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榮 袁麗鈞 葉 儉 黨裔武*
(1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病理科,廣西南寧市 530021;2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三醫(yī)院病理科,廣西南寧市 530021)
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常發(fā)生于肺部,而國內外對于鼻咽部LCNEC的臨床報道不多。為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本文報道1例鼻咽部LCNEC病例,并結合文獻進行討論。
1.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69歲,因“發(fā)現左頸部腫物2月余,左側聽力下降2周”入院。查體:左側上頸部及左頜下可觸及多個腫大淋巴結,最大者達6 cm×3 cm,質中,局部融合成團,邊界欠清,活動度差,觸痛。MRI檢查:鼻咽部軟組織影增厚,以左側為甚,左側圓枕呈軟組織腫塊向咽腔內突起,增強掃描檢查不均勻并呈輕至中度強化;咽腔狹窄,左側腭帆張肌、腭帆提肌、翼外肌受累,左側長頭肌受壓變扁,增強掃描輕度強化;頸部可見多發(fā)腫大淋巴結影,較大者位于ⅠB~ⅡA區(qū),大小約為5.4 cm×4.6 cm,信號不均勻,其內可見大面積長T1、長T2液化壞死區(qū)。印象:鼻咽部占位并周圍結構侵犯,頸部多發(fā)淋巴結腫大,考慮為鼻咽癌的可能性較大。
1.2 方法 標本經4%中性甲醛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蘇木精—伊紅染色及免疫組化。免疫采用EnVision兩步法:一抗CK、CK5/6、CK7、P40、P63、SyN、CgA、NSE、CD56、TTF-1、P53、Ki-67;一抗、二抗、CBS、PBS及DAB。顯色劑均購于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原位雜交EBERS、Insitu H2000原位雜交儀及EBER探針試劑盒購于泰普生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
2.1 巨檢 為一塊灰白色組織,大小為0.5 cm×0.4 cm×0.3 cm。
2.2 鏡檢 瘤細胞排列成器官樣、巢狀、菊形團,巢團中央粉刺狀壞死;局部上皮內Paget樣浸潤。瘤細胞體積較大,胞漿中等量,核染色質較粗糙;核仁明顯,呈單個或多個,嗜雙色性;核分裂象易見,約為20個/10 HPF。經首都醫(yī)科大學同仁醫(yī)院病理科劉紅剛教授會診:(鼻咽部)神經內分泌癌,形態(tài)傾向LCNEC。本病例罕見,請結合臨床除外轉移性可能。
2.3 診斷 病理診斷:(鼻咽部)神經內分泌癌,符合LCNEC。免疫組化:CK(+)(圖1)、CK5/6(-),CK7(-),P63(-),P40(-),SyN(+)(圖2),NSE(+),CgA(-),TTF-1(+)(圖3),P53(+),Ki-67(圖4)陽性率約95%。 原位雜交:EBER(-)。
圖1 CK胞漿顆粒狀表達,與上皮對比明顯(IHC 10×)。
圖2 SyN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異度(IHC 10×)。
圖3 TTF-1強弱不等(IHC 20×)。
圖4 Ki-67高增殖指數(IHC 10×)。
3.1 臨床特點 根據本例資料及文獻報道,歸納LCNEC的臨床特點如下:(1) LCNEC好發(fā)于男性,年齡在40~75歲,發(fā)生于肺部者與大量吸煙有顯著相關性[1],而頭頸部病變并沒有這個特點[2]。(2)以鼻塞、鼻出血、頭痛等癥狀為主,受累部位不同則可能有異[3]。(3)影像學可顯示病變及范圍,鼻內鏡檢查見淡紅、灰白或暗紅色腫物[4]。
3.2 組織學特征 LCNEC是一種高級別癌,具有神經內分泌分化特征[5]。瘤細胞中到大,胞漿量中等,呈器官樣、巢狀、菊形團排列[6];核染色質粗塊狀或椒鹽樣,常見單個顯著的核仁;粉刺狀壞死易見;高核分裂象,大于10個/2 mm2(10 HPF)。
3.3 免疫表型 神經內分泌標記SyN、CgA、NSE、CD56中,至少一種陽性。SyN特異度和敏感度比較好,CD56最差[7],NSE比CD56稍好[8]。CK-pan常為核旁或點狀陽性[9]。50%的LCNEC表達TTF-1[10],不能以此判斷其組織來源。其他標記如calretinin、CK5/6、CK20、EBER為陰性[11-12]。
3.4 鑒別診斷
3.4.1 嗅神經母細胞瘤 這是一種源于鼻腔鼻竇嗅上皮的惡性神經外胚層腫瘤,與LCNEC較相似。分化好的腫瘤細胞以小圓、梭形為特點,多呈分葉狀、條索狀,有豐富的血管纖維間質間隔,可見Homer-Wright型假菊形團或Flexner-Wintersteiner型真菊形團;神經內分泌標記陽性;S-100特征性地只表達腫瘤小葉周圍的支持細胞;ASCL1是一個神經內分泌分化的管控基因,在LCNEC中常表達,對鑒別診斷有一定作用[13]。 CK、 EMA通常為陰性,除非伴上皮分化。
3.4.2 非角化性癌 未分化型是鼻咽部中常見的類型,典型的為合體細胞樣,細胞界限不清,泡狀核,核仁嗜酸性;神經內分泌標記可陽性,但CK5/6、P40常彌漫強陽性,EBERS陽性。
3.4.3 未分化癌 瘤細胞巢狀,泡狀核,染色質分布不均勻,核仁明顯,胞漿少,嗜堿性。通常只表達CK-pan,可表達神經內分泌標記。P16在LCNEC陽性,P63弱陽性,而未分化癌陰性。
3.4.4 小細胞癌 兩者免疫表型相同,主要區(qū)別在于形態(tài)。SCC瘤細胞通常小于三個靜止淋巴細胞,細胞核圓形、卵圓形,胞漿少;核染色質細膩、細顆粒狀,核分裂象高。
3.4.5 橫紋肌肉瘤 形態(tài)可與LCNEC重疊,肌源性標記陽性,如Myogenin、MyoD1。
3.4.6 淋巴瘤 可用系列淋巴細胞標記進行鑒別。
3.4.7 尤文氏肉瘤/PENT腫瘤 由單一溫和小圓細胞構成,染色質細膩,胞漿透亮、嗜酸、稀少。CD99特征性的細胞膜陽性,Vimentin、NSE呈陽性,偶表達CK,必要時可行分子檢測。
3.4.8 轉移性LCNEC 鑒別較為困難,需要結合患者臨床表現等。
多數患者頭頸部LCNEC確診時處于進展期或者晚期,治療一般以放化療為主[14],手術為輔。其發(fā)病率低、侵襲性強、復發(fā)率高、預后極差,5年生存率在13%~57%,其復發(fā)率為50%[15]。綜上所述,鼻咽部LCNEC罕見,病理分類、相關治療及預后仍需更多總結、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