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敘事詩是詩歌體裁中的一種。它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形象,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fā)情感。敘事詩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詩的特點,體式靈活,敘事簡練,層次清晰,主題豐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詩歌的敘事視角和特殊結構切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文本就以《兵車行》和《燕歌行》為例,詳細談談怎樣開展敘事詩教學。
一、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敘事視角
敘述視角也稱敘述聚焦,是指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對于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去敘述往往能收到不同的效果。一首經典的敘事詩,通常只會存在一種最佳的敘述視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詩人為何要選擇這一視角,幫助他們快速走進作品,感受作品的妙處。
(一)帶領學生變換視角,重新敘述詩歌中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兵車行》是以自述的方式來敘事的。全詩借一位老戰(zhàn)士對平生經歷的自述,真實而集中地表現了人民對戰(zhàn)爭的痛恨之情,揭露了唐朝統(tǒng)治者長期以來窮兵黷武,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而《燕歌行》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敘事的。全詩簡練地記敘了一場戰(zhàn)爭的全過程,描寫了邊庭緊張而激烈的戰(zhàn)斗生活。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變換視角,重新敘述詩歌中的故事。
例如,在講解《兵車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當地官府征兵負責人”的角度來記錄這次出征的場景。教師要注重點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要引導他們思考:朝廷官員為了突出這場征伐戰(zhàn)爭的“正義性”,會在詩歌中側重講些什么呢?他會如何勸說百姓參軍?又如,在講解《燕歌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將軍”的角度來陳述詩中“遇襲”及“突圍”的經過,但是不能改變詩歌中的“人物設定”。詩中的“將軍”好大喜功、注重享樂,他會在詩歌中講些什么呢?引導學生變換視角,解構詩歌,既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為后續(xù)的教學作鋪墊。
(二)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把握詩歌的人物形象及主題
1.比較“征夫視角”和“官員視角”
對于《兵車行》,若以“官員視角”來重新敘述故事,官員受階級身份的限制,大多會本著“弘揚圣恩”的目的來粉飾此次征伐戰(zhàn)爭。官員的征兵詩里不會出現親人痛哭送別的悲慘場景,不會分析連年戰(zhàn)爭對農業(yè)生產造成的惡劣影響,也不會揭露征夫老死疆場的凄苦現實。詩人之所以選擇“征夫視角”,是因為他深入民間,能切身體會百姓的疾苦。從“征夫視角”來敘事,可以更好地寄寓情感,在敘事的過程中抒情,采用符合“征夫”身份的通俗口語來組織語言,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杜甫能懷揣一顆熾熱的心,用冷靜的筆法抒寫黎民百姓的喜怒哀樂,是非??少F的,極大地體現了他對黎明百姓的關注和尊重。
2.比較“旁觀者視角”和“將軍視角”
對于《燕歌行》,若以“將軍視角”來重述情節(jié),“將軍”應會隱去自己荒淫無能、驕逸輕敵的一面。而采用“旁觀者視角”,利于引導讀者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將軍”與“士卒”這兩種人物。讀者通過《燕歌行》可以“管中窺豹”,看到盛唐邊塞軍營中具有代表性的“隱疾”?!笆孔洹迸c“將領”,一死一生,一苦一樂,形成鮮明的對比,尖銳地揭露出邊塞軍營苦樂不均的現象,批判部分身居要職的將軍作風腐敗,直接導致了戰(zhàn)事的失利。“旁觀者視角”也叫“全知視角”。用“全知視角”來敘事,詩人可以詳細刻畫每一個人物形象,寫清每一處細節(jié),便于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堆喔栊小窂亩鄠€角度刻畫了戍邊戰(zhàn)士的形象,既贊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犧牲精神,又抒發(fā)了他們遠離家鄉(xiāng)的痛苦之情,從而使戍邊戰(zhàn)士的形象更加豐滿而真實,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兵車行》與《燕歌行》都是唐朝的敘事詩,主題都與“反戰(zhàn)”有關。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敘述視角,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豐富他們的閱讀體驗。細細品讀兩首敘事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這兩位優(yōu)秀的詩人都自覺地關注被時代碾壓的那些生命,都看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人民的不幸,這便是文人的良心,也是詩歌的價值之所在。
二、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特殊結構
與近代的敘事詩相比,古代敘事詩的篇幅往往更長,體量也更大,結構也不會趨向單一。針對古代敘事詩的這一特征,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關注敘事詩的結構,感受詩歌的藝術美。
古代敘事詩除了按時間發(fā)展的順序來敘述故事,還會以感情變化、地點轉移、時間變化等來推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為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師可以重點指導他們細讀詩歌,解讀詩歌的內容??梢韵染o扣詩歌的記敘部分,梳理詩歌的主要內容,找到主線,細細研讀,再找到副線。
例如,《燕歌行》就采用了雙線結構。綜觀全詩,唐軍將士集結、出發(fā)、雙方戰(zhàn)備、兩軍對峙等情節(jié)依序展開,是詩歌的主線。征夫和思婦分離日久,雙方相互思念,這又是一條副線。詩人描寫了在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中士兵們復雜的內心活動,深化了作品的“反戰(zhàn)”主題。在這個過程中,詩人又寫了城南少婦的日夜悲愁。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了士兵凄涼的心境。他們遠赴邊疆,徒然回首,已與家人相距萬里,可能永無再見之期,再次深化了作品的“反戰(zhàn)”主題。主線展現的是一幅悲慘壯烈的戰(zhàn)爭圖景,而副線展現的是一幅悲戚沉重的思歸圖景。主線和副線交相輝映、配合協(xié)調,使詩歌的敘事不再單調,增強了作品的節(jié)奏感和感染力。
引導學生梳理詩歌的主線和副線,不僅能加深他們對詩歌的理解,還有利于引領學生從“細微”處體會詩歌中的情感。
綜上所述,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詩歌從多個角度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走進作品,讀懂作品,感受古代敘事詩的藝術魅力,提升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