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怡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倡導實施全面教育,號召培養(yǎng)學生素質教育,包括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行為習慣等。學生在小學階段屬于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主要時期,影響著今后發(fā)展。學生主要的生活區(qū)域是家庭和學校,因此家庭和學習影響著學生行為習慣,實施家校合作,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本文主要闡述開展家校合作,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行為習慣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家校合作;小學生;行為習慣
學生養(yǎng)成行為習慣主要是從小學階段開始,因此學校和家庭需要開展有效合作,激發(fā)學生探究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使學生能夠茁壯成長。家校合作是目前深受教育人員推崇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今后發(fā)展。
一、學校教育
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感受到家庭般的關愛,學生對教師有著不同的情感寄托,教師應在思想上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的認知,并且以自身作為榜樣,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細節(jié)上關心學生。細節(jié)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在學生面前,教師要兼具關愛和威信,當學生在玩鬧時教師可暗中觀察,若是學生有出口成臟的行為,教師應及時的制止,引導學生改正不足,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進而更加愛護和尊重教師。
其次學校要構建良好風氣。校園環(huán)境影響學生的成長,小學生年紀小,因此有著較強的模仿力和好奇心。校園風氣會影響著學生行為習慣,熏染學生。若是學院風氣不良,則學生會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因此在學校的班級中應樹立行為典范,及時糾正出現的不良行為。若是同學有不良行為要實施懲罰,并且要表揚良好行為的學生,使學生在內心認識到良好的行為才會得到認可。教師也要在行為和風氣上給予正確指導,使學生在學習中養(yǎng)成行為習慣。學生只有將風氣規(guī)范作為指導,才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家庭的生活細節(jié)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心理和行為。我國由古至今多數名人的成功是因為其具備優(yōu)良習慣和品質。比如我國的思想家顧炎武,因從小刻苦學習,養(yǎng)成了讀書刻苦的習慣,最后變成名人。因此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言行,在細節(jié)中幫助學生培養(yǎng)行為習慣,使家庭教育能夠和生活細節(jié)融合。比如帶領孩子外出游玩時,孩子手中的垃圾應扔到垃圾箱里,不可隨便亂扔,此種行為會幫助孩子養(yǎng)成不亂扔垃圾的習慣。我國經濟發(fā)展快,人民生活水平也發(fā)生著改變。孩子所在的家庭生活質量高,生活條件好。父母想要讓孩子衣食無憂,但此種想法可能會讓孩子養(yǎng)成壞習慣。尤其是獨生子女,父母會傾盡所有。此時父母需要將孩子帶出舒適圈,讓孩子感受到真實卻樸素的生活,培養(yǎng)其對生活的領悟,使學生懂得幸福需要靠雙手努力才能夠獲得[1]。
三、家校合作的有關策略
家校合作是培養(yǎng)學生行為習慣的有效方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要重視學生成長。因此家校合作可為學生打造健康的成長氛圍,使學生能夠茁壯成為,為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做鋪墊。家校合作實施的策略主要有:
(一)搭建新平臺
首先學校可建群或開設公眾號,信息技術發(fā)展快,人們聯系方式也不再局限于電話、家長會等,出現了更多的溝通方式。教師若想和家長獲取有效的溝通,可通過建群或者開設公眾號的方式,不但能讓家長及時的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也能夠讓教師掌握學生在家的行為表現。公眾號也可推送有關的心理輔導、行為習慣養(yǎng)成等內容,微信群便于家長和教師間的溝通,打破空間約束,家長也可分享育兒心得,使家長間能夠進行有效的交流,讓家校合作效率得以提升。
其次,學??山M建家長學習班。幫助兒童學習的有效方式是讓父母先進行學習。一些家長希望從教師身上學習到正確的教學方法,因此學校應以報告或交流的方式進行討論,又或者組建家長學習班,定期的普及家庭教育內容,從而提高家長教學水平。學校也可為家長闡述今后教學發(fā)展情況以及教育現狀,指導家長實施科學育人方式,提高其責任心和教學水平,定期對家長進行講座和培訓。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的開展教學工作,為家校合作奠定基礎。
最后構建聯系卡,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雙方應維持經常性溝通,雙方也要隨時填寫教師卡和家長卡,同時也要及時作出反饋,使家長和教師能夠掌握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合作效率[2]。
(二)面對面溝通,提高合作效率
首先教師可進行家訪,家訪是學校和家庭聯系的紐帶,能夠針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開展溝通,班主任需要承擔家訪的職責,確保能夠到全部學生的家中進行家訪,和家長進行溝通,講解學生優(yōu)點和缺點。班主任也需要正確對待學生不足,積極從學校以及自身找到原因,不可過于指責學生。家長和教師要共同分析原因,實施解決方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次要召開家長會。家長會始終是學校和家庭溝通的有效方式,傳統(tǒng)的家長會模式是每學期一次,但卻無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因此學??蛇m當調整時間召開家長會。比如在每學期召開三次,劃分好召開時間,確保家長和教師能了解學生各階段的學習情況。
家長會也要改變單向溝通方式,可實時分組研討、分類座談,教師要引導家長幫助學生養(yǎng)成行為習慣,讓家長會變得更加有意義,成為教師和家長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最后也要設置家長開放日,學校需要設置家長開放日,讓家長走入校園,進入到圖書室、操場和餐廳觀察學生在校情況,同時觀察其他學生的表現,以此作為比較,能夠讓家長實施家庭教育更有借鑒意義。增加家長對學校的了解,使家庭和學校教育步伐一致,學校也可組織校園活動,比如舉辦文體競賽、繪畫競賽等,邀請家長參與競賽活動,觀察學生的興趣愛好,給予學生最大支持,以便于在今后培養(yǎng)學生習慣中做到更有針對性[3]。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小學生行為習慣,可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使教育從學校到家庭,多方面共同合作,為學生營造教學氛圍,幫助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家校合作能夠培養(yǎng)學生行為習慣,把此種培養(yǎng)策略落實到學生身上,確保為培養(yǎng)學生全面素質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郭玉芳.家校合作促進小學低年級學生習慣養(yǎng)成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9(28):11.
[2]王蒙. 家校合作影響小學生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3]朱子娛.開展家校合作 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10):84.
南寧市福建路小學? 530031