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 白
三月,本該是美國春季學期最繁忙的階段,今年卻有些特殊。國內(nèi)“新冠肺炎”得到有效控制,美國的疫情卻大規(guī)模席卷而來。我正攻讀鋼琴演奏博士學位的紐約州立大學可謂是疫情“震中”,學校停課、宿舍清人,猶如“封城”。而我也在停課后不久買了回國的機票,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那一份踏實。旅途很順利,在降落家鄉(xiāng)青島后卻被告知我的前排乘客發(fā)熱,我瞬間成了“密切接觸者”,原先街道安排的居家隔離計劃也泡湯了,改為在郊區(qū)賓館的集中隔離。隔離房間條件不錯,可我還是犯了難:沒有鋼琴呀,人生中好像還不曾有過14天不能練琴的狀況!
隔離的第一天上午,我坐在房間里愣神兒,不能練琴的日子才剛開始,我就感到了寂寞和無所適從?!安荒苓@樣下去”,我對自己說,“沒有琴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我暗下決心,好好安排這兩周的時光,儲備知識、武裝頭腦,和心愛的鋼琴來一場“云”約會!
我的“云練琴”從看譜開始,樂譜是一切的根本。雖然我們每天都照著樂譜練習,但隨著對曲目的熟練,特別是等到一首曲子背下來了,就越發(fā)“自信”了起來,忽視了譜面上一些細節(jié)。這時,遠離鋼琴、只看譜子便成了很好的警醒。我在看譜子時一般注意兩點:第一,加強背譜,知道哪里換了和聲,哪里有容易忘譜的大跳,給不太牢靠的肌肉記憶來個理性記憶的雙保險;第二,分析句子和段落,哪里是高潮,哪里要呼吸,多給自己提問自然就不會“霧里看花”了,這一點更為重要。聽說在戲曲領域,每一場大戲里都有一個“劇點”,我想音樂也是一樣,需要設計好最有情緒點的地方,無論是蓄勢勃發(fā)后的一瀉千里,還是突然轉變音色后的小“撩”一下,都需要心中有數(shù),畢竟“好聽是有道理的”!
除了看譜子,我還在14天的隔離期里堅持做了另外一件事—撐手。作為一名鋼琴專業(yè)的學生,我從小就因自己生了一雙小手而耿耿于懷,經(jīng)常自嘲這是個“祖師爺不太賞飯吃”的安排。但我相信手的大小是可以適度改變的,于是,我每天設定三次撐手的時間,每次各五分鐘,具體的方法是:用左手1、2指去撐右手相鄰的兩個手指中間的虎口(即2、3指之間和3、4指之間,依此類推);再反過來用同樣的辦法右手撐左手,讓虎口能感到輕微的拉扯感,增大它的寬度。這是我針對我自己的手研發(fā)的小方法。經(jīng)過長期的練琴,我發(fā)現(xiàn)我的兩只手雖然小,但都可以跨到十度,所以1指到5指的跨度不算小,基本上是夠用的。美中不足的是,我的2、3指和3、4指之間的跨度比較窄,所以在遇到整體跨度不大但內(nèi)部跨度較大的和弦時就感到吃力了,最好的例子就是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的第一個和弦。撐手雖然不會瞬間讓手變大,但起碼可以讓手指之間的肌肉更加習慣于拉伸,相信長期堅持下去,還是會有效果的。我之所以每次只撐五分鐘,是出于對手的保護,“少食多餐”才不至于物極必反而傷到手,撐的力度也最好是輕輕的。希望想借鑒這一方法的讀者能夠視自身情況而定,不要傷到手才好。
待在隔離房間還能干點兒什么呢?記得當年在附中讀書時,每周看一部歌劇的幸福時光回到了眼前:記得每個周二,學校組織面向全校師生的欣賞課,內(nèi)容總是一部歌劇,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歌劇《夢游女》就是在這門課上接觸到的。當時覺得,原來還有這么偉大的藝術形式?。】梢酝ㄟ^一首首詠嘆調(diào)把愛情表達得那么醇美和豐富,但當你被這濃烈的羅曼蒂克搞得有些“膩味”時,又有宣敘調(diào)來推進劇情,實在是妙哉!就這樣,《魔笛》《唐豪瑟》《塞維利亞理發(fā)師》依次走進了我的世界,小時候看的東西總是那么印象深刻。后來光靠欣賞課有些“吃不飽”了,我又去買了帕瓦羅蒂、弗萊明演唱的歌劇,繼續(xù)陶醉在歌劇的美妙世界里。
思緒拉回眼前,這14天的時光太適合用來繼續(xù)上網(wǎng)“補課”我的歌劇啦!安娜·奈瑞2005年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版《茶花女》、多明戈和阿普麗爾·米洛1989年大都會歌劇院版《阿依達》等全部被我“打卡”;除了歌劇,作為話劇迷的我也將袁泉、王洛勇版《簡·愛》和北京“人藝版”《茶館》收入囊中。就在我看完多明戈版《阿依達》后沒幾天,就從新聞上得知他被確診“新冠肺炎”。當時我就想:愿當今最偉大的歌唱家,也是當年和帕瓦羅蒂一起多次來中國演出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早日康復,繼續(xù)他的中國情結!古典音樂圈還有另外一位大師罹患“新冠肺炎”,就是小提琴家穆特。她是我最愛的小提琴大師,當年在波士頓讀研究生時,趕上她同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演出,我還特意買了靠前的座位。隔離期間,我特意上網(wǎng)重溫她的貝多芬《“春天”奏鳴曲》,愿她的健康也如此曲!雖然表面上這些話劇和歌劇跟鋼琴沒有直接關系,但我相信在大的藝術門類里觸類旁通,對鋼琴一定會有幫助。莫扎特和貝多芬奏鳴曲的很多第二樂章都像極了歌劇里深情的詠嘆調(diào)。記得當年學習貝多芬《第五鋼琴奏鳴曲》的二樂章時,我經(jīng)常關上琴房的燈,在漆黑的寂靜中一邊彈琴,一邊想著《藝術家的生涯》里那首著名的《人們叫我咪咪》。這種天馬行空的聯(lián)想真的讓我的貝多芬更加“入戲”,把孤獨和凄楚的情緒更自然地表達了出來。
