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妍 李德鳳 李麗青
(復旦大學, 上海200433; 澳門大學, 澳門999078; 澳門大學,澳門999078)
提 要:方向性是口譯研究領域頗有爭議的問題之一,近年來更是受到翻譯過程研究的關注。 本研究使用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探索方向性對學生譯員在漢英、英漢視譯過程中認知加工的影響,其目標區(qū)域為大腦左側前額葉皮層和布羅卡區(qū)。 研究結果顯示:口譯方向對譯員視譯表現、視譯過程中的腦激活模式以及認知負荷均有顯著影響,即漢英視譯錯誤率顯著高于英漢視譯錯誤率;英漢視譯時左側前額葉激活顯著,而漢英視譯卻沒有在目標腦區(qū)內引起顯著的腦激活。 總體而言,相較于基線任務,漢英視譯會導致更高的認知負荷。 以上結果對視譯教學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即在視譯教學中應強化漢英視譯的技巧訓練以減輕認知負荷。 此外,在教學重點上,漢英視譯需關注學生口語表達的準確性、流利性、得體性。
方向性(directionality)是口譯學界最古老的問題之一(Gile 2005:9),也是最有爭議的問題之一(Déjean le Féal 1998:41),對其研究時至今日仍未結束。 方向性是指口譯員是否應該從其母語或強勢語言(A 語)譯入其非母語或弱勢語言(B語)。 早期的方向性研究大多關注譯員在不同方向中表現的優(yōu)劣。 隨著翻譯過程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口譯方向作為實驗研究中的變量之一倍受關注:此時口譯研究者更多關注譯員在不同方向中表現的異同,并對此進行描述。 然而,已有方向性研究對口譯認知加工的探討還不充分,且沒有達成一致的結論。 Gile 指出:現有實證研究的數量還遠不足以形成定論,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據才能發(fā)現方向性的規(guī)律(Gile 2005:22);Pavlovi'c 也認為,方向性問題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以完善其理論構建及教學應用(Pavlovi'c 2007:18)。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翻譯認知研究不乏使用前沿技術探索翻譯過程中譯員的認知活動。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簡稱fNIRS),也被稱為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從20 世紀70 年代末(Jobsis 1977)問世以來,越來越多地用于研究成人及兒童的大腦功能。 fNIRS 采用光學成像的原理,利用近紅外光穿過頭皮及腦組織,可以直接測量氧合血紅蛋白(HbO)濃度、脫氧血紅蛋白(HbR)濃度以及總含氧量(HbT)的變化,進而反映出大腦各區(qū)域的激活狀況(Dieler et al. 2012)及其認知負荷水平。大量研究證實fNIRS 在研究高級認知活動中的可靠性(Schecklmann et al. 2008, Dieler et al.2012)。 相比其他的成像技術,例如,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fNIRS 具有非侵入性、生態(tài)效度高、噪音低、便攜性好等特點,在語言加工相關研究中具有較大優(yōu)勢(Dieler et al.2012)。 可見,本研究使用fNIRS 嘗試探索口譯方向對視譯過程中認知加工的影響,有很強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Quaresima 等人進行一項fNIRS 研究,考察口譯方向對雙語者進行單句視譯時左腦外側額葉皮質(left lateral frontal cortex)神經活動的影響。 其研究對象為8 名A 語為荷蘭語、B 語為英語的右利手雙語者。 實驗材料為簡短句,例如:(1)I'm eating fish and chips;(2)She writes with a pencil;(3)There is a dead bird on the road 等(Quaresima et al. 2002:236)。 實驗任務包括交替進行的雙向視譯、雙向語言轉換(language switching)以及朗讀,其中朗讀為基線任務①(baseline task),每項任務重復4 次。 實驗結果顯示:視譯過程會激活布羅卡區(qū)(Broca's area)的神經活動,但其激活模式并不受口譯方向的影響。 也就是說,在研究所觀察的腦區(qū),視譯過程中認知負荷的高低并未受口譯方向的影響。
