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艷慶
摘 要:勞動教育對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成長至關重要。本文通過陳述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現(xiàn)狀,從家庭、學校、社會、大學生自身方面尋找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發(fā)現(xiàn)勞動教育缺失造成的不良影響,并從勞動的認知、價值觀、行動、各種勞動保障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盼望對日后的勞動教育研究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2-0011-02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勞動技術技能性人才的高等學府,加強勞動教育更是首當其沖。然而,當下我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卻差強人意。
一、當下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
(一)勞動教育被錯誤使用
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提供大學生勞動機會,使其獲得身體的鍛煉和品質的培養(yǎng),然而在一些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卻被誤用作懲罰手段,比如西安理工大學徐溪遠的文章也提到,一些教師通過讓學生打掃校園、清理垃圾、進行重復而沉重的體力勞動等懲戒方式影響其勞動思想和行動[1]。另外,也有一些高職院校將勞動教育運用于應付上級檢查、迎合領導的方式,他們只在與勞動有關的節(jié)日里或者上級來考察時走走勞動形式、擺擺勞動樣子。除此之外,一些高校的勞動教育內容趨向功利化,金錢成為勞動能力的衡量標準,而忽視了勞動習慣、勞動人格的培養(yǎng)與塑造。
(二)勞動意識淡薄
由于很多高職院校的勞動工作承包給專業(yè)的清潔公司進行,這導致很多大學生沒有機會體驗勞動過程,獲得勞動樂趣,長此以往,不愿意進行勞動。還有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設置為從事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關系有限,致使學生忽視體力勞動,另外,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具有知識水平、認知結構有限的特征,未能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重大作用,面對勞動任務容易出現(xiàn)熱情不高、走過場現(xiàn)象。
(三)勞動行動簡單
一些高職院校將勞動知識與技能訓練等同于勞動教育,只是進行勞動本領傳授,忽略了勞動教育對人格塑造、價值觀形成的重大影響。另外,一些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開展的勞動教育以參加具體勞動活動為主,忽略對勞動過程的認識和體會、忽視對大學生人生道路的指引。在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精神空虛和迷茫,比如不愿意進行勞動、只是進行勞動本身沒有思想感悟、沒有將其與社會、國家的發(fā)展繁榮相聯(lián)系。
(四)勞動課程體系缺乏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開展步履維艱。一方面,缺乏專門的教材及參考書籍、課程標準、授課計劃、任課教師等,教學不成體系化;另一方面,缺乏健全的勞動教育考核機制,很多高職院校將對勞動教育的考核流于形式,不將其作為考核內容之一,即使開展考核的學校也只是簡單地讓學生寫一份實踐報告,由此導致很多學生應付了事。另外,高職院校中與大學生勞動教育有關的講座、演講等活動較少,第二課堂如社團活動、宿舍活動、校園文化中有關勞動內容缺乏。
二、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問題原因分析
(一)社會不重視勞動教育
因剩余產品的產生、腦體勞動的分化,體力勞動被當成低人一等的行為,社會上出現(xiàn)了輕視勞動的思想,如孔子“學而優(yōu)則仕”,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傳統(tǒng)思想認識根深蒂固。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社會中只關心大學生的知識水平,不注重勞動價值觀的塑造,部分大學生僅專注于學業(yè)成績提高、勞動意識淡薄,對勞動、勞動者、勞動行為不尊重,甚至蔑視。
(二)家庭成員忽視勞動教育
從每個家庭來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80后、90后大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這些高職院校大學生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舍不得讓孩子勞動,淡化了勞動教育。雖然也有部分家長認識到從小培養(yǎng)孩子家務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鼓勵孩子開展勞動教育,然而辦法不多、方式簡單、成效甚微。不完善的家庭教育影響,使很多高職院校的大學畢業(yè)生不愿意從事基礎性工作、不愿意干“臟活、累活”。
(三)高職院校不重視勞動教育
應試教育下,一些高職院校為提升學生學業(yè)成績、規(guī)范學生管理,錯誤使用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運用為懲罰手段,如教師懲罰學生打掃校園、清理垃圾,不好的勞動體驗給學生留下心理陰影,使其對勞動反感、抵觸;另外,一些學校沒有有效開展校內勞動課程,在課程設置、教師資源、配套設施等方面存在欠缺[2];校內勞動活動如勤工儉學、清潔校園等被很多學校承包給企業(yè)承擔;受制于編制、課時、評聘制度等因素,勞動教育的師資短缺、財政投入不足也嚴重阻礙了勞動教育的開展。
(四)大學生勞動意識偏低
由于勞動教育被社會、家庭、學校邊緣化,勞動管理不科學,加之勞動效能感低,只是局限于勞動任務本身,沒有考慮勞動價值問題,降低了大學生勞動的自覺性、能動性。在沒有學習任務時,很多大學生把勞動周當成放假周,回家了。另外,勞動內容一方面過于簡單,不能起到勞動效果、勞動成為走形式;另一方面專業(yè)勞動技能培養(yǎng)過于復雜與辛苦,缺乏教師指導、設備配套、堅持的毅力,最終導致勞動效能感持續(xù)降低。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缺失的影響
