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一把刀子,將秋日九十天精確地切為兩半,一半是陰,一半是陽。黃經(jīng)180度的圖景是,太陽位于高天,直射赤道,此日得以晝夜均分,寒暑自此中和。這樣一個神秘的日子,一定是有意義的。比如說“不平”才是宇宙的常態(tài),平分則讓人心憂,完美到極致總是難以守常的,這與“盈則缺”差不多一個道理。
自秋分后,陰氣盛而陽氣衰,雷聲將會在大地上消失一段日子。江河湖泊水塘溝渠里,水都開始退向自己的內(nèi)心。蟄居的秋蟲們開始營造自己的洞穴,漸漸走向大地深處,并用打洞的細土封起洞口,它們的鳴聲越發(fā)蒼涼起來。陽光溫煦,秋風溫柔,天空中的云很干凈,空氣很干凈,丹桂飄香,蟹腳癢,菊將黃。這是人間難得的好日子。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說的也差不多是這個時節(jié)。之前熱烈,之后,一陣秋雨一陣涼,歲月將滑向蕭索、衰敗、寒冷,中間的“正好”,就成了令人感到憂郁的完美。經(jīng)歷了太多處于晃蕩狀態(tài)的不平衡不完美,陡然遇到秋分的平衡,便令人惶恐不安,因為怕失去。
李樸《中秋》詩:“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由缺到滿是緩慢的,但一到滿其實便開始走向缺,平分秋色其實只是一瞬間,看不見的細小緩慢的盈虧消長在每一個瞬間進行。蕭條與繁榮、貧瘠與豐實、干癟與飽滿,沒有真正的平分,所有的對立面,都不曾有直尺狀的,而是太極圖里的曲線蝌蚪,此消彼長,動態(tài)平衡。
如此想,就可以對“平分秋色”微笑了,便可以對許多“不公”釋然了,對許多“不幸”淡然了。世上雖無永恒的、絕對的平分秋色,但一定有對立面的相互轉(zhuǎn)化,那么一切都是可以期待的,因為它是動態(tài)的,沒有任何一把刀子,可以將所有的“狀態(tài)”一切為二。消失的雷會重新出現(xiàn)在春天的天幕上;消失的水會化作春雨冬雪,重新開始新的征途;洞穴里的蟲子,會在春天潮潤的土地上鉆出來,如種子一樣,唱響夏天。如此,就該感謝沒有永遠的平分秋色了,因為“不恒定”給了一切以希望——誰愿意永居貶義的那一頭?
至于幸福,就一定是功成名就嗎?是擺在貧窮、失敗對立面的財富、成功嗎?不是這樣的。幸福是世界路過心靈的感覺,是自己走過世界的感覺,是在得到與失去、想要與難得的“不穩(wěn)定”的追逐中,經(jīng)歷了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情留給自己的感動。無此則無幸福,無“動蕩”則無流動,無流動則不能相互為對立面提供養(yǎng)分和動能,“平分秋色”的世界是死寂的,雖然它看上去很公平、很完美。
所以,對于平分秋色的一輪滿月,對于它的盈虧消長,應該是“不應有恨”。只要你等待、努力,一定會有不斷的美好帶給你,而它對應的“不美好”則化作了經(jīng)歷、回憶,化作春泥,養(yǎng)滿腹清馨。
(遠古的水草/文,摘自《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