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媚
摘要:“新冠”疫情仍在持續(xù),每個人都是疫情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從制度角度剖析我國抗擊新冠疫情的偉大實踐,增強學生親身體驗與實際感悟,既符合“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特點,也利于大學生認清我國制度優(yōu)勢,堅定制度自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應結合疫情,對比各國采取的各種措施和反饋,引起學生對制度文明的反思。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利用鮮活的現實題材讓大學生認清我國制度優(yōu)勢,引導青年學生制度自信,自覺維護制度權威,努力助力制度完善。
關鍵詞:制度自信;“新冠”疫情;“形勢與政策”課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是開展“形勢政策”課的主陣地。“形勢與政策”課幫助大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全面的人格和品質。一味地褒揚國外貶低國內的現象在網絡和現實生活中時有發(fā)生,如何在大學生價值觀念定型的重要階段開展價值觀教育,解決大學生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現實問題與困惑,是“形勢與政策”課的根本任務與內在要求。
“形勢與政策”課的核心生命力是時效性。當前在全球面臨疫情挑戰(zhàn),疫情仍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在中國,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戰(zhàn)爭是一場人民戰(zhàn)爭,全民參與防控,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某些西方國家抗擊疫情效率低下、措施不力,使疫情仍在發(fā)酵。不同國家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背后,體現的是制度的差異。抓住制度差異,利用疫情鮮活的現實題材對大學生有效開展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更具有說服力。
一、把新冠疫情納入教學內容的必要性
學生會在網絡媒體上了解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新冠疫情的發(fā)展情況,但不一定了解影響疫情走向的根本原因。這一教學題材除了解答學生思想困惑,更能讓學生理解中國制度優(yōu)勢在抗疫過程發(fā)揮的深刻影響。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把制度納入教學內容,結合疫情進行剖析講解。
(一)在時間上,講解疫情充分體現課程時效性
首先,當前“95后”的大學生未經歷過社會動蕩時期,難以認識“四個自信”的重大意義。青年學生對目前生活狀態(tài)沒有更多的思考,部分學生受西方文化影響,甚至覺得西方制度優(yōu)于本國制度,長期帶著偏見去看社會問題。
其次,每一個學生參與、見證并這次抗疫活動,感受更為深刻,會對不同制度的國家面對此次疫情采取的措施和成效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國內外抗疫呈現不一樣的成效,學生會對各國疫情發(fā)展的走向產生困惑,亟待老師指導。
最后,大學時期是學生價值取向成型的重要階段,在這特殊的時機向學生展示我國制度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制度自信,必然會降低日后教育的難度和成本,提高教育效果。及時抓住社會熱點答疑解惑,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四個自信”,體現“形勢與政策”課的課程價值。
(二)在內容上,疫情是不可多得的教學題材
從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爆發(fā)并持續(xù)發(fā)展,其全球影響之大、持續(xù)時間之長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從國家到個人全民抗疫,全國各地的醫(yī)療人員支援湖北,短短數月就把疫情控制住,并在第二季度經濟增速由負轉正......而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因自身防疫不當,導致感染和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并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此次疫情給全體國民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讓民眾看到我國制度優(yōu)勢凸顯。這次疫情國內外采取的不同措施,學生看到的更多是事情的表象,難以深入挖掘抗疫背后的國家治理體系,無法形成理性的判斷,亟待教師分析我國制度與其他國家制度的差異,理清我國的制度優(yōu)勢。
總之,疫情仍在持續(xù)發(fā)展,把疫情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是趁熱打鐵,是最佳的學習時機,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國家制度在疫情中所產生的作用,既關注了社會熱點問題,又讓學生認清我國制度優(yōu)勢,堅定制度自信,進而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現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從而達到“形勢與政策”課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教學設計要凸顯中國制度為戰(zhàn)勝疫情提供堅實保障
圍繞制度在抗疫中的顯著優(yōu)勢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是確保教學效果的基礎和關鍵。新冠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傳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國制度號令四面、組織八方共同應對,使疫情得到控制。教學設計圍繞中國制度優(yōu)勢這一核心,結合疫情探討“抗疫措施的制度優(yōu)勢在哪里”、“堅定制度自信有何意義”、“堅定制度自信對當代大學生有哪些要求”三個問題,以此展現我國制度在國家危急關頭展現的無與倫比的獨特優(yōu)勢和強大效能,引導學生堅定制度自信,維護制度權威,助力制度完善。
(一)從教學目標來看
知識方面要讓學生了解這次抗疫措施,掌握中國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tǒng)籌協(xié)調能力、貫徹執(zhí)行能力,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好制度;能力方面是引導學生學會助力制度完善的方法;態(tài)度方面是讓學生持續(xù)增強制度意識,堅定制度自信。
(二)從教學內容來看
