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較為成功的中國動畫電影。這部影片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融入了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運用了現(xiàn)代傳播技術(shù)手段,也符合了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在這中間塑造了幾個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本文主要立足于人性這一點分析人物。
關(guān)鍵詞:善與惡;混元珠;《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形象 當代電影
一、為何人是善與惡的集合體?
儒家對善、惡皆有論述,孟子曰:“人性之善也”人生而為善,受到惡劣環(huán)境的影響便指向惡,只要以禮樂加以規(guī)范約束,便可使之向善;“人性之惡”,人生而為惡,需要法律等外在力量加以約束,但不能使他向善,兩種皆有一定道理,不過兩種極端觀點陷入了二元對立模式,對于“人”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又或者是他們只是為了闡明自己的政治觀點。所以本文認為人是善與惡的集合體,借用電影說法,謂之“混元珠”,而影片中的人物便可證明這一點,他們的特點體現(xiàn)了一種“眾生相”,因此本部分則討論人是善與惡的集合體的原因。
首先須清楚“人”是什么,周作人的《人的文學》曾經(jīng)對“人”作過解釋:“‘從動物進化的人類’。其中有兩個要點:(一)‘從動物’進化的,(二)從動物‘進化’的”實質(zhì)上說的“靈肉二重性”,所以人具有了復雜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不可能從一開始是善,或者一開始就是惡的,當然有所變,那么關(guān)鍵問題是,因何而變?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指出“生活之欲”,的確如此,人正因為有了生活的欲望,才會努力爭取,而在爭取的過程中有些人可能是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有些人可能是在心中起了惡念,比如本文要討論的申公豹這一人物形象,他想要成為昆侖十二金仙的人選,與老龍王達成約定,各取所需。再比如王統(tǒng)照的小說《笑》講述一了個小偷被抓進監(jiān)獄,結(jié)果隔壁的女犯人朝小偷微笑了,小偷則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出獄之后成為了“有些知識”的人,這是一個由惡到善的例子。所以為何說人是善與惡的集合體呢(引用本文所討論的電影臺詞就是:善與惡的“混元珠”)?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之欲”。
二、“眾生之相”
(一)善與惡的轉(zhuǎn)化:“我命由我不由天”
筆者對哪吒與敖丙二人作以下幾個方面的比較分析。一是來歷相同?;煸橛稍继熳鹗辗?,并煉化成靈珠和魔丸,魔丸則托生為哪吒,敖丙則托生為靈珠,所以二人都是屬于混元珠的一部分,哪吒必須接受命運的不公。二是哪吒與敖丙的善良,理解父母的苦心,他們是世間兩個孤獨的個體,是一個孤獨的靈魂,卻是彼此唯一的朋友。三是導致命運不同的原因相同,這里不得不提及一人:申公豹,他是改變哪吒與敖丙命運的關(guān)鍵人物,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將本來托生于哪吒的靈珠盜走,并將靈珠托生于敖丙;魔丸則托生于哪吒,從而改變了哪吒所謂的一生命運。難道如此便能讓申公豹得逞嗎?答案是:否。四是二人面對命運時的態(tài)度不同。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與命運抗爭,反對命運的不公,反對“宿命論”,“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連累別人”的擔當;敖丙出于孝心,服從父親和師父的安排,準備活埋陳塘關(guān),但被哪吒破壞了。五是個體話語不同,說到這里就必須提到哪吒的個性化語言,比如“山啊樹啊花啊草啊,難不成看人裸奔”“得了吧,您天天忙著斬妖就是除魔,今兒能見著您都是三生有幸哪有空哄小孩兒啊”“他們盼著給我奔喪我信,來給我慶生,哼!”,此處可見哪吒對于父母缺少陪伴有所怨言,又如歌謠/順口溜如下:
關(guān)在府里無事干
翻墻搗瓦摔瓶罐
來來回回千百遍
小爺也是很疲倦
我是小妖怪
逍遙又自在
殺人不眨眼
吃人不放鹽
一口七八個
肚子要撐破
茅房去拉屎
想起忘帶紙
生活你全是淚
沒死就得活受罪
越是折騰越倒霉
越有追求越悲催
垂死掙扎你累不累
不如攤在床上睡