Kurz(1995)在一項腦電圖掃描(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研究中調查口譯方向對專業(yè)譯員大腦神經活動的影響。 在參加實驗的4名專業(yè)譯員中,有3 名A 語為德語、B 語為英語,有1 名A 語為英語、B 語為法語;3 名為右利手,1名為左利手。 實驗材料為國際會議中關于政治、經濟主題的真實會議發(fā)言錄音。 實驗任務包括交替進行的雙向同傳以及靜息狀態(tài),其中每個方向的同傳時長4 分鐘,靜息狀態(tài)時長1 分鐘。 但由于EEG 技術的限制,譯員在譯文表達時只能采用無聲同傳(mentally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的方式。 實驗結果顯示,同傳所激活腦區(qū)為左側顳葉(left temporal lobe)和左側前額葉皮層(left prefrontal cortex,簡稱LPFC);相對于譯入A 語,譯入B 語時左側顳葉的激活程度更高,并且右腦活動顯著增多,即:譯入B 語會導致更高的認知負荷。這一實驗結果在一項后續(xù)研究中得到驗證(轉引自García 2013:376)。
Tommola et al.(2000/2001)使用PET 技術考察口譯方向對大腦神經活動的影響。 8 名專業(yè)譯員參加該實驗,其A 語為芬蘭語、B 語為英語,皆為右利手。 實驗材料模擬通識類主題的會議發(fā)言,兩個方向的實驗材料難度大致等同。 實驗任務由靜息狀態(tài)、A 語(芬蘭語)跟讀、B 語跟讀以及雙向同傳組成,其中跟讀及同傳的任務時長均為3.5 至4 分鐘。 研究人員分別將A 語跟讀、B 語跟讀作為譯入B 語、譯入A 語兩個方向同傳的基線任務,并通過將兩個方向同傳任務減去各自的基線任務后的數據進行對比,其結論為:同傳所激活腦區(qū)為左側前額葉以及左側顳下回(left inferior temporal lobe);譯入B 語時,布羅卡區(qū)的激活水平更高,產生的認知負荷也更高。
上述實證研究都探討方向性與口譯過程中的認知加工模式,其研究成果提供初步的答案。 但對該問題還遠不能形成定論,還有繼續(xù)探討的空間,原因如下。 首先,研究未能達成一致的結論。Kurz(1995)與Tommola et al.(2000/2001)的研究顯示出譯入B 語會造成更高的認知負荷,而這一結論在Quaresima et al.(2002)的研究中并未得到體現。 Quaresima 等人的研究僅強調布羅卡區(qū)在口譯過程中的作用,而Tommola 等人的研究則認為,左側前額葉皮層在口譯各認知環(huán)節(jié)中有重要作用。 其次,研究設計有待改進。 3 項研究的實驗材料均由研究人員憑主觀判斷選取,沒有經過嚴格的變量控制。 此外,Kurz 的研究采用無聲同傳的方式,這與真實情景下的同傳任務相差甚遠,其研究的生態(tài)效度有待推敲。 這些研究設計中的不足均會影響研究結果,降低其可靠性。 最后,研究所關注語言的種類較為單一,有待擴展。 上述研究所關注的語言均屬于表音文字(phonographic language)系統(tǒng),而對表意文字(ideographic language)的研究數量匱乏,所以未能反映該問題的全貌。 有研究顯示,表意文字(如漢語)與表音文字(如英語)的認知加工模式存在差異(Bolger et al. 2005)。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考察口譯方向對漢語普通話(以下簡稱漢語,A 語)、英語(B 語)這一語對在視譯過程中認知加工的影響。 鑒于上述研究結果分別顯示出左側前額葉皮層和布羅卡區(qū)參與口譯過程的認知加工,本研究的目標區(qū)域(Regions of Interest,簡稱ROI)即為上述兩個腦區(qū),具體研究設計如下。
本研究嘗試探索口譯方向對漢語、英語視譯過程中認知加工的影響,旨在回答如下幾個問題:
(1)口譯方向是否會影響譯員表現。 如果是,有何種影響;
(2)口譯方向是否會影響視譯過程中的腦激活模式。 如果是,激活模式有何不同;
(3)口譯方向是否會影響視譯過程中的認知負荷。 如果是,認知負荷有何不同。
