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對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基礎設計的探討研究,本文首先從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常見的基礎形式入手,然后與墻下條形基礎、獨立基礎、樁基礎、十字交叉基礎、柱下條形基礎以及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這幾點內(nèi)容相結合,對提高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基礎設計質量的有效措施進行分析,希望能為有關人士提供幫助。
關鍵詞:房屋建筑;結構設計;基礎設計
引言: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國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也十分迅猛,這不僅是我國經(jīng)濟能健康發(fā)展的關鍵基礎,也是社會建設能順利展開的重要推動,同時其作為振興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支柱性產(chǎn)業(yè),為我國帶來的巨大效益也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但就我國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目前水平來講,其在基礎設計方面卻依然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且如果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無法提升,則房屋建筑的整體質量也難以得到保障?;诖耍粝氡M可能提高房屋建筑建設的整體水平,并為國家利益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提供更高保證,及時針對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基礎設計展開深入研究已勢在必行。
一、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常見的基礎形式
(一)墻下條形基礎
在我國目前的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墻下條形基礎是最常見的形式,其通常能起到承受抗壓、抗拉及抗剪強度的作用,但這種形式在未超過5層的建筑工程中,才能發(fā)揮較好的效果。墻下條形基礎的重要優(yōu)勢就是便捷度高且成本低,并且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實現(xiàn)整體剛度的改造。除常用的鋼筋剛性基礎之外,質量較高的墻下條形基礎還可應用柔性基礎,來將上部結構的荷載有效降低,在改善地基承載力與均勻性較差情況的同時,對5層以上建筑結構設計質量的提升非常有利。
(二)獨立基礎
獨立基礎又可以劃分成剛性和柔性兩種,且在柱下基礎中的應用最為普遍。通常情況下,斷面的形狀基本上為方形與矩形,并主要由柱荷載偏心距的差異來決定,具體來講,如果柱距相對來講比較大,則獨立基礎的性價比也會比其它形式更高。例如體系框架為多層建筑的上部結構,就最好能選擇獨立基礎形式,與此同時,民用建筑的中柱也是獨立基礎應用的良好選擇。
(三)樁基礎
樁基礎的主要優(yōu)勢即為承載力高與沉降量小,所以在地基變形與強度和具體要求不符的情況下,樁基礎的深基礎能發(fā)揮極好的效果。能與樁基礎相適應的情況大概有以下幾種:①建筑上部結構荷載較大,但是地基上部負載水平不足,且下部土層的堅固程度滿足樁端持力層的要求;②天然地基上淺基礎沉降量過于嚴重,采取地基處理措施后依然難以滿足要求;③如果建筑物非常重要,則即使地基承載力比較好,也會因為其對沉降控制的要求較高,而必須采取樁基礎的設計形式;④如果土層較薄,土質又比較差,則可以利用鉆孔技術來灌注短樁。
(四)十字交叉基礎與柱下條形基礎
首先,十字交叉基礎在地基承載力較小,但柱荷載較強的情況下比較適用,但因為其弊端之一就是空間剛性較大,所以應由技術人員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使用。其次,如果建筑上部結構的荷載比較大,但地基的承載力又比較差,則普通的基礎形式是很難滿足房屋結構設計與建設要求的,此時就可以利用柱下條形的基礎形式,并憑借其剛度較大的優(yōu)勢,將沉降均勻度調整到標準以內(nèi)。但此時技術人員也要明確意識到,柱間距較大時不能采取這種形式,否則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五)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
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形式,在基礎空隙較小且底面積重疊的情況下應用效果最好,而對于地下室結構設計來講,則最好能選擇筏片基礎應用于地板結構,此時也可按照具體荷載來選擇最合適的筏片基礎。筏片基礎的剛度相對較強,可用于整體沉降均勻度的調整,但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也并非萬能的,具體還要按照建筑要求實施。
二、提高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基礎設計質量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考慮各類影響因素
