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藝術是孩子感受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重要表現方式。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在美術方面會表現出成人難以想象的才能和潛在力量?!?-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對于美術教育的目標也強調了孩子對于美術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我班中有一個獨立的美工區(qū),它一直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在進行個別化活動時,我作為組織者和觀察者,反思到自己的教學仍存在“三重三輕”的問題。
一是重技能而輕創(chuàng)意。每個主題我都會提供相關材料和步驟圖,但是孩子們總是會呈現非主題內容的作品,提供的步驟圖也不受孩子們的青睞,他們更喜歡創(chuàng)造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經過反思,原來是我給予的技能要求太強,按部就班的工作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二是重結果而輕過程。每當一個主題進行到尾聲時,我會鼓勵孩子們去完成一些與主題相關的作品,但是發(fā)現孩子們還是比較被動的。比如主題活動“有用的植物”進行時,我讓孩子們用彩泥做植物、用手工紙折植物、用彩筆畫植物,最終的作品粗看很豐富,實則目的性太強。我往往忽視了孩子們過程性的內容,孩子們創(chuàng)作的痕跡也不夠明顯。
三是重數量而輕歸類。每次個別化活動結束的時候,總會發(fā)現桌上、地上到處都是各種材料,玩完后不能將材料歸類擺放整齊。在材料的使用率上也有顯著的區(qū)別,比如彩泥、扭扭棒、紐扣等顏色鮮艷的材料是孩子們比較喜歡使用的,而有些材料根本無人問津。
《指南》中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如何在教室里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讓幼兒充分地感受和欣賞美?如何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作為老師,我們應是環(huán)境的支持者和推動者,應該通過觀察發(fā)現幼兒們的興趣點,通過思考發(fā)現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材料提供存在的不足之處。在歷經一個學期的反思與調整之后,我將班級的美術區(qū)進行了以下改變。
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激發(fā)創(chuàng)意
追隨著孩子們的興趣,我們將美術區(qū)移至班級獨立的陽臺中,改變重技能輕創(chuàng)意的教育理念,在個別化美術活動區(qū)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可以感知美、體驗美的多元環(huán)境。在主題背景下提供豐富多彩的操作材料,供幼兒自由取放。創(chuàng)設感知欣賞區(qū),讓幼兒可以在表達過程中自由觀察,發(fā)現自己喜歡的元素,獲取對自己有益的經驗,支持自我的表達,積累主題的相關經驗,為主題推進服務。例如:在“有用的植物”的主題下,將制作各種植物作品的范圍縮小,聚焦到多肉植物,讓幼兒搜集不同種類的多肉植物放在自然角中,在可替換的示范紙板貼上用不同材料制作成的多肉照片,動員家長進行多肉植物親子制作,并讓幼兒從多種渠道進行觀察、欣賞,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這個主題即將結束之際,班級的作品陳列區(qū)中擺放著不同材料制作的“多肉植物”,墻面上有制作在紙盒子里的“多肉植物”,自然角也擺放著各種各樣真實的多肉植物。在這樣一個多元的空間里,幼兒們創(chuàng)造著屬于自己的多肉王國,遠超成人能夠教會他們的技能。
展示呈現,體現過程
在作品的呈現方式上,我改變了重結果輕過程的理念,合理利用空間,創(chuàng)設操作表達區(qū),即創(chuàng)設適宜的場地供幼兒展示作品,依據選擇的材料在一定的空間和場地內進行美術表現。該區(qū)主要劃分為桌面、地面和墻面三部分,幼兒完成作品后能很好地感受到作品整體美的效果,在與同伴相互欣賞、體會成功、交流分享的同時,進一步激發(fā)創(chuàng)作和表達的愿望。
有一次,在非主題的樹枝DIY區(qū),楠楠用樹枝和白色珠子做了一頭平面的恐龍。起初我以為是一條魚,魚的尾巴肯定是往上翹的,然后我就把它貼了上去。不一會兒,他跑來說我把它貼反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頭恐龍在散步,那是它的四條腿而不是尾巴。于是在那次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一起討論如何分享自己的作品以及描述作品的不同方式,在分享的同時進一步體驗成功的快樂。自那以后,作品陳列區(qū)配備了點讀筆、便簽夾,幼兒完成作品后,以照片、文字、聲音等記錄方式留下痕跡,不僅僅能展示,還能為幼兒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材料多樣,自主選擇
開學初,孩子們共同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物品和廢舊材料,材料種類比較豐富。為避免之前重數量而輕歸類的現象再次出現,材料按照材質、顏色、形狀,分別放到不同的材料投放區(qū),還提供了不同的工具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
在美術區(qū)擺放著三種材料架。左邊是由空心圓筒排列而成的材料架,根據紙張的材質進行了分類,有卡紙、瓦楞紙、橡皮紙、硬板紙、宣紙、皺紋紙和即時貼,依次卷起來插在圓筒中,既整齊又方便拿取。中間是一個三層帶有小格子的材料架,孩子們在集體討論的時候覺得圓形、長條形和方形的材料比較多見,于是收集了圓形的石頭、泡沫球、紐扣、塑料雞蛋,方形的紙盒、塑料盒和彩紙,長條形的吸管、扭扭棒、木棒和絲帶,依次放在了每一層架子上并貼上了幼兒自制的形狀標簽。右邊是幾排三層塑料材料架,主要擺放了許多平時幼兒們覺得比較有用的廢舊材料,幼兒們在收集的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節(jié)約資源的良好品德。大量、多元的材料滿足了幼兒自由選擇的需要,體現低結構美術活動區(qū)的特質與價值定位。
每個月我會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與幼兒們討論哪些材料比較有用,通過討論,了解幼兒們對于某個主題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么、最感興趣的材料有哪些,對美工區(qū)的材料進行針對性的增減。
將多元的材料進行分類,鼓勵幼兒利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制作標識,幼兒學會了自己整理歸類,形成分類整理、歸類擺放的良好生活行為習慣。
滿足需要,自由表達
個別化美術活動區(qū)最大的優(yōu)點是可以留給幼兒持續(xù)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空間,留住每一位幼兒的創(chuàng)作痕跡,尊重每一位幼兒的自由表達。經常有幼兒在個別化活動結束的時候沒有完成作品,因此我們設置了作品未完成區(qū),每個幼兒配備一個夾子(上面標注姓名),將未完成的作品夾上自己的專屬夾子放好,長時間的制作也不是問題。在進行主題“動物大世界”時,宸宸和昱昱合作制作一個立體鳥巢,由于他們選用的材料和工具是木棒和木膠,在制作的過程中稍一用力木膠就會打滑,最好的辦法就是等木膠干透固定一層木棒再進行上一層的搭建。一次個別化的時間肯定來不及完成,因此宸宸和昱昱在第一次個別化活動結束的時候將鳥巢放在未完成區(qū),夾上他們自己的夾子,第二天個別化活動時間他們仍舊可以耐心完成制作。
從教師選材到幼兒自主選材、從教師指導到幼兒自由發(fā)揮,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了。一個小小的美工區(qū)可以有那么大的作為,在時間上更加充足、在空間上更加開放、在材料上更加多元、在創(chuàng)作中更加自主,這樣的蛻變對于幼兒來說,“玩”美變得更加完美。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qū)嘉城幼兒園)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