參加實驗的被試為澳門大學翻譯專業(yè)一、二年級的碩士研究生,其A 語為漢語,B 語為英語。對報名參加實驗的學生,我們首先進行漢語和英語的語言測試,測試題目分別參照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推出的漢語能力測試以及國際英語語言測試系統(tǒng)(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簡稱IELTS)中的題目,測試滿分為100 分。 測試后我們選取13 名漢語和英語測試成績均超過80 分的學生參加實驗。 但由于2 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生程序性錯誤,其數據被刪除,即本研究所報告數據均來自其余11 名被試。 被試中有3 名男性、8 名女性;年齡在22歲至30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8 歲;B 語習得年齡(age of acquisition)在8 歲至13 歲之間,平均習得年齡為11.0 歲。 被試均為右利手,其裸視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神經失調、精神或心理障礙病史。 被試漢語測試平均成績?yōu)?3.36 ±2. 20,英語測試平均成績?yōu)?4.82 ±2.23。 所有被試自愿參加該實驗研究,并在實驗后獲得物質獎勵。 此研究符合該校有關科研倫理的相關規(guī)定。
我們選取漢語、英語段落為實驗材料。 相對于單詞和句子,將段落作為實驗文本能最大程度還原視譯的真實情況,從而使研究的生態(tài)效度最大化。 其體裁類型均為記敘文。 經過初步的處理,文本中不含有技術詞匯、文化專有項(Culture-Specific Item, 簡稱CSI)、模糊詞語以及帶有負面情感或觀點的表達。 為實現兩種語言源語文本最大限度的對等,我們不僅參照Pavlovi'c 和Jensen(2009)及Chang(2011)對文本的類型、總長度、適用年級、可譯性進行操控,還增加對詞頻、詞語熟悉度的控制,因為有研究顯示詞頻、詞語熟悉度會對詞語加工產生影響(Liu et al. 2007)。
經過調整,漢語、英語文本在以上幾個方面沒有顯著統(tǒng)計差異(見表1)。
表1 漢語、英語文本可比性
實驗使用E-prime 2.0 編寫程序。 實驗包括4個任務,即漢語朗讀、漢英視譯(譯入B 語)、英語朗讀、英漢視譯(譯入A 語),其中漢語朗讀和英語朗讀為基線任務。 任務順序采取偽隨機分配的模式。 每個任務有6 個試次(trial),其順序同樣為隨機分配。 每個任務開始前,電腦屏幕會出現該任務的指導語,被試需通過按電腦鍵盤上的空格鍵自主啟動該任務。 在任務中的每個試次之前,屏幕會呈現注視點(紅色加號)1 秒,任務完成后被試需按空格鍵自主結束該試次。 間隔30 秒(此時屏幕顯示白色加號)進入下一個試次,直到該任務結束(見圖1)。 被試在實驗開始前均進行實驗流程培訓以及4 個任務的模擬練習,實驗時間長度約為50 分鐘,期間采用專業(yè)錄音筆全程錄音。
圖1 單項任務的實驗流程圖
實驗使用美國TechEn 公司生產的連續(xù)波CW6 近紅外腦功能成像系統(tǒng),通過690 nm 和830 nm 兩種波長的近紅外線半導體激光監(jiān)測布羅卡區(qū)和左前額葉皮層血紅蛋白濃度變化,采樣率為50Hz. 實驗使用的測量面板被固定于被試的相應腦區(qū)(圖2A),包括4 個發(fā)射光極和8 個接收光極,光極間距離為3 厘米,其通道布局如圖2B 所示,共組成14 個通道(圖2C)。 實驗結束后,通過3D 定位儀對各個通道上的坐標進行定位,找出對應腦區(qū)。
圖2 fNIRS 數據采集
本研究的行為數據指標為錯誤率,即朗讀/視譯出現錯誤的數量與源語文本長度的比值;所關注錯誤為基于源語意義的語義錯誤以及語言使用錯誤(包括語法錯誤和不當陳述)(轉引自Chang,Schallert 2007:138)。 我們將實驗錄音進行轉寫,對照源語文本識別朗讀/視譯中的錯誤,并進行再次核對。 使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對計算出的錯誤率進行配對樣本t 檢驗。
本研究的fNIRS 數據指標為氧合血紅蛋白濃度的相對變化量。 研究發(fā)現氧合血紅蛋白的信噪比③(Signal-Noise Ratio,簡稱SNR)相對于脫氧血紅蛋白更高(Ding et al. 2014),因此本研究只報告氧合血紅蛋白這一指標。 使用HOMER 2(Huppert et al. 2009)處理fNIRS 血氧變化信號,得到14 個通道上氧合血紅蛋白濃度變化的平均值。 數據分析采用減法范式(subtraction paradigm),即將所研究的認知任務與另一參照任務進行對比(Hervais-Adelman et al. 2015, Tommola et al. 2000/2001)。我們首先將漢英視譯與漢語朗讀、英漢視譯與英語朗讀的血氧變化數據分別進行對比,然后將漢英視譯減去漢語朗讀的血氧變化數據與英漢視譯減去英語朗讀的血氧變化數據進行對比。 上述數據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 進行配對樣本t 檢驗。