他,有孩子的天真,有人的善良本性;有魔丸的魔性,人惡的一面。不過筆者認為,哪吒本質(zhì)上是善良的,這離不開父母的舐犢之情、與敖丙的友誼以及太乙真人的護佑??傊?,哪吒總在善與惡之間轉(zhuǎn)化,盡管他已經(jīng)被局限在“魔丸”這一認識中,這一人物具有多重審美意蘊,尤其在人生選擇上的復雜性,面對命運時卻有一份堅毅。靈珠,拯救蒼生,皆為善;魔丸,生來便注定,皆為惡,但這樣似乎略顯不足,于是將善惡不斷轉(zhuǎn)化,最后二者再一次合為善與惡的“混元珠”由此來看,混元珠是作為一個象征性的隱喻存在,所謂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即可由善到惡,有惡到善,又可善惡并存,而促成善惡轉(zhuǎn)變的節(jié)點性存在是是否滿足欲望。不過哪吒這一人物“在藝術(shù)上存在很多問題,包括人物精神的問題、簡單處理哪吒轉(zhuǎn)換的原因和哪吒與‘惡勢力’對抗的過程等等,導致人物形象扁平化、簡單化”。
(二)只是“魔丸”:“沉淪”于“生活之欲”
若依常理推斷,申公豹獨自在山中修煉,便不到牽扯利益,但卻只因自己是妖族,豹子精修煉成人,深感命運的不公,便決心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也順帶改變了敖丙和哪吒的命運,唯一讓他覺得出乎意料的是敖丙和哪吒選擇了與被安排的命運抗爭。同為元始天尊的徒弟,但出生不同,太乙真人是人,申公豹是豹子精,不過二人的出場便形成鮮明對比: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個憨厚善良而風趣幽默,一個奸邪狡詐而口吃連連,讓人忍俊不禁,頗有《三國演義》人物出場定型的特點。在申公豹的眼中,太乙真人技不如他,但自己卻得不到師尊的器重,其原因在于,出生有區(qū)別。正是因為這樣,他心有不甘,便與龍族暗中勾結(jié),盜取靈珠,讓靈珠投胎龍族等等。在這里有一個非常意思的現(xiàn)象:申公豹與哪吒同樣是抗爭命運的不公,二人的方式不同,申公豹的抗爭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哪吒卻是“我自己的命我自己扛,不連累別人”,如此可敬可嘆的擔當意識。所以筆者認為申公豹才是真正的“魔丸”,只是一個“魔丸”而已。
三、從當代電影到當代文學的思考
批評電影與批評文學是相似的,謝有順說:“它并非僅是一種學術(shù)方法或理論能力,更重要的是,批評者要有一種卓越的精神視力,以洞見文學世界中的人心秘密——文學發(fā)乎人心,也以解釋人心的秘密為旨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先賢們才說,學寫作與學做人在精神底子上是一致的;而惟有創(chuàng)造出了通往人心的徑直大道的文字,才是直抵根本的寫作、直抵根本的學問。”而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引申出一個主體性的選擇問題,用導演餃子的話說:“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大家卻沒有耐心沉下心來關(guān)注一個人的內(nèi)涵。這個電影恰恰打開了這樣的一個窗口,我希望大家喜歡上哪吒,并不是因為他的臉,而是因為他干了什么事”,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狀的確如導演餃子所說的,而應(yīng)該做的就是沉下心來思考哪吒的成長,他身上所具備的精神內(nèi)涵,而不是看時哈哈一笑,看后內(nèi)心平靜,筆者并非是讓人們?nèi)グ凑瘴乃囎髌繁憩F(xiàn)得那樣去思考,去生活,而是借此電影反觀自身,有一個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就如徐兆壽教授所說:“總的來說,看懂這部電影同樣需要看懂各種影評。支持者、批評者,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思考?!逼鋵崱芭u也是一種寫作”,是一種專業(yè),并非由興趣信筆寫去,如此只能毫無根基。
參考文獻:
[1]焦循.孟子正義[M].沈文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2]王先謙.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3]周作人.藝術(shù)與生活[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01):9-10.
[4]王國維.《紅樓夢》評論[J].教育世界,1904(06).
[5]徐兆壽.重構(gòu)傳統(tǒng)藝術(shù)形象要創(chuàng)新也要慎獨[J].光明日報,2019.
作者簡介:
杜文靜(1995—),女,甘肅平?jīng)?,西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