教學內容以國內疫情的發(fā)展為案例,圍繞“制度”層層推進課堂學習。其中,重點介紹中國抗疫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的成效,引導學生理解各類措施的背后是有哪些中國制度的特點,這些制度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教學中通過對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抗疫表現,突顯我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堅定制度自信,讓學生知道如果對制度不自信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引導學生學會辨別日常生活中體現不夠制度自信的表現。
三、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緊緊圍繞著制度顯著優(yōu)勢層層剖析
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從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來講,都必須緊緊圍繞疫情中制度優(yōu)勢的體現層層深入分析,抓住學生的親身感受所引發(fā)共情力,引導學生自覺認同教師的觀點并增強制度意識和維護制度權威。
(一)以問題為導入,引發(fā)學生濃厚興趣
作為一次90分鐘的課程,本次問題導入控制在5-10分鐘。本次課程導入分成資料展示和現場討論兩個部分。資料展示部分借用圖片、視頻和教師用語描述,讓學生了解疫情給中國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通過視覺沖擊力的圖片、視頻及數據,讓學生深入地了解疫情的傳播速度、感染范圍、防控難度,從而喚起學生的共鳴和繼續(xù)探索學習的興趣?,F場討論部分引用1月28日習近平會見世衛(wèi)組織總干事譚德塞中提到“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學生結合所見所聞討論“我們的信心和能力”的來源。通過設置問題,既加強師生互動,也讓課程內容與學生思想產生切實關聯(lián),更能提高學生上課關注度。為鼓勵學生大膽講出內心真實想法,教師盡量不要在導入部分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正誤評價,注重引導學生,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剖析抗疫措施和成效展開課程,引導學生的邏輯思路
課程展開是課程的主體內容,90分鐘的課程里要占70分鐘左右。本課按照邏輯順序用3個具體問題串起主體內容:圍繞疫情探討“抗疫所體現的制度優(yōu)勢在哪里”、“制度自信概念及意義”、“堅定制度自信對當代大學生的新要求”。這樣,既能引導學生緊跟教師思路,又能把問題理清。
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展示疫情之下我國制度優(yōu)勢。每一個人都是疫情的親歷者,采用案例結合知識點,更易于學生了解我國抗疫所體現的制度優(yōu)勢。引用全國各地數萬醫(yī)務人員奔赴湖北抗疫前線、僅用10天建成火神山醫(yī)院等案例,分析中國制度的公有制、民主集中制等散發(fā)的超強整合力、強大動員力和高效執(zhí)行力。疫情中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切實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采用西方國家在抗擊疫情應對不力、效率低下的例子做對比,凸顯中國制度的非凡組織動員能力、統(tǒng)籌協(xié)調能力、貫徹執(zhí)行能力,能夠充分發(fā)揮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yōu)勢,彰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yōu)越性。
在講解“制度自信概念及意義”知識點時,結合某留學生發(fā)出“國外的空氣比中國甜”言論的等例子,指出當前部分學生受外來文化影響缺乏辨別能力,總用片面的眼光看社會問題,甚至抨擊中國制度,這一切行為本質上是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不自信。從理論、歷史、價值和現實角度講解“制度自信”的概念是對社會主義制度充滿信心,認同、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制度自信有利于當代大學生成才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堅定制度自信對當代大學生的新要求”知識點結合當前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嚴峻的風險挑戰(zhàn)的時代背景,大學生需要有所作為。中國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長期實踐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新聞例子指出大學生需要理性看待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呈現的一些問題,在生活強增強制度意識、自覺維護制度權威、積極尊崇制度執(zhí)行和努力助力制度完善。
(三)升華觀點、拓展內容進行課程總結
作為價值觀專題的教學案例,課程總結要落腳于價值觀。課程設計的最后10分鐘用作課程總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要向學生指出增強制度自信的對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的重要影響,與此同時,引用“和平演變”概念作為拓展,讓學生警惕西方國家推銷民主顛覆政權的險惡用心。最后,引導學生以蘇聯(lián)瓦解為戒,面對網上和生活中各類一味推銷西方的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否定中國制度、經濟等取得的成就的視頻、言論,要做到細辨別不盲從。
(四)教學反思
經過疫情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非常必要,這一選題“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的綜合素質的考驗。教師駕馭這一選題需要準確詳盡地了解疫情發(fā)展,尋找出有教學價值的資料,并做到以學生理解為前提,對資料進行研究性梳理分析和解讀。上課以學生為中心,要熟悉學生比較關注的現實問題,比如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民主攻擊等相關問題進行延伸教學。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唯有不斷地持續(xù)性深入學習和探究,才能做好價值觀教育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張青.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研究[D]遼寧大學.2019.05.
[2]彭曉偉.制度自信教育進課堂應講清的三個基本問題[J]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07期,第89-93頁.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9 年學生工作研究項目(學生資助管理專項)立項:網絡時代大學生道德問題研究----以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為例,項目編號:Y2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