.8 mmHg,p(CO2)26.8 mmHg、氧合指數(shù)161.6 mmHg。心臟超聲未見明顯異常,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0.58,結(jié)合B 型鈉尿肽正常,除外左心功能不全導致的低氧血癥。結(jié)合入院次日胸部CT(雙肺散在淡片樣磨玻璃密度影),診斷為ARDS;給予高流量氧療、無創(chuàng)呼吸機自主呼吸/時間控制(S/T)模式通氣,SpO20.43~0.82,患者呼吸急促并進行性加重,可見輔助吸氣肌(胸鎖乳突肌和斜角?。﹨⑴c呼吸,4 h后氧合指數(shù)進行性下降至54 mmHg,需機械通氣支持,病情轉(zhuǎn)為危重型。2020年1月31日行快速誘導下經(jīng)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支持,機械通氣后氧合指數(shù)最低至39 mmHg??傮w采取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并針對COVID-19 病理生理及患者肥胖等行如下方案:(1)小潮氣量(6~8 mL/kg),低平臺壓(<30 cmH2O,1 cmH2O=0.098 kPa)。(2)滴定法尋找最佳呼氣末正壓(PEEP),初始最佳PEEP 為16 cmH2O。(3)肺復張,每日2~3次。(4)充分鎮(zhèn)靜鎮(zhèn)痛,給予靜脈滴注咪達唑侖 0.03~0.15 mg·kg-1·h-1、丙泊酚 0.5~4 mg·kg-1·h-1和瑞芬太尼0.15~0.5 μg·kg-1·min-1,在機械通氣早期(1 月31日—2月6日)維持患者較深鎮(zhèn)靜程度,要求Richmond 躁動-鎮(zhèn)靜評分(RASS)評分在-4~-3,后期逐漸減輕鎮(zhèn)靜程度,RASS評分在-2~0。(5)改變體位,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后即行俯臥位通氣治療,入院3~7 d 每日均行18 h 俯臥位通氣,3~9 d共行俯臥位通氣118 h,入院9 d時氧合指數(shù)升至191 mmHg,停止俯臥位通氣治療。(6)呼吸機模式初始為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PAP)模式,F(xiàn)iO2100%,PEEP 16 cmH2O,RR 20 次/min,高水平壓力(Phigh)26 cmH2O,潮氣量(VT)450~650 mL,持續(xù)1 d;入院4 d 改為間歇正壓通氣(IPPV)模式,F(xiàn)iO260%,PEEP 15 cmH2O,RR 23 次/min,VT 500 mL;入院7 d 后改為BIPAP 模式,F(xiàn)iO240%,PEEP 14 cmH2O,RR 16 次/min,Phigh 28 cmH2O,VT 500~700 mL;入院9 d 后改為持續(xù)氣道內(nèi)正壓通氣(CPAP)模式,F(xiàn)iO235%,PEEP 6 cmH2O,RR 18次/min,壓力支持水平(PS)8 cmH2O,VT 620 mL?;颊吆粑腊Y狀逐步改善,體溫漸趨正常,呼吸機支持條件逐步下調(diào),氧合指數(shù)逐漸上升,胸部X 線片示雙肺感染逐漸好轉(zhuǎn)(圖2A~C)。2 月 9 日患者氧合指數(shù)為 261 mmHg、LYM 比例0.058、LYM 絕對值 0.65×109/L、hs-CRP 55.3 mg/L、PCT 0.17 μg/L,無明顯細菌感染,停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后,患者意識清楚,肌力恢復,順利脫機;次日胸部平片示雙肺感染明顯好轉(zhuǎn)(圖2D),拔除氣管插管,改為鼻導管吸氧2~3 L/min。持續(xù)治療期間,患者呼吸道癥狀逐漸消失,后續(xù)體溫正??蛇_3 d以上,氧合指數(shù)最高為305 mmHg,連續(xù)2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2 月14 日胸部CT 示肺部炎癥吸收良好,見圖3。
Fig.2 Chest DR findings of the patient圖2 患者入院胸部X線片情況
Fig.3 Chest CT changes of the patient on discharge圖3 患者出院時胸部CT變化
1.3 輔助方案 循環(huán)支持:患者入院時,依據(jù)高熱及嚴重感染病史,結(jié)合口唇干燥及尿量少、顏色深黃、Lac升高,提示患者存在體液容量不足,按照理想體質(zhì)量行液體復蘇治療,入院次日疾病進展為危重型,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后繼續(xù)每日液體治療,1 月 29 日—2 月 4 日 7 d 液體輸入量 22 626 mL,排出量17 430 mL,液體平衡+5 196 mL,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2月5日—2 月9 日行限制性容量管理,并強調(diào)在保證循環(huán)穩(wěn)定及臟器功能的前提下保持最大限度的液體負平衡,控制液體入量,并持續(xù)靜脈泵入呋塞米5~20 mg/h+人血白蛋白1 g/h保證液體出量,5 d液體輸入量12 472 mL,排出量16 243 mL,液體平衡-3 771 mL,至脫機拔管前肺間質(zhì)水腫明顯好轉(zhuǎn)??共《局委煟褐亟M人干擾素α-2b 500萬U,霧化吸入1次/12 h,洛匹那韋/利托那韋(200 mg/50 mg,每粒)2 粒,口服1 次/12 h。
營養(yǎng)支持:入院初期48 h 內(nèi)啟動腸內(nèi)營養(yǎng),以理想體質(zhì)量計算,早期高蛋白低熱量喂養(yǎng),總熱量1 000~1 800 kcal/d(1 kcal=4.184 kJ),蛋白質(zhì)150~180 g/d。入院10 d 后、疾病恢復期,適量增加熱量(1 600~2 000 kcal/d),腸內(nèi)營養(yǎng)逐漸替代腸外營養(yǎng)。同時監(jiān)測血糖、血脂、肝功能等。
