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 吳秀君 張惠丹
摘 要:高校育人工作始終是高校未來發(fā)展常抓不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培育時代新人是高校追求的最終目標,其中育人的關鍵在于如何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什么培養(yǎng)人為根本出發(fā)點,而革命文化的特定內涵,是對傳統文化與現當代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將革命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對學生的成長成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多元化文化的背景下,將革命文化匯聚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有利于提升時代新人的文化自信,讓當代大學生在紅色教育文化熏陶下,孕育出時代新人的“中國夢”。
關鍵詞:革命文化;文化自信;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4-00-02
革命文化是特殊發(fā)展階段的文化衍生品,是一種特別的文化呈現方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特定的歷史文化的一種記載和傳承,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會上明確提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所具備的精神標識。歷史是人類和民族的集體記憶,抗日戰(zhàn)爭時期,涉縣是晉冀魯豫邊區(qū)首府縣和八路軍一二九師指揮中心,在這片沃土上衍生出“一二九師精神”,在抗戰(zhàn)時期所體現出來的團結統一、勤勞勇敢、頑強拼搏、不畏困難等思想行為成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引領方向,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促使學生在紅色革命文化的學習中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學生的愛國之情,充分發(fā)揮典型引領作用。
一、地方紅色資源分析——以邯鄲涉縣為例
涉縣地處邯鄲西部,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之處,在太行山崇山峻嶺之中,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八路軍的重要指揮中心,歷史上作為抗日根據地,涉縣的紅色資源具有豐富的內涵,革命文化源遠流長,革命年代留下的舊址舊居、烈士公墓、革命文獻等,成為當地的革命文化的重要精髓。作為一二九師和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的一個分支,在涉縣地區(qū)設立了高等法院、冀南銀行總行、稅務總局、新華廣播電臺等,紅軍在這里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涉縣這片土地上經歷了戰(zhàn)火和革命文化的洗禮,這些革命的文化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發(fā)展與變化,記錄著這片熱土上革命烈士的英雄往事。
二、地方革命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革命文化資源產生并發(fā)展于中國人民長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它不僅反映了革命歲月社會矛盾下的尖銳斗爭,也具有時代標志,這代表了革命時代的先進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伸,對當今建設高校文化提供了價值觀指引,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堅定革命信念,發(fā)揚中國文化自信
華夏五千年文明創(chuàng)造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奮斗下傳承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特色文化,文化的發(fā)展蘊含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國革命文化在其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中,承前啟后,對于當今校園文化的樹立和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共同抗戰(zhàn)的艱苦歲月中,在太行山脈的戰(zhàn)火洗禮,涌現出一批抗日英烈和無數的英雄楷模,他們的革命精神和傳奇故事成為珍貴的史料價值,幾十年過去了,依然在民間口耳相傳。這些優(yōu)秀的革命文化和史料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將革命文化精神融入校園建設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引導高校師生形成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信仰,用革命文化鞏固師生的文化自信,從社會需求和學生成長成才出發(fā),培養(yǎng)優(yōu)秀社會應用型人才。
(二)弘揚愛國精神,“育人”理念貫穿課堂
對于校園文化建設來說,將革命文化融入整個校園,這既要貫穿于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同時也要融入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課堂“育人”,挖掘和利用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結合地方紅色文化基地以及舊址場館等,比如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將軍嶺、太行頌文化園、紅色記憶小鎮(zhèn)等多元化的全國先進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反映晉冀魯豫邊區(qū)革命歷史的紀念地,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利用實習實訓的課程安排,將教材理論與課外實踐實現無縫銜接,借助優(yōu)質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開設高校教育第二課堂,通過暑期省情調研、實習基地建立、三下鄉(xiāng)等活動,在潛移默化和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樹立學生人生理想。
(三)紅色文化衍生產業(yè)帶動校園創(chuàng)新發(fā)展
近年來,隨著紅色文化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與創(chuàng)造力中,各行各業(yè)有關紅色文化題材的周邊產品的創(chuàng)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涉縣革命老區(qū)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共同抗戰(zhàn)的艱苦歲月中,在太行山脈的戰(zhàn)火洗禮,涌現出一批抗日英烈和無數的英雄楷模,他們的革命精神和傳奇故事成為珍貴的史料價值,幾十年過去了,依然在民間口耳相傳。紅色文化衍生出來的旅游業(yè)、傳媒影視題材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以涉縣革命老區(qū)鄉(xiāng)村振興、農村改革等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傳承紅色基因發(fā)展老區(qū)文化產業(yè)優(yōu)勢,同時,很多地方高校以此為契機,在“互聯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以及畢業(yè)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選取紅色文化衍生產品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促進了學生培養(yǎng)實踐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發(fā)揮了育人功能。