閱讀更有助于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音樂不是那么簡單的,有些大篇幅的作品以及作曲家晚年寫的作品尤其需要我們往深里想,而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把音樂表達得更成熟,更“高級”,這一點我越是長大,越是往更高的學歷上前進就越有感觸的。慶幸的是,這次可以在家鄉(xiāng)隔離,于是隔離第一天下午我就拜托家人給我送書。疫情當前,先讀個應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吧,這本不算長的小說在三天后讀完,我又看了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這部著作生動描寫了哥薩克族的年輕人勇于應戰(zhàn)、熱愛生活,其中對頓河沿岸的風土人情和景色描寫展示出一幅幅真實的俄羅斯風景畫,對我們了解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很有幫助。除了這些“大部頭”,我還特意叮囑家人帶來幾本近期出版的《鋼琴藝術》算作我的枕邊讀物。這本雜志我訂閱多年,每次回看仍有常看常新之感。此外,我還讀了《滕王閣序》等幾篇古文。讀書就是這樣,有時候一句話、一個觀點就可以指引我們今后思考的方向。
今年是貝多芬250周年誕辰,隔離期間又趕上3月26日的貝多芬逝世周年紀念。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我特意上網(wǎng)聽了貝多芬?guī)资字匾髌?,比如,他的鋼琴奏鳴曲“熱情”“黎明”,還有三首晚期奏鳴曲—作品109、110和111。聽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最大的感觸就是,他的藝術生命太頑強了,在雙耳失聰?shù)那闆r下還能寫出這樣純一無雜、世間絕無僅有的音樂,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強大的音樂風格影響了肖邦、李斯特等整個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除了貝多芬奏鳴曲,我在隔離期間也著重聽了其他作曲家的晚期作品,如巴赫《哥德堡變奏曲》、莫扎特《c小調(diào)幻想曲》、舒伯特《降B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D960)和李斯特的《b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的共性是展現(xiàn)了作曲家歷經(jīng)滄桑后的內(nèi)省,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超世俗境界和淡泊明志精神的執(zhí)著追求。很多人認為年齡小的學生不要急著去碰這些作品。我倒覺得,可以先學著彈下來,然后在不同時期“撿”起來再學,相信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感悟。每一遍學習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往深處思考,了解作曲家當時的思想境界。畢竟這些曲子都是需要用一輩子去悟的,如果能在每一次“撿”起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比幾年前又成熟了,理解得更透了,一定會是很有滿足感的體驗。
一轉眼,14天的隔離生活結束了。本以為會倍感無聊的兩周,在我的安排下非常充實,有許多知識,雖屬鋼琴之外的范疇,卻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音樂中的內(nèi)涵。除了讀譜、撐手、看劇、讀書、聽音樂,我每天還會做“八段錦”,動作不難,卻讓人氣沉丹田,對鋼琴演奏者的“氣息”很有幫助。氣息沉了,音樂的氣息也就順了。這14天,雖然沒有鋼琴,我卻給自己安排了場“云練琴”,相信這次“功夫在詩外”的修行會成為我鋼琴生涯中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