1.4 轉(zhuǎn)歸及隨訪情況 該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共9.5 d、停機到拔管的時間1 d,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15.5 d?;颊叻蠂倚l(wèi)生健康委新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出院標準(第五版),于2 月14 日治愈出院。院外28 d 隨訪患者精神狀態(tài)好,無發(fā)熱及明顯呼吸道癥狀,食欲睡眠好,但體質(zhì)量下降至90 kg。
本例為二級肥胖且合并高血壓3 級,給治療帶來難度,有效的呼吸和循環(huán)支持在治療本例患者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2.1 早插管 本例入院時即為COVID-19 重型,依次接受標準氧療、高流量鼻導管氧療、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但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逐漸出現(xiàn)了呼吸肌疲勞。另外,在接受以上治療時患者用力吸氣、氧合指數(shù)卻進一步下降。因疫情初期治療經(jīng)驗不足及治療條件有限,患者接受高流量鼻導管氧療及無創(chuàng)通氣共4 h 但未能避免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由此筆者認為,除COVID-19本身進展外,肥胖患者較正常人需更多的吸氣做功,更容易出現(xiàn)呼吸肌疲勞,而過強的自主呼吸也有可能進一步加重病情。研究認為,當氧氣和無創(chuàng)支持不能滿足病情需要時,ARDS 患者持續(xù)、過強的自主呼吸可能造成吸氣期過高的跨肺壓,造成患者自身誘發(fā)性肺損傷(P-SILI),還可增加跨血管靜水壓,加重ARDS的肺水腫,致肺功能進行性惡化速度加快,而早期插管、有效鎮(zhèn)靜以及神經(jīng)阻滯劑的使用可中斷肺功能的進行性惡化[2]。因此,選擇合適的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時機非常重要。目前,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已指出:當患者使用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chuàng)通氣,短時間(1~2 h)內(nèi)病情無改善甚至惡化,應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筆者體會,對于COVID-19 危重型合并肥胖癥患者一旦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chuàng)通氣失敗,尤其出現(xiàn)呼吸肌疲勞時,應盡行早氣管插管、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
2.2 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和挽救性治療 本例患者機械通氣后遵循了低潮氣量、中等至高PEEP的肺保護性通氣策略。通常情況下,對一般患者潮氣量建議選擇6~8 mL/kg,肥胖患者應以理想體質(zhì)量而不是實際體質(zhì)量計算,因考慮到腹壓和胸壁質(zhì)量的增加及預防肺不張的發(fā)生,與非肥胖患者相比,肥胖患者需要更高的PEEP。COVID-19導致的ARDS的呼吸力學提示,氣道平臺壓升高、肺可復張性下降及對肺復張和高PEEP治療反應較慢,而俯臥位通氣能改善嚴重COVID-19 患者的肺可復張性[3]。對于肥胖ARDS 患者,俯臥位能更好地改善呼吸力學,用于改善氧合安全性也更高[4]。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認為,俯臥位通氣時間應盡量長,本例患者每日俯臥位通氣時間均長于方案中提到的12 h。筆者體會,俯臥位通氣對于改善COVID-19合并肥胖癥患者的氧合效果明顯,但長時間的俯臥位需要注意避免腹部壓力增加和腎衰竭、缺氧性肝炎等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5],可采用頭低臀高位和最佳腹部脂肪擺位來避免這些不良反應。
2.3 限制性容量管理 本例患者治療前期因收治COVID-19 定點醫(yī)院相關監(jiān)測手段及治療經(jīng)驗不足,在液體復蘇的過程中,未能有效行限制性容量管理,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治療后期隨著監(jiān)測手段的完善、治療經(jīng)驗的充實,開始行嚴格的限制性容量管理,患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低氧合狀態(tài)得到明顯糾正,且維持了有效的組織器官正常灌注及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筆者認為,肥胖患者因血容量及心輸出量增加,且不斷增加的前負荷易出現(xiàn)左心肥厚,影響肺循環(huán),當肥胖患者發(fā)生COVID-19 合并ARDS 時,應在保證組織灌注及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的前提下立即行限制性容量管理,且臨床上多以理想體質(zhì)量來計算復蘇補液量[6],一旦復蘇完成后應進行更加嚴格的限制性容量管理。
另外,白蛋白在ARDS 患者限制性液體管理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議,支持者認為,白蛋白可改善低白蛋白血癥[7]、減少補液量[8],白蛋白聯(lián)合利尿劑在改善患者液體平衡和氧合方面優(yōu)于單用利尿劑[9-10]。反對者認為,因白蛋白的抗凝活性,危重ARDS 患者使用白蛋白可能會增加病死率[11];危重ARDS 患者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白蛋白漏出到血管外間隙會增加跨壁滲透壓,加重組織水腫。目前,對于COVID-19危重型中的肥胖患者白蛋白聯(lián)合利尿劑作用的方案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