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迪 王菁菁 施亦言 徐金花
[摘 要] 新時代幼小銜接方式改變巨大,小學新生認知差距不斷增加,在學習適應性方面發(fā)展程度各不相同。如何正確處理小學新生學習適應性不良問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逐漸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課題。該研究通過文獻研究、訪談、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等方法,分析影響小學新生學習適應性的因素。根據調查結果,從教師視角出發(fā),提出解決小學新生學習適應性不良的建議,幫助一年級新生更好地完成過渡,促進幼小銜接發(fā)展。
[關鍵詞] 學習適應性;幼小銜接;入學適應;小學新生
[作者簡介] 胡安迪(1998—),女,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2017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王菁菁(1998—),女,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2017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施亦言(1999—),女,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2017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5-0343-02? ? ?[收稿日期] 2019-09-30
在以往多數對于幼小銜接問題的文獻中,研究的關注點大多放在幼兒園階段,討論的多為學生為了實現幼兒園和小學間的平穩(wěn)過渡應提前做哪些適應性準備,而忽略了小學本身的主體影響。在以小學為主體的新生學習適應性的文獻中,新生和家長視角較多,教師視角較少。因此,本研究從小學教師視角出發(fā),聚焦小學新生在幼小銜接視角下對于學習的適應性,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幼小銜接
兒童在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發(fā)展的過渡階段被稱為幼小銜接時期,其對終身學習、素質教育以及兒童的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國人口素質的全面提升賦予了幼小銜接新的時代特征,如何使不同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的孩子們以平穩(wěn)健康的方式適應小學生活是本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學習適應性
許峰在《關于人的適應性培養(yǎng)的社會心理分析》中對適應性的定義為:個體為完成某種社會生活適應過程,形成相應的心理-行為模式的能力。對于學習適應性的定義,國內研究中大都援引周步成等主修的《<學習適應性測驗>手冊》上的表述。筆者整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將本研究中的“學習適應性”綜合概括為:新生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面對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任務時,所展現出的有差異性的學習適應能力。
二、影響新生學習適應性因素
(一)小學新生學習適應性現狀
本研究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適應性整體水平的綜合性研究,主要涉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A)、學習技術(T)、學習環(huán)境(E)、身心健康(H)四個方面。但在不同的維度之間,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有所差異。
團隊為每道題賦值,采用公式算出各維度值,再用公式[學習態(tài)度(A)+學習技術(T)+學習環(huán)境(E)+身心鍵康(H)]/4計算出均值,利用均值比較法進行不同維度學習適應性差異比較,得出小學新生的適應性良好程度排序為:學習環(huán)境(E)>學習態(tài)度(A)>學習技術(T)>身心健康(H)。
經過教師訪談,團隊發(fā)現學生學習適應性不良主要表現在:對學校生活環(huán)境的不適應,如無法獨立如廁;對于課程增加、課時增長的不適應;缺乏良好的傾聽習慣、注意力難以集中、缺乏認真完成作業(yè)的習慣、缺乏學習內在動力;對教師角色轉換的不適應。
(二)影響因素分析
1.個體差異。一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發(fā)展速度、性格以及自理能力的不同可能會影響其學習適應性。自我意識發(fā)展較慢、內傾型性格、自理能力弱的學生普遍會出現學習適應性不良情況。
2.家庭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教養(yǎng)方式會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產生影響。專制型和溺愛型的教養(yǎng)方式不利于學生個體發(fā)展。關愛型、指導型、民主權威型教養(yǎng)方式對于兒童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產生積極作用。
3.性別差異。男生性格普遍偏向于外傾型、意志型,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明確的行動目的,對于新環(huán)境的陌生感更容易消除。女生性格偏向于內傾型、情緒型,適應新環(huán)境所需要的時間相對較長。
4.幼兒園類型。公辦幼兒園日常的教學工作嚴格受教委指揮,因此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等方面比較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幼兒行為習慣知識有所滲透。民辦幼兒園由于市場原因,在高競爭、多選擇的壓力下,教學內容多樣化方面大多優(yōu)于公辦幼兒園。并且,民辦幼兒園以多樣化教育理念為賣點,對于幼兒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培養(yǎng)上不做過多強調。相較之下,民辦幼兒園畢業(yè)的學生會表現出對于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不適應。
5.是否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首先,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家長可能無法同時兼顧多個子女的心理滿足狀況,孩子需要自己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增多,這使他們獲得了獨立的學習經驗,也發(fā)展了意志力。而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家長“過度”關注的可能性較高,不利于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其次,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家長更擅長處理家長與子女間、子女與子女間的關系。因此,在非獨生子女的成長經歷中,兒童能夠較早地區(qū)分個體間的差異,并適應獨立完成任務的方式。
三、教師視角下提高新生學習適應性的建議
(一)對新生家庭的建議
1.家長需要對自己在幼小銜接中充當的角色有正確的認知。首先,家長是涵容者。面對兒童的適應性問題,家長應抱積極心態(tài)。家長需要了解兒童的年齡特征、發(fā)展階段特征以及適應期的心理特征,分析兒童在學習中不適應的原因,為兒童提供心靈支持。
其次,家長是引導者。諸多一線教師都表示,對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遠重要于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家長從旁協助。
最后,家長是合作者。家長和學校需要相互配合。如果有與教師意見不統一的情況,家長需私下與教師正面溝通接觸,進行協商調整。
2.家長需要為兒童提供積極、融洽的家庭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首先,家長要為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不和睦的家庭通常會給兒童帶來心理負面影響。其次,家長要在家庭中為兒童提供獨立的學習空間?!蔼毩ⅰ辈粌H指場所獨立,更指心靈獨立。
3.家長需要幫助兒童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在生活習慣方面,家長可以幫助兒童形成原型定向,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幫助兒童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與飲食習慣。在學習習慣方面,家長要及時糾正兒童的書寫姿勢,養(yǎng)成正確的書寫習慣。家長要幫助兒童養(yǎng)成閱讀習慣,并對兒童的閱讀方式、閱讀內容、閱讀興趣進行引導。
(二)對學校教師的建議
學校需定期對教師進行幼小銜接專業(yè)化培訓,在教學安排中設立專門的“學習準備期”。在學習準備期內,教師需要放緩教學進度,讓學生適應新環(huán)境,調整節(jié)奏。
在家校溝通方面,教師應該和家長建立平等的關系,當家長出現某些不恰當行為,教師也不要急于批評,要換位思考,爭取家長們的信任與配合。
四、研究結論
“幼小銜接”不等同于“提前讓兒童熟悉、了解小學學科課程內容”。對于家長而言,兒童的興趣引導、心理調控等都是幼小銜接時期應該實踐的。對于教師來說,在教學上需要放緩進度,對于個別學生單獨輔導。另外,教師還要樹立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寬嚴相濟的教師形象,嚴格把控班級班風。對學校來說,需定期對教師進行幼小銜接專業(yè)化培訓,將幼小銜接規(guī)范法、具體化、系統化。
參考文獻
[1]許峰.關于人的適應性培養(yǎng)的社會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6):36-40.
[2]唐淑,鐘昭華.中國學前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33
[3]劉怡倩.小學生入學準備情況與學習適應性的相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4]陳子丹.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意志特點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8):49-57.
[5]楊傳達,徐業(yè)偉,裴林艷,等.新時期小學獨生子女個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45):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