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云
摘 要:高中歷史學科需要通過有效開展歷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文章結合教學實踐,介紹了提升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意義,并從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豐富的學習方法的研討、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四個方面,探討了提升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歷史素養(yǎng);意義;目標;方法;結構;評價
關注并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我們當今歷史教學的目標訴求,圍繞此目標,可以從積極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入手,研討并實踐多種有效的教學途徑,彰顯歷史學科的教學價值。
歷史素養(yǎng)是指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所形成的知識能力、意識、情感價值觀等的構成及綜合反映,具體包括唯物史觀(理論)、時空觀念(思維)、史料實證(方法)、歷史解釋(能力)、家國情懷(價值觀)五個方面的內(nèi)涵。
下面結合高中必修一的教學案例,談談在有效提高學生歷史素養(yǎng)教學實踐中的個人見解。
一、提升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意義
1.彰顯歷史的教學價值
歷史作為一門科學性、綜合性的學科,其教學價值在于打開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應以科學的教學原則為指導,積極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能動性,在教學中塑造學生的相應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彰顯歷史學科的教學價值。
以專題二《近代中國維和國家主權的斗爭》的“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教學為例,在本課時的背景學習中,需要將19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史實融入工業(yè)革命的世界發(fā)展潮流中,來將同時期的中國與英國進行對比,展示相關的歷史圖片,如英國的機器生產(chǎn)與中國的手工作坊對比,從工業(yè)、農(nóng)業(yè)、軍事等領域進行橫向比較,從中分析、理解19世紀上半期中國出現(xiàn)民族危機的原因,從國際背景和國內(nèi)背景兩個角度來全面認識其必然性,即封閉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深思,這樣有效彰顯了對學生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價值,即讓學生了解了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史實,從中訓練了對圖片的解讀、歸納能力,彰顯了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等歷史素養(yǎng)的教學價值。
2.益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歷史教學的開展,要引領學生“走近歷史”,縮短歷史與學生間的距離;“走進歷史”,探尋歷史真相,從中形成相關的認知、情感體驗;同時應“走出歷史”,即回歸現(xiàn)實生活,明確歷史學習帶給當代人的啟示、借鑒意義,即對學生的終身與全面發(fā)展產(chǎn)生的影響,尤其歷史價值觀素養(yǎng)益于學生生活的發(fā)展,引導其生活行為。
如學習《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時,通過三條線索來展開學習:文明的相遇(背景)→文明的沖突(列強的侵略)→文明的嬗變(影響),通過層層推進,將1840-1900年間列強侵華的史實逐步呈現(xiàn),在分析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的影響時,通過史料展示和歷史圖片呈現(xiàn)來引導學生分析、思考:西方文明的入侵帶給中國哪些方面的影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探究,用唯物主義觀點從破壞性和建設性兩個角度進行全面的闡述,隨后學生聯(lián)系當今中國現(xiàn)狀,從多個角度介紹對當今的借鑒意義:中國的和平崛起;維護世界和平;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等方面,從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又塑造了學生的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的人生觀,對其成長有益。
二、提升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途徑
1.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前提
制定教學目標,這是開展有效教學的首要前提,需要教師在宏觀把控教材的基礎上,依據(jù)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發(fā)展為目的,來科學、合理的制定教學目標,從歷史知識與能力、教學方法的選取、價值觀的塑造等方面綜合考慮,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塑造,來體現(xiàn)歷史的教學價值,
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學為例,對于國家外交的史實,理論性較強,在制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時,依據(jù)課程標準即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要求,關注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從以下幾個層面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以啟發(fā)性、探討式教學為主,通過展示材料和歷史圖片,來引導學生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制定的外交方針、政策,并歸納其指導的外交活動,來從中體會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愛好和平的愿望,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研討史料,從中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及實踐意義,理解新中國為建立平等、和諧的國際新秩序做出的貢獻,加深理解人文精神;感受老一輩外交家的外交風范和人格魅力。
2.研討豐富的學習方法——動力
歷史作為一門具有極強人文性的學科,實踐教學中應積極研討豐富的教學方法,來創(chuàng)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如情境教學法、史料研讀法、知識競賽法、圖表法、圖片法、地圖展示法等,從中增強歷史有效教學的動力,讓學生樂于、善于和歷史對話,從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及人文素養(yǎng)。
案例:學習“新中國初期實行的的外交方針”時,先展示有關“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相關文獻史料,讓學生閱讀史料,讀通史料、讀懂史料,學生紛紛行動起來,默讀或出聲讀,體會其內(nèi)涵,然后對史料進行鑒別、篩選、整理,從中歸納關鍵信息,來更好的理解三個外交方針的各自內(nèi)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列圖表:從內(nèi)容、含義、意義三個層面對三點基本方針進行比較,多數(shù)學生是依照教材語言來描述,個別學生對于“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有些混淆,這樣通過圖表的羅列,來進一步加深了對其內(nèi)涵的理解,這樣通過研讀史料、圖表繪制方法,學生史論結合能力、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得以提升,提升了史料實證素養(yǎng)。
3.建構優(yōu)化的教學結構——根本
歷史學科具有認知結構多樣性、思維方式靈活性的特征,在組織教學時,應注重開展多向交流,組建動態(tài)課堂,多角度的開啟學生的歷史思維,在解讀教材、搜集廣泛的歷史資料基礎上,積極優(yōu)化教學結構,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思考、質疑→合作研討→發(fā)現(xiàn)新知→解決疑難→教學評價,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健全人格的根本。
案例:《新中國初期的外交》這一課時知識體系清晰: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在教學之前,廣泛搜集了有關這一時期(1949—1955)的教學資料,進行整合、篩選,為了增添外交史實的趣味性,選取大量的歷史圖片、圖畫,教學結構設計如下:一是自主學習,預習教材,完成相關的填充題,存在疑問的共同探討;二是合作探討(知識重難點),即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亞非會議等史實,通過提供的豐富史料、圖畫,視頻《周恩來外交風云錄》,組織學生觀看、分析、研討,更形象的感知、認識歷史,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這樣,通過有效訓練提升了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唯物史觀素養(yǎng)等核心素養(yǎng),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4.開展多元的教學評價——保障
教學評價作為對教學的檢測、督促機制,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以人文情懷為本,以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每一位學生,組織多元互動的立體評價機制。在“適時”、“恰當”原則指導下,開展學生的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方式組合,啟迪學生從中認識自我,學會共同發(fā)展,促使學生更理性的學習,不斷提升其歷史素養(yǎng)。
案例:在探討解決《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中的知識難點“求同存異”時,為了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展示了一則“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資料鏈接;中國代表團在1955年萬隆會議的歷史圖片;播放《海棠依舊》中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演講視頻,讓學生進行解讀“求同存異”方針的內(nèi)涵,學生紛紛從各個角度介紹自己的認識,尤其是關于“異”的論述角度多樣化,此后,組織學生互相點評對方,從對方身上汲取亮點,學生的點評較為到位,從語言論述的精煉、準確;對史實的多角度思維分析;概括史實全面等角度進行點評,從而更深刻理解了“求同存異”中的“同”和“異”的各自內(nèi)涵,從中切實體會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了家國情懷素養(yǎng)。
總之,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研討、開拓多種有效渠道,讓學生在積極樂學的氛圍中,發(fā)揮學習的主體性,逐步來提升其歷史學習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丁慶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的探究[J].歷史教學問題,2020(03):190-193.
[2]劉道梁,方淳.踐行歷史教學倫理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J].中學歷史教學,2020(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