將漢語朗讀、漢英視譯、英語朗讀、英漢視譯的口頭產出錄音進行轉寫、錯誤識別、統(tǒng)計分析,其錯誤率均值依次分別為0. 91%、7. 95%、1.64%、5.79%;其中語義錯誤率均值依次分別為0、0.97%、0、3.05%;語言使用錯誤率均值依次分別為0. 91%、6. 98%、1. 64%、2. 74% (見表2)。該結果顯示出被試能夠成功完成各項任務且正確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對比漢英視譯、英漢視譯的錯誤率均值,差異顯著(t10=2.36, p =0.04);對比兩者的語義錯誤率均值,差異顯著(t10=-7.18, p <0.001);對比兩者的語言使用錯誤率均值,差異顯著(t10=5.56, p <0.001)(見表3)。
表2 各項任務的行為數據
表3 漢英視譯、英漢視譯行為數據的對比
對比視譯與朗讀的血氧變化數據,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英漢視譯相對于英語朗讀所激活的通道對應腦區(qū)為左側前額葉(He et al. 2017)。漢英視譯相對于漢語朗讀沒有顯著激活,即進行這兩項任務時目標腦區(qū)的血氧變化值沒有顯著差別。 對比兩個方向視譯的血氧變化數據(相對于基線任務),配對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譯入B 語相對于譯入A 語顯著激活通道所對應腦區(qū)為布羅卡區(qū)(同上)。
本研究使用fNIRS 考察口譯方向對漢語、英語視譯認知加工的影響,該研究結果為口譯方向性研究提供新的證據,具體討論如下。
口譯產出中錯誤的多少是衡量譯員表現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漢英視譯錯誤率顯著高于英漢視譯錯誤率,這說明口譯方向作為本研究中的唯一變量對學生譯員表現有顯著影響。 這與Nicodemus 和Emmorey(2015)的研究結果一致,即對于初級口譯員譯入B 語的準確率要低于譯入A 語的。 然而該結果與Tommola 和Helev?(1998)以及Tommola 等人(2000/2001)的研究結果相反:后兩者都認為學生譯員/專業(yè)譯員譯入B 語的表現更好。 該分歧產生原因可能與各研究中實驗文本的難度、譯員的語言水平以及評判指標的差異有關。 分別統(tǒng)計漢英、英漢視譯中的語義錯誤和語言使用錯誤得出,漢英視譯中的語義錯誤率顯著低于英漢視譯,而其語言使用錯誤率卻顯著高于英漢視譯。 該結果與Lee(轉自Chang, Schallert 2007:138)的研究結論一致:后者認為口譯學員譯入A 語時基于源語意義的錯誤顯著增多;而譯入B 語時語言使用錯誤顯著增多。 這是由于譯入A 語時目的語產出水平及監(jiān)控能力更高,從而使語言使用錯誤相對較少;而譯入B 語時源語理解水平和記憶能力更高,從而使語義錯誤相對較少(Dose 2014)。
口譯方向對視譯過程中的腦激活模式有顯著影響。 相對于英語朗讀,英漢視譯時左側前額葉激活顯著,這說明此區(qū)域參與英漢視譯過程中的認知加工。 這一結果與Kurz(1995)以及Tommola et al. (2000/2001)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即3 項研究都發(fā)現翻譯過程中左側前額葉的激活,盡管從翻譯模式上來說前者是視譯、后兩者是同聲傳譯。已有研究發(fā)現,左側前額葉激活與語言編碼、工作記憶、語義信息的搜索、存儲以及控制等認知環(huán)節(jié)有密切關系(Tommola et al. 2000/2001)。 這就解釋左側前額葉在不同翻譯模式下被激活的原因:所有的翻譯活動都涉及語義加工,即從源語提取意義表征并將其轉化為目標語語言結構。 這一研究結果為左側前額葉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新的證據。
相對于漢語朗讀,漢英視譯沒有在目標腦區(qū)引起顯著的腦激活,這一結果與Kurz(1995)以及Tommola et al. (2000/2001)的研究結果相左,即后兩項研究均顯示出左側前額葉顯著激活,這一分歧可能來自于語言自身的差異。 已有研究所關注的語言均屬于表音文字,而漢語屬于表意文字,字形與語音之間缺乏明顯的形音對應規(guī)則(grapheme-phoneme correspondence rules, GPC 規(guī)則)(Perfetti et al. 2005),其認知加工的腦激活模式以及加工深度與表音文字存在差異((Liu, Cao 2016;Tan et al. 2005)。 有研究指出,漢語從字形到字音的映射會激活位于左側前額葉的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frontal region,簡稱DLPFC),而英語等表音文字激活的則是左后顳葉、頂葉區(qū)域(left posterior tempo-parietal regions)(Wu et al.2012)。 也就是說,由于使用減法范式,漢英視譯產生的大腦活動可能被漢語朗讀產生的大腦活動抵消,因此其激活狀況相對于漢語朗讀不顯著。
