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炳新
【內容提要】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首先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庇纱丝梢姡Z言文字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語文教學的主干。那么如何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的訓練。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文字訓練;有效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小語教學的任務首先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由此可見,語言文字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語文教學的主干。那么如何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的訓練呢 ?下面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1.語言文字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石
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熏陶漸染的過程,宜于采取不斷反復,螺旋上升的訓練方式,企圖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學生學習語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葉圣陶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比~老這段論述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能真正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讓學生對每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眼看、口讀、心想,用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參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定能達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
2.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方法
2.1? 正確理解語言文字訓練的定義。
有些教師為應付考試而搞題海戰(zhàn)術,讓學生機械地抄抄寫寫,死記硬背,這樣的做法被很多人誤認為就是語言訓練。要有效進行語文文字訓練,必先正確理解其定義。就語文教學來說,訓練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進行的語言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訓練,主要著眼于語言的積累,在于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著對語言知識的領悟和語言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訓練不同于工匠式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由簡單到復雜,由粗放到精確的遞進式活動。
2.2? 抓好閱讀教學中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備課時要找準訓練點,做好預設;課堂上不放過訓練時機,做好生成;根據(jù)學段目標做好常規(guī)訓練,這是抓好語言文字訓練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成功操作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熟練掌握,也考驗教師的語言文字功底。
①找準訓練點,關注針對性。
備課時選好訓練點并據(jù)以設計出訓練程序是做好訓練的基礎。有時,一個的訓練點一旦選定能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如在《月光曲》里寫貝多芬走近茅屋時琴聲突然停了,屋里傳來了兄妹倆的對話。這段對話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說的話:“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苯處焼枺骸半S便說說”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讓學生找出“隨便說說”指的是剛才說的哪句話。學生指出是“這首曲子多難彈??!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接著再問:盲姑娘是真的這樣隨便說說嗎?學生回答說:因為曲子非常難彈,她非??释苡H耳聽到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教師接著問:既然不是隨便說說的,那她為什么又說“隨便說說罷了”呢?這說明了什么?這一問,學生眼睛亮了,紛紛舉手發(fā)言,說得很深刻,很全面。這樣,聯(lián)系上下文,找準訓練點,步步深入,使學生感知了詞句的豐富內涵,體會了人物的復雜心情,同時也進行了思維訓練。
②抓準訓練時機,關注課堂生成。
課堂上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出現(xiàn)了精彩的發(fā)言或發(fā)言中露出語言缺陷,這些都是訓練的好時機,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問:“山上的積雪融化了”為什么不用“溶化”?教師利用這個提問進行一系列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首先讓學生查字典,查出三個讀音相同的詞語:“溶化”、“融化”、“熔化”,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弄明白三個詞的不同點和共同點。都有“化開”的意思,但化開條件不同,每個詞語表達的意思有所不同,寫法也有所不同。類似的詞語訓練,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匯積累,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了語素、詞義和漢字知識的教學。
③重視常規(guī)訓練,把握適度有效。
教學中我們必須非常重視常規(guī)訓練,常規(guī)訓練主要是指傳統(tǒng)語文教學經常采用的、基礎性的語言文字訓練,如學習生字生詞、領會重點詞句、復述大意、劃分段落、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加標點符號、語速測試、讀寫結合,應當根據(jù)學段目標,教材特點和課后練習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現(xiàn)在的問題是,這些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的訓練方式沒有得到教師足夠的重視。其實《語文課程標準》對這些常規(guī)訓練有明確規(guī)定。
2.3? 在朗讀中理解詞語,積累語言文字。
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學生可以理解詞語的內涵,領悟作者寫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內容是學生所不熟悉的,又是以現(xiàn)代詩的形式出現(xiàn),而詩的語言本身就極簡練、含蓄,因此應引導學生在弄清今昔變化(昨天、今天、原因)的基礎上反復朗讀,在讀中了解深圳的昨天是什么樣,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昨天的貧窮落后,貧窮落后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對一些詞語如:“遙遠、渺茫、夕陽”,要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遙”就是遠;“渺?!敝v水勢遼遠看不到邊,在此要靈活理解為非常落后根本看不到現(xiàn)代文明;“夕陽”,要發(fā)揮想象力,說明是挑回的溪水中映著夕陽。在朗讀“晨曦中阿爸在田間勞作,煙霧里阿媽煮飯在灶旁”時,要讀出父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艱辛,口氣略帶悲傷,讀到小孩子和姑娘時,要讀出因無書可讀任光陰流逝的惋惜,口氣要充滿無奈。在悟情的基礎上自然地理解深圳的昨天是貧窮落后的,然后讓學生舉一反三地朗讀分析明天和原因兩部分,特別是讀到深圳的巨變時,要以驚喜、自豪的口氣讀,學生就會清楚課文是采用對比的寫法,就能輕松地找出“煥然一新”和“改革開放”這兩個詞語。最后以三個中心詞提綱挈領地串連全詩,復述詩句,達到以讀悟情、以讀解詞、以詞概文的目的。
我們語文教師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踐行者、新課標教材的具體實施者、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挖掘教材,加強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使學生能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達到大綱對語文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