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蘋蘋
(廈門大學附屬福州第二醫(yī)院,福建 福州350007)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臨床綜合癥,好發(fā)于老年群體,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其發(fā)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趨勢[1]。多數(sh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表現(xiàn)為體液潴留、心功能不全、運動耐力下降等臨床癥狀,且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進一步增大疾病診療難度[2]。臨床不僅需重視患者疾病治療,還應重視患者心功能恢復。常規(guī)護理以患者臥床休養(yǎng)為主,運動量較低,易導致便秘等并發(fā)癥,且患者受患者年齡、疾病等影響,執(zhí)行醫(yī)囑能力較差,導致護理效果不甚理想。運動康復是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的個性化康復護理計劃,通過指導患者進行科學規(guī)律的功能鍛煉,達到控制癥狀,改善心功能的效果[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9例。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63-85歲,平均年齡(72.25±4.36)歲;心功能分級:II級15例,III級16例,IV級8例;合并基礎性疾病:高血壓16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7例,冠心病3例。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61-86歲,平均年齡(73.19±4.28)歲;心功能分級:II級16例,III級18例,IV級5例;合并基礎性疾?。焊哐獕?5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8例,冠心病5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CT、彩超等檢查,并結合臨床癥狀診斷確診為心力衰竭,紐約心功能分級為II-IV級;,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病史;合并先天性心臟??;存在運動禁忌癥;心源性休克、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等。
1.3.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囑咐患者臥床休息,確保睡眠充足;病情癥狀較輕患者可適當運動,癥狀嚴重患者保持絕對臥床,并于床上進行翻身、咳嗽等簡單活動;定期監(jiān)測患者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合理安排飲食。
1.3.2 觀察組給予運動康復護理。(1)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強調運動和情緒穩(wěn)定重要性,避免因情緒激動等誘因加重病情;鼓勵患者學習自我監(jiān)測病情,若出現(xiàn)食欲不振、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告知醫(yī)生。
(2)初期運動。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5d內指導其進行簡單翻身、腿部屈伸、更換體位等簡單運動,并逐漸增大運動強度;患者病病情穩(wěn)定后可進行下床活動,初期為靜坐椅子,身體盡量向椅背靠攏,保持10min;下床活動時間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調整。
(3)心功能II級患者。此類患者癥狀較輕,護理人員可指導其于室內慢走,距離為500-1000m,每日2次。告知患者自行完成洗漱、進食、穿衣等日常技能,并選擇打太極、健身操等有氧運動。
(4)心功能III級患者。于床邊完成站立、移步等活動,每次10min,每日5次;然后在室內緩慢行走100m,每日3次,協(xié)助患者進行溫水浴、進食等生活內容。
(5)心功能IV級患者。前期囑咐患者保持臥床休息,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被動活動,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活動肘、膝、肩等關節(jié)。每次10min,每日2次?;颊哌\動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備好急救用品,并定期監(jiān)測心率,預防意外;若患者出現(xiàn)心悸、頭暈、胸悶等現(xiàn)象,立即停止運動。
(1)心功能:使用彩色超聲診斷儀測定干預前、干預6個月左室射血分數(shù)、左室收縮末內徑、左室舒張末內徑。
(2)運動耐力: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使用6min步行實驗評定兩組運動耐量(6min內行走距離)。
采用SPSS20.0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心功能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6個月左室射血分數(shù)高于對照組,左室收縮末內徑、左室舒張末內徑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前兩組運動耐力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6個月行走距離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比較兩組的血壓水平(±s)
表1 比較兩組的血壓水平(±s)
?
表2 兩組運動耐力對比(±s)/(m)
表2 兩組運動耐力對比(±s)/(m)
?
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人中發(fā)病率較高,因老年人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等在功能及形態(tài)方面發(fā)生較大變化,且機體環(huán)境穩(wěn)定性亦發(fā)生改變,各器官功能明顯降低[4]。臨床治療該疾病患者采取堅持用藥與臥床休息以控制病情發(fā)展,但對患者活動范圍和體力康復產生較大限制[5]。長期臥床患者易出現(xiàn)多種心理應激,隨著運動耐力的下降,肌肉萎縮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亦隨之升高,心理高壓、生理不適共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疾病預后尤為不利。
運動康復護理以患者自身條件為標準制定針對性、循序漸進的運動方案,利于患者及家屬接受與配合,在幫助患者恢復心功能、提升運動耐力方面效果良好[6-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心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6min行走距離多于對照組,表明運動康復護理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利于促進心功能恢復,改善運動耐力。運動康復護理要求護理人員不再機械性執(zhí)行醫(yī)囑,保持有預見性、目的性、計劃性的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運用專業(yè)技巧引導患者積極參與康復運動,在最大程度上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運動效果。實施運動護理前需考慮患者安全,了解其病情,并講解運動注意事項及基本知識,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不適情況并采取相關措施,確保患者安全。慢性心力衰竭被認為是運動鍛煉禁忌癥,休息、運動是此類患者護理矛盾所在,控制體力可減輕心臟負擔,但降低運動耐力。近年來該類患者護理概念則出現(xiàn)轉變,在確保癥狀改善的同時注重提升運動耐力。本研究針對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采取個性化運動指導,確保每位患者可從被動運動過渡至主動運動,體現(xiàn)運動康復護理的完整性、針對性。規(guī)律的運動鍛煉促進患者體內血液循環(huán),改善心肌灌注及側支循環(huán),并降低舒張期充盈壓力。此外,簡單功能鍛煉能夠阻止或減弱心衰時神經激素激活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改善心功能,提升運動耐力。
綜上所述,運動康復護理能夠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升運動耐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