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琰
摘要:作文隸屬教學活動,既是一種表達性的生成活動,又是思維性的內省活動,更是一種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放眼世界,對話世界的創(chuàng)新活動。作文超脫生活,為“高處不勝寒”;作文擯棄生活,則“紙上空談兵”。針對作文中生活化問題關注不夠的現(xiàn)狀,把握生活作文的要義,巧設策略,設立原則,精準要求,實現(xiàn)“要什么”“怎么學”“怎么寫”“怎么評”的價值取向,實現(xiàn)作文與生活水乳交融的最佳境界。
關鍵詞:生活;作文;價值;體驗
分類號:G623.24
1.把握要義——“要什么”
葉圣陶先生說:“教學生作文,教師先要明白為什么寫作,作文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生活的必需。”要評價學生寫得怎么樣,教師首先得明晰自己要什么,教什么。文品如人品,為避免學生再落“套路”,違背生活本位,生活作文充滿了對個體生命的無限關懷,注重從生活到作文路徑的,作者本能的、自覺的、真實的個人轉化。這就要求教師樹立大語文觀,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和個性體驗為宗旨,以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guī)律為基礎,以廣闊的生活世界為背景,引領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大膽體驗,敏銳感知,汲取素材,親歷實踐,產(chǎn)生真切感受,抒發(fā)真實情感,使作文應運而生。
2.巧設策略——“怎么學”
怎么學,關系著習作教學的過程引導和驗收評價,是習作教學的重中之重。為實現(xiàn)“教”與“學”的互融與交叉,生活作文的人文性和生動性,教學策略呈以下兩種樣態(tài):
2.1環(huán)境育人,讓觀察應運而生
(1)塑造豐富的物理環(huán)境,滋養(yǎng)身心
物理性的,可視的教學環(huán)境,能讓學生在親眼所見和耳濡目染中獲得熏陶,由無意識的感知化為有意識的觀察。物理環(huán)境的規(guī)劃與建設,都能對學生的生活體驗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
(2)營造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大顯身手
物理環(huán)境為外延,心理環(huán)境則是心理層面的無形調控。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寬松平等的理念,打造零距離多方向的互動場景,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言,敢于表現(xiàn)。班集體內暢所欲言,和睦友愛,才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情感接觸和才華展現(xiàn)的平臺,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能達成效果。
2.2體驗動人,讓情感水到渠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想提高學生的認知敏感度,夯實寫好作文的現(xiàn)實基礎,在訓練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踐至關重要。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創(chuàng)設情境,供學生實踐:
(1)關注學校生活,增加互動體驗
無論是課堂生活,還是班級趣事,都可成為生活作文的旁支和靈感渠道。小學生活潑好動,愛熱鬧,求知欲強,形象思維強,教師可利用性格特質與情趣趨向,結合學生的能力和發(fā)展水平,策劃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
讓學生在興趣和歡樂里勇于觀察,大膽發(fā)現(xiàn),別出心裁,寓教于樂。這是普通的、封閉的作文課堂所不能給予的。
(2)聯(lián)系家庭生活,體味真情交流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除學校外,家庭在學生的成長生活占據(jù)了重大地位。家校緊密溝通,教師進行家訪,家長積極參加學習活動,班級布置,教師與家長有著友愛互助的聯(lián)系……這些都是家校間的充分聯(lián)系。在擴展學生體驗面的同時,積累的不僅是事件、素材,更是對人、事的思考與感悟,推進了親子關系的相互了解,實現(xiàn)了家校聯(lián)系的升華拔節(jié)。
(3)投身社會生活,提高思維品質
而真正引領學生視野及思想重大飛躍的,莫過于廣闊的社會生活。學生如習慣于長時間封鎖于家庭——學校兩線,自然會固步自封。因此,教師可拓寬教學空間,開發(fā)教學游戲,開拓認知面,多組織一些社會活動,讓學生有目的的積累鮮活的寫作素材。教師作為策劃推動者,要靈活穿針引線,時刻以學生為主體。
通過這三方面的生活取材與社會積累,讓學生意識到作文是挑戰(zhàn)與樂趣并行的美事。
3.設立原則——“怎么寫”
3.1反客為主
傳統(tǒng)的作文理念極易蒙蔽學生的獨特感受,在規(guī)范指導下,打造出千篇一律的籠統(tǒng)作文。生活作文卻恰恰相反,當作文內容與學生個人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當生活經(jīng)歷與個體思維發(fā)生共振時。教師更是由繁重的領導者變?yōu)閱l(fā)者、引領者、鼓勵者、組織者等富有溫性、陪伴意義的角色。學生則一躍成為主體,親歷選擇、操作、觀察、思考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真正意識到生活是怎么融進自己的作文的,看到作文是怎樣與生活碰撞勾連的,一篇帶有生活氣息,富有真實情感的作文是怎樣產(chǎn)生的。
3.2革故鼎新
創(chuàng)新在人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中占有極大比重。一線寫作環(huán)境中,中庸樸素的作文鋪天蓋地。在生活作文中,既有廣闊的生活背景做倚靠,自當基于創(chuàng)新性原則,以嶄新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身邊的一草一木,產(chǎn)生鮮活有生命的感受。
3.3身體力行
學生的個人背景、知識閱歷、喜好品味決定了他們在一件事情上有不同的主張態(tài)度、思考領略。作文無真情實感,無獨特感受,大多因為作文多“假”的緣故。假參與,假觀察,自然衍生出假情感,假思想,所以有了紙上談兵的空虛言語。而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將文化知識帶入到變幻莫測的生活中來。生活作文講究實踐和親歷,讓學生做到確實接觸,真實反應,準確思考,適時動筆。使得過程和情感都水到渠成,自然吐露。
4.精準要求——“怎么評”
4.1降低要求,循序漸進,確保寫作興趣
活動后,應降低作文在篇幅和質量上的要求,寫出生活體驗即可。從講感受,寫段落,能表情達意開始,把主動權盡授與學生,讓學生把過程中的觀察、感受、體悟流暢表達出來。等到在表達層面日益得手時,再把主陣地移到動筆處。借助合適坡度的教學,引導學生在興趣中培育能力。
4.2多元評價,鼓勵為主,給予成長空間
評價作文并非為了評判好壞,而是以增強學生自信,激起學生興趣,提高作文能力為主旨。教師的評價只能代表個人的意見,還應把其他同學的意見加入到評價過程中,使學生采納眾方意見,取長補短。在寬松和諧的氛圍里,充分發(fā)揮每個同學的主觀能動性,把從他人作文中得到的經(jīng)驗得失轉化為個人的寫作能力,集體朝著提高作文水平的目標前進。
參考文獻:
1.童革. 基于網(wǎng)絡的“生活作文”教學研究[J]. 教學與管理, 2013, (2): 92-94
2.鄭淑娟. 小學中年級生活作文教學探討[J]. 華夏教師, 2017, (2):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