對比兩個方向視譯的血氧變化數據(相對于基線任務)得出:漢英視譯相對于英漢視譯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口譯方向對視譯認知負荷有顯著影響,即譯入B 語會導致更高的認知負荷。 這一結果不僅與Kurz(1995)以及Tommola 等人(2000/2001)的口譯方向性研究結論一致,還與Pavlovi'c 和Jensen(2009)以及Chang(2011)的筆譯方向性研究結果吻合,再次證明譯入B 語時譯員/譯者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Paradis 認為,當雙語者選擇使用一種語言表達時,其另外一種語言的激活閾值(activation threshold)會被提高,從而在表達時被抑制(Paradis 1994:321)。 在翻譯過程中,雖然兩種語言同時被激活,但其激活水平卻不同,即理解過程所使用語言的激活閾值要高于表達過程所使用語言的激活閾值(同上)。 也就是說,譯入B 語時,A 語的激活閾值需要被提高,B 語的激活閾值需要被降低;而譯入A 語時則正相反。 由于語言的激活閾值取決于使用頻度和使用時近性(recency),即使用越頻繁、激活間隔時間越短,其激活閾值就越低(同上:320),A 語作為母語或強勢語言其激活閾值必然低于B 語。 根據上述理論,譯入B 語時需要將處于低位的激活閾值提高、處于高位的激活閾值降低,這一過程所需認知資源必然大于譯入A 語,因為在譯入A 語時,需要被降低的激活閾值已經處于低位,需要被提高的激活閾值已經處于高位。 這就可以解釋為何譯入B 語會產生更高的認知負荷。
此外,根據Kroll 和Steward 提出的修正層級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兩種語言之間首先建立詞匯連結(lexical link),然后才是概念連結(conceptual link)。 譯入A 語主要依靠詞匯連結來進行, 它只需經過詞匯提取的認知操作過程;而譯入B 語主要依靠概念連結來進行, 它需要經過概念提取和詞匯提取兩個認知操作過程(Kroll, Steward 1994:158 -162)。 雖然該理論以詞語翻譯為研究對象,但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本研究結果。 當然,是否果真如此仍需經過適當的實驗手段證實。
本研究使用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探索口譯方向對漢英、英漢視譯認知加工的影響,其研究結果為:(1)口譯方向對譯員視譯表現有顯著影響,其影響表現為漢英視譯錯誤率顯著高于英漢視譯錯誤率。 此外,漢英視譯中的語義錯誤率顯著低于英漢視譯,而其語言使用錯誤率卻顯著高于英漢視譯;(2)口譯方向對視譯過程中的腦激活模式有顯著影響。 相對于各自的基線任務,英漢視譯時左側前額葉激活顯著,而漢英視譯卻沒有在目標腦區(qū)內引起顯著的腦激活;(3)口譯方向對視譯認知負荷有顯著影響,即漢英視譯會導致更高的認知負荷。
本研究對視譯教學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譯員作為不平衡雙語者(unbalanced bilingual)在譯入B 語時須要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因此在視譯教學中應強化此方向的視譯技巧訓練,如斷句、簡化、歸納等,以減輕認知負荷。 研究結果還顯示,學生譯員譯入A 語時語義錯誤較多,譯入B 語時語言使用錯誤較多。 因此,在譯入A 語的教學中需重點關注學生理解、提煉源語意義的能力;而在譯入B 語的教學中則需強化學生口語表達的準確性、流利性、得體性,從而提高學生口譯質量。
注釋
①在心理學實驗研究中,基線任務通常被作為目標任務的基準和參考,用來衡量干預措施和操作如何影響實驗結果。
②由于中國臺灣的教育體系模仿參照美國的教育體系,因此兩者的年級水平具有可比性(Chang 2011:172)。
③信噪比是指信號平均強度和噪聲平均強度的比值。 一般情況下,信噪比越高,噪聲越小,信號質量越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