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時代主題出版的地位更加突出,意義更加重要。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本觀點以及現(xiàn)實的人、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新時代主題出版的價值邏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凝結人民共同價值、增強人民文化自信、滋養(yǎng)人民精神世界是新時代主題出版育人功能的主要體現(xiàn)。因此,新時代加強主題出版工作,要以滿足人的需要為主線,堅持主題出版精品化、差異化、融合化、大眾化和國際化的實現(xiàn)路徑。
【關? 鍵? 詞】主題出版;價值邏輯;育人功能;人的需要
【作者單位】藍廖國,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的長效機制及實施路徑研究”(19BKS147)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6.007
主題出版活動由來已久,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很重視利用主題出版配合革命斗爭工作。自2003年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提出實施“主題出版”工程以來,經過16年的發(fā)展,主題出版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吨黝}出版發(fā)展學術報告(2019)》顯示,新時代主題出版的概念不斷豐富和深化,在選題上涵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全方面,從原來集中于政治類選題,擴展至關注黨、國家和社會的核心問題,以及滿足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的選題;在選題視角上逐步由宏觀向中觀甚至是微觀層面拓展;在展現(xiàn)形式上,逐漸向融媒體轉變,“紙”和“電”的結合更加緊密。各界對主題出版的定位、內容、發(fā)展趨勢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主題出版也展現(xiàn)出新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人學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側重研究現(xiàn)實的人和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叭说男枰?、人的生產勞動和社會關系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核心線索?!盵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既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無論是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思想,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離不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個永恒的話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聚焦于人的生活、發(fā)展、幸福、利益、解放等方面,具有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人學意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堅持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本觀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新時代主題出版進行理論透析,有助于出版主體深化對主題出版的認識,并肩負起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使命。
一、主題出版的價值邏輯
價值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意義關系。價值是相對于人而言的,人是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實現(xiàn)者和享有者。把握主題出版的價值邏輯起點、價值主題、價值旨歸是梳理其價值邏輯的關鍵。
1.現(xiàn)實的人:主題出版的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是研究對象的“最基本、最簡單抽象”,是矛盾發(fā)端的胚芽,蘊含著尚未展開的可能性和豐富性。邏輯起點亦是問題的初始假設,不同的假設往往會得出不同的論證結構,甚至完全不同的結論。西方學者對于人的假設眾說紛紜,例如“自然人”(德謨克利特)、“經濟人”(亞當·斯密)、“社會人”(梅奧)、“宗教人”(伊利亞德)、“觀念人”(黑格爾)等,這些假設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積極意義,但都沒有超越“抽象的人”的思想范疇,具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在批判借鑒前人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這讓人的假設具有了完整性和科學性。現(xiàn)實的人是指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是社會的、歷史的、具體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主題出版是以一定的主題為出版主體、介體、受眾建立緊密紐帶的特定出版活動,兼具出版的共有屬性和自身個性。不同時代的主題出版可能主題有所不同,但本質上它歸屬于人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范疇,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人。主題出版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屬性決定了其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既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必然要求,也是主題出版題中應有之義?,F(xiàn)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邏輯起點,亦是主題出版的邏輯起點。主題出版只有在“什么樣的人”這個初始條件上兼顧科學性和完整性,才能確保其發(fā)展的生機活力。
2.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主題出版的價值主題
馬克思認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本質,而人的生命活動的總和就是生活,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恒的歷史主題。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fā)生了轉化,要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不僅要滿足其物質生活需要,還要滿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理論視角看,人的物質需求是基本需求,是首位、有限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高級需求,是其次、無限的。 “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盵3]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主題出版脫離不了現(xiàn)實的存在。不管主題出版?zhèn)戎赜诶碚摶驅嵺`,都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立足于時代,立足于人的美好生活的主題出版才有價值。因此,積極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主題出版的主要價值主題。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斷書寫人的歷史、謳歌人的生活、傳播人類文明是新時代主題出版保持活力的源泉。