(一)不能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
從教育學來看,教育本質在于培養(yǎng)人,而最終目的在于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的畢業(yè)生未來需要成為既具備熟練勞動能力又擁有踏實、敬業(yè)、創(chuàng)新勞動習慣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趨勢。如果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貪圖享受、好逸惡勞,幻想不勞而獲的事情,就會形成扭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外,大學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期,從小成長在安逸環(huán)境中的大學生,勞動參與度不高、閱歷尚淺、道德判斷能力弱,如果不及時加以教育引導,嚴重者甚至會誤入歧途。
(二)不利于人格的培養(yǎng)與形成
從心理學上來看,大學生不愿勞動的情感體驗,會削弱大學生的自信心、道德意志、精神力量等,不利于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與他人合作的本領、處理問題和挑戰(zhàn)的能力以及心理自我調節(jié)能力;不利于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傊狈趧咏逃龝尞敶髮W生內心浮躁、價值功利化,不能形成健康身體、美好心靈。
(三)落后于時代發(fā)展的大勢
以社會學角度分析,當前我國發(fā)布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規(guī)劃,制造業(yè)是國民經(jīng)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3]。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建設制造強國人才的專門機構,需要塑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學畢業(yè)生,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勞動習慣。然而,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不完善,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的工作目標,只專注于提升技能,注重勞動數(shù)量,不關注勞動質量,不能滿足人才要求,最終會被社會所淘汰。
四、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
對勞動教育認識的加強表現(xiàn)為不管從社會還是家庭、學校、大學生個人角度,都應當重視勞動,為廣大學子創(chuàng)造各種勞動機會。如在社會中大力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提升整個社會對于勞動者的重視程度,形成整個社會尊重勞動、崇尚勞動[4]的社會氛圍。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通過布置勞動任務、監(jiān)督勞動過程、加強勞動反饋增強學生的勞動獲得感。
(二)培養(yǎng)科學的勞動價值觀
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始終站在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上,竭盡全力為人民群眾求福利、謀利益。勞動價值觀除在樹立勞動是光榮的、勞動為社會做貢獻這些崇高理想信念外,還在磨練個人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干一行愛一行的勞動熱情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總之,只有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勞動價值觀,才能在具體的勞動實踐中多為他人考慮、多為社會做貢獻,從而實現(xiàn)人生價值。
(三)從事不忘初心的勞動實踐
新時代的高職院校大學生應該不要忘記時刻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初心,以無比的熱情投身具體的勞動行動中,做一個實干家,以全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每項工作。在課堂學習、社會生活、勞動生產等環(huán)節(jié)上付出大量勞動,將自己打造成為學生中的榜樣;另外提升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使勞動教育人人、處處、時時開展。
(四)各種力量保障勞動行動
加強勞動教育整體布局,應通過無形和有形的教育影響受教育者的勞動思想。隱性教育中,在社會輿論環(huán)境的熏陶、校園文化氛圍的創(chuàng)建、家庭成員的影響等方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yǎng)高職院校大學生熱愛勞動工作、堅持誠實勞動原則、做到埋頭苦干行動。顯性教育中,社會、學校、家庭等各種力量要齊頭并進,為勞動教育提供經(jīng)費支持、勞動場地、教師隊伍、勞動機會等。
五、結語
勞動托起“中國夢”,勞動教育關乎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大學生正處于有夢想、敢追求、勇行動的重要階段,面對勞動中的問題,需要主動克服困難,只有這樣才會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徐溪遠.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7:34.
[2]徐長發(fā).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fā)展的邏輯[J].教育研究,2018(11):14.
[3]馬蕾,桑雷.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素養(yǎng)培育研究述評[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11):87.
[4]劉向兵,聞效儀.通過新時代勞動教育引領和推動人力資源開發(fā)建設[J].教育經(jīng)濟評論,2019(1):5.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