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晴琴 萬守君 蔡驊
摘 要: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通常是老師使用PPT進行以文字和圖像資料為主的講解,一般是為完成固定的教學任務,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相對較低,沒有良好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不論教學內容圖文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如何,學生大多是被動參與學習,更多是為了準備考試而學習,對分數的重視程度多于知識本身。當前VR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未來的發(fā)展?jié)摿涂臻g極大。綜合文獻分析發(fā)現,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中運用VR技術可引導虛擬現實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有機結合。
關鍵詞:VR技術;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
注:本文系2019年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學生科研基金項目“VR技術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批準號:JDLGX2019-6)研究成果。
目前VR技術應用于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學上的經驗幾乎為零,此課題可以促進VR技術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中教學上的應用以填補VR技術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應用上的空缺。傳統的工藝美術史教學模式相對單一且抽象,通過VR設備構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情境讓學生能夠不受時空限制地對文物進行觀察學習,加強對中國工藝美術史認知。VR技術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上的應用可以加快VR技術在教育方面的普及以促進教育事業(yè)和VR技術的雙發(fā)展。
一、VR技術應用于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的
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但是對事物的理解卻是由人自身決定的。首先VR 技術具有實時信息交互性的特點,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與虛擬環(huán)境發(fā)生交互時,可以從虛擬環(huán)境中獲得反饋,同一虛擬環(huán)境下的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進行交流探討, 加強了師生互動。其次,學生可通過佩戴 VR設備,近距離觀察工藝品,更容易完成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習過程的終極目標是意義建構,如在進行中國工藝美術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結合通過VR設備對工藝品的仔細觀察與老師的講述,了解古代人們生活用品的審美演變和技術提高、生產發(fā)展的過程,逐步構建知識框架。
(二)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在學習者對外部刺激所做出行為這一過程中環(huán)境是刺激,伴隨的有機體自身行為方式則是通過反應,而刺激與反應之間的橋梁便是學習。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決定學習行為的是環(huán)境。通過改變學習環(huán)境,盡可能地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改變不適合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盡可能地沉浸于學習。VR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很少有學生接觸過,所以VR技術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個刺激。這種刺激不一定會讓學生學習成績顯著提高,但是會對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一些的影響。如VR技術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中的應用讓學生可操縱虛擬物體,而虛擬物體會產生相應的某種變化呈現給學生。反饋越及時,學生獲得的體驗越真實,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也會加強。
(三)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人的認識是人腦在主動或被動受到外部刺激后對客觀事物的加工和組織。根據這種觀點,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傳授的知識為外部刺激,由學生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興趣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加工。在虛擬現實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刺激學習轉為主動對知識進行選擇加工。通過 VR 技術手段,學生打破主體感官的局限,積極主動去探索知識,與環(huán)境積極發(fā)生交互,并在已有的知識構架上和沒有認知的知識構架上,發(fā)揚創(chuàng)造精神,豐富知識結構體系。這不僅加強了了解,也增強了學習工藝美術史的學習興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肯定了VR 技術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
(四)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的學習觀是綜合其學習觀的科學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美國社會心理教育學家羅杰斯認為凡是我們可以教給別人的知識,相對簡單來說都是無用的,而能夠產生影響學生個體行為的知識,都是他自己沒有發(fā)現并加以同化的知識。因此學習并不是教師以填鴨模式強迫學生學習其認為枯燥乏味、現學現忘的教材,而是為學生發(fā)展提供各種能吸引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教育資源,提供一種可以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愿意主動去吸收自己覺得有趣和需要的知識。將傳統以老師、書本為中心學習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學習興趣為中心,讓學生決定如何學習。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中應用VR技術,學生以第一人稱視角存在于模擬環(huán)境中,從自己的角度感知教學內容,培養(yǎng)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學習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培養(yǎng)學習興趣與思考能力。
二、VR技術應用于教育的科學性
結合國內外研究狀況來看,VR技術日漸成熟,應用范圍小到分子建模,大到建筑仿真、虛擬校園建設。如浙江大學在建筑發(fā)展方面可以進行一個虛擬規(guī)劃、虛擬設計的應用。因此,可以說VR技術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中的應用有著強大的技術支持。
三、VR技術應用于中國美術史教學的必要性
(一)教學技術提升需求
中國工藝美術史是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yè)必修的核心基礎理論課程,通常是使用PPT進行以文字和圖像資料為主的講解,難以讓學生沉浸其中,主要是為完成固定的教學任務的教學模式。學生進行學習更多是為了應付考試,只對分數結果重視,而對自己理論應用能力不做要求。學生學習中國工藝美術史是一個被動的參與過程, 很難激發(fā)其學習欲望,因此存在教學效率低、學習氛圍差、學生成績差等問題。總之,目前的中國工藝美術史課教學環(huán)境、教學模式和學生自身狀況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將VR技術合理應用到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上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進,有利于解決以上問題。
(二)知識具象需求
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中,一般的多媒體課件難以教更抽象的知識,學生不容易掌握。對于一些特殊工藝品、古建筑等難以用文字具體描述,即使用網絡圖片或其他多媒體形式進行展示也不夠生動形象。而在虛擬現實教學過程中,VR設備可以為教師指導學生欣賞陶瓷、青銅的發(fā)展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空間便利,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啟發(fā)式教學方法與現場教學相結合,將抽象的歷史圖文知識以虛擬現實的方式呈現在教學中更便于學生理解,可極大改進歷史教學效果。
(三)學習效率提高需求
使用VR技術進行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大大改善教學效果。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對于學生們生活使用的器具的審美演變和生產技術提高的歷史演變的認識比較淺。課程結束后,培養(yǎng)學生理論思維習慣與理論思維能力的教學目的很難達到。
(四)促進教育公平需求
由于資金、場地和時間等問題,在中國工藝美術史課堂教學上,工藝品難以真實地展現給學生,將VR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方法相較于大型科技館、展館的實地考察,其成本低,容易實施,可讓學生直接觀察工藝品學習歷史知識。如此,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具有相似的學習體驗,教學資源不再由教師單獨傳播,有利于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解決教育公平問題。
四、結語
VR技術隨著時代發(fā)展走進教育領域,通過各種技術設備給學生帶來沉浸式的教學體驗。其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強大的理論基礎,可根據教學要求選擇課程內容,從而實現中國工藝美術史知識深度學習。中國工藝美術史教學中一些很難用傳統的文本或多媒體展現的工藝品可通過VR技術生動地描述,同時不排斥傳統教學中教師講授的形式。VR技術的應用讓教學不受空間影響,讓不能親身觀察工藝品的學生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有利于縮小不同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差距,促進社會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樊彩霞,姬建鋒.教育心理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陳華明,吳建平,方芳,等.虛擬現實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2019(2):190-193.
作者單位:
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