3.人的全面發(fā)展:主題出版的價值旨歸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盵2]主題出版具有經濟和文化雙重屬性,除了回應國家之需、民族之需、時代之需,更根本是要回應人的需要。不同時代的主題出版所對應的人的發(fā)展價值訴求不同,但在促進人的進步、促進國家發(fā)展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例如,主題出版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塑造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新人;在改革開放時期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進入新時代,則主要塑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主題出版具有歷史性特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時代是主題出版的基礎和前提,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始終是主題出版的終極目標。
二、主題出版的育人功能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主題出版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3]的使命。育人功能主要是指事物或方法在培育或者教育人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主題出版主要通過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來實現(xiàn)其特殊的育人功能。
1.提高人民思想覺悟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人民的思想覺悟水平高低對其理解和踐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重要的影響。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主題出版的首要政治任務,牢牢把握決勝全面小康、決戰(zhàn)脫貧攻堅是主題出版的工作主線。主題出版應在弘揚主流思想、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回應時代主題上發(fā)揮不可或缺的作用??v觀百年黨史,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出版,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出版,主題出版都能最直接、最及時、最集中、最系統(tǒng)地宣傳主流思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國家新聞出版署發(fā)布的《2018年新聞出版產業(yè)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主題出版圖書印數(shù)大幅提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年度印數(shù)超過3200萬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年度印數(shù)超過600萬冊,《共產黨宣言》年度印數(shù)首次超過100萬冊。由此主題出版在提升人民的思想覺悟和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彰顯。
2.凝聚人民共同價值
價值不在于知識或者事物本身,而在于對人的意義。主題出版的關鍵不在于出版本身,而在于其對人展現(xiàn)的價值?!叭祟惿鐣l(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盵4]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穩(wěn)定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社會成熟的人民共同價值觀,也是主題出版重中之重的內容。國家新聞出版署有關部門公布的2019年全國各出版單位的選題綜合報告顯示,主題出版選題共2800余種,其中宣傳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選題有221種,占比約8%。從內容上看,該類主題出版緊緊圍繞“育新人”的主題,重點主要放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養(yǎng)成上,既有普及性的通俗理論讀物,又有研究性的專著,有效強化了讀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進一步凝聚了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凸顯了特殊的育人功能。
3.增強人民文化自信
人是一種文化存在。在這個意義上,人的世界就是文化的世界。因此,主題出版對文化的關懷就是對人的關懷。出版從誕生之日起,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文化和人的關懷,主題出版亦如此。文化是國家之根、民族之魂,是國家發(fā)展軟實力,特別是在全球化的當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主題出版?zhèn)鞒形幕㈤_啟民智的本質不會隨著時代的更迭和技術的變革而發(fā)生改變,以優(yōu)秀文化塑造人、涵養(yǎng)人、教育人是主題出版題中應有之義。從近年出版的主題出版物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直是主題出版的重要內容;近年涌現(xiàn)的許多優(yōu)秀主題出版物,如《中國文化的前途和使命》《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等都是立足于人民、聚焦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增強人民文化自信的精品力作。主題出版在中國從出版大國到出版強國轉變的進程中,將繼續(xù)發(fā)揮資政育人以及重塑文化自信的作用。
4.滋養(yǎng)人民精神世界
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社會存在物,亦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人是自然存在、社會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統(tǒng)一體。從人的精神維度看,主題出版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理性活動,是一種精神傳播、創(chuàng)造的文化活動,有助于滋養(yǎng)人的精神世界。主題出版緊跟時代步伐,“甚至反映的往往是中國處于一個偉大時代最核心的課題”[5]。相關主題出版向世界傳遞中國精神,具有很強的時代感。主題出版除了傳承中國傳統(tǒng)精神,更重要的是弘揚中國當代精神,提振人民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奮斗精神。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zhàn)役”中,浙江省委宣傳部主動強化主題出版的引領作用,將抗擊疫情類選題優(yōu)先納入2020年全省主題出版范疇,優(yōu)先統(tǒng)一配套相關資源。這種通過充分挖掘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實踐中的先進典型、感動故事的主題出版,無疑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對鼓舞人民戰(zhàn)勝困難、增強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凝聚中國力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新時代主題出版的實踐路徑
進入新時代,主題出版為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發(fā)展和思想文化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滋養(yǎng)和智力支持。我們“不能囿于出版板塊劃分的局限來理解主題出版,而要從出版行業(yè)的全局來做好主題出版”[6],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握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這是推進主題出版又好又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1.適應人的品質追求,實現(xiàn)精品化發(fā)展