在房屋建筑結構基礎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應將可能對實際施工造成影響的因素充分考慮在內(nèi)。首先,設計人員應瀏覽閱讀地質勘查工作所收集的全部地質數(shù)據(jù)資料,在對工程所在地的地質構造、地震災害情況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其它途徑獲取關于氣候與環(huán)境等的信息,經(jīng)實踐證明,如此能使不良因素帶來的惡劣影響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次,如果想在軟土地基處理中采取換土墊層技術,地質勘查必須要提上日程,只有先掌握土層構造與軟土層的厚度,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墊土厚度計算的準確性,使墊層寬度與厚度和經(jīng)濟、安全的要求相符;最好能選擇硬度與強度較好的沙礫作為墊土,從而確保其穩(wěn)定性。
(二)提高對環(huán)境溫度的重視程度
設計人員除需確保結構設計中基礎設計的質量之外,環(huán)境溫度對混凝土結構的影響也必須注重,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伸縮縫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標準設計,盡可能不要為省去設計上的麻煩或為取得施工便利,而使用后澆帶來代替伸縮縫,設計人員需先掌握環(huán)境溫度,再計算其會對建筑機構產(chǎn)生的實際影響,在確定伸縮縫具體寬度之后,保證其能處于環(huán)境溫度影響的范圍之內(nèi)。第二,伸縮縫設施安裝方案必須要符合施工實際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施工中最好能采取焊接與鉚釘固定的方式,從而增強伸縮裝置的固定性。第三,填充材料必須合理選擇,并加大頂層屋面保溫隔熱的力度;在受溫度影響較大的部位配置的溫度筋,直徑通常不能太寬[1]。
(三)提高建筑結構邊梁設計的水平
可將抗扭縱筋加設于邊梁設計中,且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加設在梁腰或底部,與此同時,扭矩對邊梁的影響也要充分考慮在內(nèi),一方面控制扭矩折減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維持建筑結構中內(nèi)力的平衡狀態(tài)。另外,因為梁傳給邊梁的彎距不僅有關于邊梁的抗彎剛度,和邊梁抗扭剛度之間也有很大聯(lián)系,所以扭矩精確度計算的難度一般都比較大。
(四)從各細節(jié)處增強基礎設計質量
設計人員應以房屋建筑的整體高度為基點出發(fā),全面思考地基與建筑上部結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科學的結合各種假定。通常情況下,基礎上部結構設計要比基礎設計晚,所以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在將由上部結構滯后產(chǎn)生的誤差盡可能消除的基礎上,為房屋結構基礎設計質量提供更高程度的保證。再加上現(xiàn)今絕大部分的建筑結構基礎設計,都是將結構力學與彈性力學作為根據(jù)展開的,不僅可行性高、操作難度低,穩(wěn)定性與可靠性也很強,在地質條件比較好的基礎設計中,所能發(fā)揮的效果更加顯著。
另外,在建筑結構中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應用愈發(fā)廣泛的同時,房屋建筑結構設計對基礎的要求也在提升,且沉降問題一旦出現(xiàn)所產(chǎn)生的惡劣影響也非常嚴重,此時即使能發(fā)揮結構力學與彈性力學的作用,來計算軟土地基上的條形基礎,和實際情況間存在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未來的高層建筑數(shù)量還會不斷增多,垂直方向上的載荷也必然會相應提高,進而使地基形成更大的壓力,所以在設計高層框架結構的時候,應對基礎的柔性格外注重[2]。
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房屋建筑工程整體設計的重中之重,建筑結構的基礎設計必須要得到重視,只有盡可能提高其合理性與可行性,才能在提高施工效率與質量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其對于提高房屋整體性能的作用。在實際進行房屋結構基礎設計時,相關人員應將基礎設計形式選擇放在首要位置上,再展開對每個細節(jié)的設計,盡可能在確保建筑質量和安全性的同時降低建筑成本,使其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高進余. 論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基礎設計[J]. 住宅與房地產(chǎn), 2018, No.500(15):67-67.
[2]高惠. 論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基礎設計[J]. 商業(yè)故事, 2017(10).
作者簡介:
趙振華 趙振興,1昆明中森華創(chuàng)建筑設計有限公司,2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