三、革命文化在高校文化中的有效傳播實踐路徑
(一)以優(yōu)秀地方紅色文化豐富高校校園文化景觀
從一定角度來看,高校校園文化不僅承載著校園發(fā)展歷史,同時也是對校園師生精神面貌的最佳展示。其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高校在迎合時代紅色文化傳播需求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校園歷史積淀及社會價值取向,將紅色文化相關元素融入校園文化景觀之中,為高校師生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熏陶氛圍。例如,在對涉縣革命文化素材進高校進行實際操作時,高校應在充分了解涉縣革命文化的深層含義的基礎上,對學生對紅色文化元素的態(tài)度加以調研,有針對性地選取合適的紅色文化素材加以引進,建立紅色文化基地、紅色文化節(jié)等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對高校學生的影響作用。此外,高校在引進紅色文化資源時,應有選擇性地引進對具有歷史重大意義的紅色文化素材,注重紅色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此種潛移默化的校園紅色氛圍不僅會潛在地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鼓勵,推動其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及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化。
(二)開發(fā)紅色文化教育校本課程
為了響應中央關于進一步增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學校要有相關愛國主義教育教材。針對此,各高校應立足自身發(fā)展情況,充分結合當地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資源,集合地方及高校力量,編撰以革命傳統文化教育為核心的校本教材,補齊高校學生德育教育的短板。就涉縣革命文化進校園而言,各高??梢猿浞盅芯可婵h文化所蘊含的歷史底蘊,結合當下時代背景,將其寫進教材之中,并開設專門的紅色文化教育課程,引進高素質的專業(yè)教師進行授課,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一改傳統教學方式,結合教材采取新型教學方法,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涉縣革命文化、革命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涉縣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厚重的歷史內涵,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逐步堅定自身理想信念,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為成為國家“四有五好”青年奠定思想基礎。
(三)利用新媒體等技術拓展紅色文化傳播平臺
互聯網及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為高校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途徑。傳統的紅色文化進校園多依賴線下活動形式,在互聯網及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學??梢猿浞掷梦⑿?、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開設相應的公眾號、官方紅色文化宣傳賬號等,定期發(fā)布紅色文化相關推文、事跡等,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宣傳氛圍。此外,學校也可不定期組織線上紅色文化知識競賽,采取積極的鼓勵機制,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知識競賽的過程中逐步深化對紅色文化內涵的認識,并將其落實到日常生活實踐中。另外,學校也可利用VR等技術,建立線上紅色文化虛擬館,并配以詳細的圖、聲解釋,為學生提供足不出戶的戶外參觀體驗,加強學生對紅色文化底蘊的認知。針對涉縣紅色文化進校園而言,高??沙浞掷没ヂ摼W、新媒體這一優(yōu)勢,開設專門的紅色文化宣傳公眾號,利用留言板功能,加強同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在雙向互動中了解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程度,有針對性地作出內容上的調整,最大限度保證涉縣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宣傳效果。此外,也可定期組織線上涉縣紅色文化知識競賽、建立線上虛擬涉縣革命紀念館等,在參與多種線上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紅色文化內化目標,進一步指導其日常學習、生活實踐。
四、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紅色文化已經成為當代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各高校為充分落實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紛紛通過上課引入具體經典案例以及課外暑期實踐、三下鄉(xiāng)等活動來為學生提供紅色教育,很多高校與涉縣革命老區(qū)對接搭建實習實訓基地,并定期進行紅色文化的學習與洗禮,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當地的紅色文化影響更多的青年一代。除此之外,許多高校充分利用互聯網及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契機,逐步拓展紅色文化宣傳平臺,取得了驚人的成績。紅色文化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中的精華,其不僅蘊含著厚重的革命歷史,同時也體現了傲人的革命精神。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應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價值,將紅色文化引進校園,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羅曼瑋.紅色文化在高校校園中的傳播[J].湖北農機化,2020(4).
[2]郭清燕,宋玉忠.紅色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以湛江市大學生為核心的考察[J].學理論,2016(5).
[3]王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以江西省為例[J].昌吉學院學報,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