為了滿足人們對圖書品質的需求,主題出版可從策劃選題、圖書內容、理論創(chuàng)新和呈現(xiàn)形式等方面實現(xiàn)精品化發(fā)展。首先,精心策劃選題。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選題是精品化發(fā)展的關鍵;要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充分聚焦人民關注的熱點、重點、焦點,完善選題的討論、論證、修改、審批等環(huán)節(jié);把國家的要求與人民的需求結合起來,策劃重要的主題出版選題或精品出版選題。其次,抓好內容建設。堅持內容為王、內容為首的理念,牢牢把握內容這個核心,始終把人們對精神生活高品質的需求貫徹主題出版全過程。再次,加強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是主題出版的生命線,是主題出版實現(xiàn)“雙效統(tǒng)一”的重要保障。相關出版單位要加強權威作者隊伍建設,重視作者的理論原創(chuàng)能力;重視頂級專家的主題解讀,重視理論再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高度重視編輯的地位,創(chuàng)造條件有效促進作者與編輯的深度合作,搭建理論創(chuàng)新的橋梁。最后,表現(xiàn)形式美觀大方。好的內容也需要好的形式來呈現(xiàn)。在成本合理可控的前提下,主題圖書的裝幀設計、結構情節(jié)、印刷質量等應精益求精,滿足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適應人們對高品質圖書的要求。
2.滿足人的個性需要,實現(xiàn)差異化發(fā)展
人的需要有共性和個性之分,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的需要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新時代主題出版要重視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出版單位要在主題出版的產品類型、戰(zhàn)略選擇、營銷模式上實現(xiàn)差異化發(fā)展。首先,在產品類型上進行差異化布局。要充分考慮受眾的年齡特點、閱讀習慣、興趣愛好等,踐行出版的人民觀。其次,執(zhí)行差異化戰(zhàn)略選擇和營銷模式。出版單位要根據(jù)自身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結合地方特色,明確自身定位,因地制宜,確定自己選擇進入主題出版的“紅?!边€是“藍海”;加強市場調查,精準把握受眾的特點,因人施策,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減少同類競爭,縮短與讀者的距離。
3.順應人的行為變化,實現(xiàn)融合化發(fā)展
人的行為受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支配,是以人的需要為驅動的。隨著5G、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融入出版領域,人們的閱讀行為發(fā)生了改變,數(shù)字化、網絡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越來越強烈。網絡與現(xiàn)實的結合點越來越多,結合得越來越緊密,融合度越來越高,移動化、碎片化、圖像化、體驗化的閱讀逐漸成為人們新的閱讀習慣。主題出版應順勢而為進行轉型升級,在技術融合、知識融合上尋找突破點。一是從“相加”到“相融”,突破融合的瓶頸。消除傳統(tǒng)出版與數(shù)字出版之間的矛盾,縮小線上與線下之間的鴻溝,由簡單的技術相加向深度融合轉型升級,讓現(xiàn)代先進的生產工具覆蓋主題出版編輯、印刷、發(fā)行的全過程,提高主題出版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從“知識供給”向“知識服務”轉變,打破融合的藩籬。要加快從以紙質媒介和IP為中心的知識供給階段向以全媒體出版、全媒體營銷為核心的知識服務階段的轉型升級;加大全版權運作,利用5G技術、大數(shù)據(jù)技術、云計算技術、“3R”技術(VR、AR、MR)等新技術創(chuàng)新產品形態(tài),豐富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延展知識服務模式,提高主題出版物的親和力,吸引更多的讀者;樹立微模式、圈模式下主題出版的新理念,把閱讀者當作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自媒體來看待,主動順應人的閱讀行為變化,將知識服務滲入讀者學習、生活、工作的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實現(xiàn)主題出版融合發(fā)展,雙效統(tǒng)一。
4.契合人的文化內需,實現(xiàn)大眾化發(fā)展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數(shù)字化出版的興起,主題出版的讀者出現(xiàn)了大眾化的趨勢,逐漸超越了傳統(tǒng)的黨政干部以及中老年讀者范疇,形成了年輕化、多樣化的特征。大眾化的出版具有更廣闊的市場,因此,主題出版應堅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讀者”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新表達、營銷方式,不斷提升主題出版物的傳播力、影響力、感染力。首先,實現(xiàn)敘述模式的轉變。要細化題材與受眾類型,有針對性地實現(xiàn)從國家敘述模式到個人敘事模式的轉變,把國家和個人內在聯(lián)系在一起敘述,適應大眾的話語體系。其次,將理論通俗化。主題出版必須有學術研究做支撐才能持久,而且必須對學術話語進行轉換,使“有深度”的理論“有溫度”,“有意義”的思想“有意思”,激發(fā)主題出版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再次,宣傳營銷要接地氣。要善于抓住時機、把握節(jié)奏,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讓主題出版深入人心。
5.實現(xiàn)國際化發(fā)展,為人類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交流是人的本能需求,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必經之路?!拔拿饕蚪涣鞫嗖?,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盵7]新時代的主題出版是彰顯“四個自信”,弘揚中華文明、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擴大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載體。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是要實現(xiàn)文化“走出去”與主題出版的有機結合。加強國際交流出版合作,實施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促進圖書對外版權貿易,讓中國聲音、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精神釋放強大生命力。二是要把主題出版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相結合。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主題出版單位應當積極投身到“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中,完成從文化“走出去”到“走進去”的升華,為人類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韓慶祥. 現(xiàn)實邏輯中的人: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4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295.
[3]習近平.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30.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
[5]于殿利. 出版是什么[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7):106.
[6]崔波,韓建民,郝振省,等. 新時代主題出版新理念[J]. 編輯之友,2019(10):14-22.
[7]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