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音樂的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如今的影視明星幾乎成為中小學生無人不知的話題。如果問起中國的國粹--京劇,就知之甚少了。可見,讓我們中小學生了解我們祖國的國粹文化傳承傳統(tǒng)文化成為了刻不容緩的任務,讓京劇走進中小學生課堂就更為重要了!
關鍵詞:京劇;中小學;課堂
意義: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藝術被稱為戲曲。
戲曲二字的組合,據考證最早可見于宋末元初人劉塤所著 《水云村稿》。這部書中有這樣的文字:“至咸淳,永嘉戲 曲出”。這里所說的 “永嘉戲曲”,就是產 生于浙江溫州一帶的 “南戲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用戲曲一詞來指稱他所研究的中國傳統(tǒng)戲劇形式,并對戲曲作了“以歌舞演故事”等最基本層次的解析。京劇是戲曲音樂的一種,位列全國戲曲之冠,是我國的國粹。2008年3月至7月,教育部決定在全國1O個省市的200家中小學校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工作。那么怎樣才能讓中小學生們接受京劇、喜歡京劇呢?京劇走進中小學課堂的意義又有哪些呢 ?
一、培養(yǎng)學生對京劇的興趣
(一)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 ”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 ”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一種綜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藝術,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歷史以及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如果學生對它沒有興趣,即使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們還是不喜歡。所以要想讓京劇走進校園,就要從中小學生開始,從平時的音樂課堂上開始,培養(yǎng)學生對京劇的興趣,讓學生對京劇產生興趣,讓他們像喜愛現在的流行音樂一樣去自發(fā)的想了解京劇,學唱京劇。
(二)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京劇的興趣不單單靠學校,還要靠家庭和社會這個大的環(huán)境。很多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社會和家庭這個大環(huán)境中,流行音樂的因素太多了!走在大街小巷、打開電視機、打開網絡,到處都是流行音樂。如果我們在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這些流行音樂環(huán)境的同時相應的插入一些京劇,經過一段時間的熏陶,學生們就會慢慢的開始想了解京劇,學唱京劇。比如:在音樂欣賞課的時候多欣賞一些經典的京劇片段、多介紹一些關于京劇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跡、多給學生介紹一些國外學者們對京劇的認識等這些學生會感興趣的話題,通過聆聽、模唱讓學生體驗其唱腔風格,激發(fā)學生對京劇唱腔的興趣,進一步體驗京劇唱腔韻味的美和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把京劇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借助流行音樂的元素來引導學生們去了解京劇,喜愛京劇?!墩f唱臉譜》《新貴妃醉經》是京劇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戲歌,借鑒京劇唱腔和旋律,將我國的傳統(tǒng)戲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學生們可以通過學唱這首流行音樂歌曲,來了解一些京劇知識。例如《說唱臉譜》歌詞中唱到“藍臉 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zhàn)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學生們就會對這兒句歌詞產生興趣,在通過老師的精彩講解,配上生動的圖片,相信學生們一定想進一步的了解京劇的。
二、京劇走進校園的意義
(一)豐富中小學生音樂課堂形式
京劇的流派和唱腔很多,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經典唱段、圖片等資料,吸引學生們的注意,改變我們傳統(tǒng)的教唱教學模式,引入欣賞、模仿表演等教學手段,豐富我們的樂課堂。比如:京劇中的臉譜是京劇的特色之一,我們先收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臉譜圖片有紅臉、黑臉、白臉等,結合一些故事,讓學生們去找出每一張臉譜代表哪一種特征的人物形象。通過學生們的一些動作的模仿和表演,增強了學生們對臉譜的認識。不但學習了新的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得本來很“枯燥 ”的京劇音樂,變得更有趣、生動。更使得我們單一的音樂欣賞課變得更豐富多彩。
(二)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
京劇里有深厚的人文知識:文學的、歷史的、美學的、藝術的……京劇的劇目,以歷史題材居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在京劇中得到全面、完整、生動的反映。解放后,現代戲中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乃至體現當代現實生活的無所不有,中國歷史的壯麗畫卷、驚天動地的歷史事件、金戈鐵馬的戰(zhàn)爭場面、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無所不包。許多劇目熱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頌揚民族大義,有贊美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英雄人物。學習京劇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祖國的悠久文化歷史,培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并且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學唱京劇,或者扮演京劇中的一些英雄人物,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英雄的光榮事跡。
(三)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
我國音樂教育受到來自西方傳入的音樂教育模式的影響,民間音樂教育一直處于被忽略的狀態(tài),在現在的學校音樂教育中也只是處于附屬的地位。很多的家長讓孩子學習各類特長藝術,卻忽略了我們 “京劇”。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學生們對京劇的熱愛,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京劇,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感受京劇表演的神韻,引導學生進一步熱愛、繼承和發(fā)展民族的藝術文化。
京劇,不僅音樂動聽,而且流傳廣泛、名家輩出,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藝術成就。京劇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更充滿了神秘色彩和魅力。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國粹 “京劇”一定會永遠立足于藝術之巔 !
參考文獻:
[1]曹理、繆裴言主編;中學音樂教學論新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4月
[2]徐城北著;中國京劇;廣東旅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1996年7也第1版
[3]高新著;京劇欣賞;學林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上海發(fā)行;2006年3月第1版
[4]徐希茅、傅利民等編著;音樂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鄭琳穎(1983.2-)女,漢,籍貫:河北省唐山市,一級教師、團支部書記,本科,研究方向:京劇走進音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